叔本华人生简介叔本华,超越国籍和地域的伟大哲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智商最高的人,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等人都曾深受其影响.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意志的自由》等不朽作品 。他富含智慧的文字,往往能一语道破生命的本质,让处在迷茫中的人幡然醒悟,走出人生的困局 。
从第一次翻开叔本华的作品,很多人都被其哲理的思维所吸引,便决定尽可能多地阅读他的文字 。
叔本华一直是很多名人非常喜欢的哲学家 。这种感情不仅来自于他超于时代的哲学思想,他独特性格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叔本华的著作在国内已经引进了很多部,以韦启昌先生和白冲石先生译本为多 。在众位翻译大师严谨辛劳的翻译下,叔本华的大部分作品已经被国内读者所阅读和熟知 。
正如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所说,“叔本华是一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阅读他的著作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在德国一个商人家庭 。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自杀,给叔本华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因此叔本华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 。叔本华去世后,将所有财产捐给了慈善事业 。
叔本华的母亲是一位作家,与很多文豪都有交往 。叔本华一直认为父亲的自杀是因为母亲的自私享乐,因此母子隔阅非常深 。
1811年,叔本华于柏林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歌德对此文非常欣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叔本华还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 。
作为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谈过恋爱;每天阅读伦敦《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女裁缝推下楼梯,因此需付终生补偿 。
在她过世时,叔本华写到:“老妇死,重负释”(obitanus,abitonus) 。
在叔本华的众多作品中,最著名且能代表他主要思想的应该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在1814-1819年间,叔本华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这部作品,但发表后无人问津 。对此,叔本年如是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在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三版终于引起轰动,“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了 。他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 。总算,我在彼德拉克的的名言中找到了安慰:‘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 。
叔本华是个涉猎广泛的美学家,他对音乐、绘画、诗歌和歌剧等都有研究 。他把艺术看作是解除人类存在痛苦一个可能途径 。
对于伦理学,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 。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 。他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时被解释为受家庭环境因素而造成的 。他的父亲易怒而忧郁,他的母亲自私而冷漠 。从哲学意义上说,叔本华认为人们总是试图满足欲望:但这壁满足却更加证明了意志本身,这被叔本华认为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事情 。他认为人只有在摆脱一种强烈的欲望的时候才能获得根本的自由,只有打破意志对于行为本身的控制,才能获得幸福的可能 。
作为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并不赞同自杀,他认为自杀行为正是肯定了意志本身的显现 。
对于教育,叔本华认为孩子们往往先被灌输许多不曾接触过的概念,只有在他们成年后才能接触到直观知识,这导致了人们的判断力直到很晚才成熟起来 。他认为学习时应该遵循直观知识先于概念知识的顺序 。
1860年,9月2旧,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吃早餐,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依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地睡着了 。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形而上学和美学影响了哲学、艺术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 。
受到叔本华影响的人们:尼采、萨特、弗洛伊德、荣格、托尔斯泰、莫泊桑、萧伯纳、马朝、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尼采作《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来纪念他瓦格纳把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献给叔本华莫泊桑称他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叔本华的理论评宋词教育家叔本华(代序)叔本华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去做样子,因为他是为自己而写,没有人会喜欢受欺骗,而一个把“不要欺骗任何人,更加不要欺骗你自己!”作为自己的律令的哲学家,就更加不会这样做了 。就算是那些听起来让人舒服的、几乎每次谈话都自然产生的、写作者们几乎是无意识模仿而来的欺骗,叔本华也是没有的;那些演讲台上的有意识的欺骗,还有玩弄修辞手段的就更不用说了 。相反,叔本华是与自己说话;或者如果真要想象其听众的话,那我们就想象儿子在聆听他的父亲的教诲好了 。
那是诚实、好意、心平气和说出的话,倾听者则满怀爱意 。这样的写作者,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从他发话的那一刻起,说话者那强有力的良好感觉,就马上包围了我们,情形就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我们深深地呼吸着,重又感觉到了活力 。在此,我们感觉呼吸到某种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空气,在此,有着某种无法模仿的不带成见和自然而然 。
相比之下,其他的作者,当他们偶尔说出了一句半句妙语的时候,连他们自己通常都会吃惊,这些人的话语表达因此带有某种的不安和有违自然 。叔本华说起话来,同样不会让我们想到那些学究——那些学究天生就是四肢僵硬、欠缺灵活,胸部狭窄,走起来动作笨拙和夸张 。相形之下,叔本华那粗犷和有点虎背熊腰般的灵魂,教会了我们与其说是惦念那些良好法语作家所特有的柔和、婉转和宫廷式的优雅文体,还不如说是不屑于和羞愧于这样的文体 。
在叔本华的文字里,也没有人能够发现那种德国作者所沉迷的、刻意模仿过来的、镶了银子般的伪法式文体 。
这是因为叔本华懂得如何以朴素表达深刻,以不带花哨的语言传达震撼人心的东西,讲述严格科学的事情而不会学究气 。叔本华又能从哪位德国作者学到这些?叔本华也没有莱辛的那些过分微妙、过分灵活和——允许我直说——很不德国式的文体 。
要马上就叔本华的表达风格说出我能说出的最高赞语,那我就要引用他的一个句子:“一个哲学家不需借助诗情和漂亮言辞,那他肯定就是非常诚实的 。”原来诚实还算是一些东西,甚至还是一种美德!因此,在我再说一遍“叔本华甚至作为作家也是诚实的”时候,我并不是赞扬叔本华,而只是描述了他的特性 。诚实的作家是那样的少之又少,我们对所有那些写作的人,简直就是不信任 。像叔本华这样的人写下了东西,那的确就给在这世上的生存增添了乐趣 。
自从认识了这一最自由和最有力的灵魂以后,我起码必须说出叔本华曾就普鲁塔克所说过的话:“我眼睛一投向他的书,我就长出了双腿或翅膀 。”如果我可以做出安排,以在这地球上为家,那我会选择与他在一起 。
叔本华与蒙田,除了诚实以外,还共有着另一特点:一种真正让人喜悦的能力 。“喜悦别人,智慧自己 。”也就是说,喜悦有着相当不同的两种 。真正的思想家永远给人以振奋和喜悦,不管他是严肃的还是幽默的,不管他是表达了他那人的洞见,还是神一样的宽容;真正的思想家不会做出阴郁易怒的表情,不会双手颤抖、眼睛潮湿模糊,而是自信和朴素,勇气和力量兼备,或许还有些骑士和严肃尖刻的气质,但却总是作为胜利者——而这正是从最深处、最内在能够振奋和喜悦我们的东西,亦即看着那最终取得了胜利的神祗,旁边躺着的是他与之激战过的所有巨怪 。相比之下,人们在那些平庸作家和思维局促的思想者那里有时候碰到的喜悦,却让我们这样的人在阅读这些的时候感觉痛苦 。有着这样兴高采烈的同时代人,我们会的确感觉到羞耻,因为这些人会把这一时代以及这一时代我们的人,无所遁形地展览给后世 。这些兴高采烈的人根本看不到苦难和巨怪,但他们作为思想者却假装看到了它们,并已经战胜了它们 。所以,这些人的兴高采烈让我们厌恶,因为这些人在欺骗我们,因为他们想引诱我们相信:他们经过激战以后,已经赢得了胜利 。
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只有取得了胜利,才能带给人们喜悦,这无论是对于真正思想家的著作,还是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样的道理 。就算作品的内容很可怕很严肃,就像存在问题一样,那也只有当那些半吊子思想家和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散发出能力欠缺的气味时,这些作品才会让读者感受到压抑和折磨 。而对于人们,没有什么比接近那些胜利者更能体会到高兴、美好的心情;那些胜利者因为思考了最深刻的东西,所以肯定是热爱那最鲜活的东西,而作为智者,到最后是与美殊途同归 。这些人是在真正地说话,而不是结结巴巴、欲言又止,也不是拾人唾余;他们是真正地生活和活动,而不是像常人那样阴森可怕,戴着一副假面具似的,就像常人所热衷的那种生活方式 。所以,在这些胜利者的周围,我们马上就像歌德那样喊出:“一个鲜活的生命,那是多么奇妙和珍贵的东西!与其处境多么的契合和协调,多么的真实,多么的有存在感!”我描绘的,只是叔本华著作在我这儿产生的初始的、就好像是生理上的印象,那是在首次和至为轻微的接触以后,一个自然生物的内在力量魔幻般地涌流到另一自然生物的身上 。经过事后对那初始的印象的分析,我发现这印象是由三种成分混合而成:叔本华的诚实、他的喜悦和振奋人心,还有就是他的坚韧不拔 。叔本华是诚实的,因为他只是对自己和为自己而说话、而写;叔本华是喜悦的,因为他通过思想而征服了最困难的事情;叔本华是坚韧不拔的,因为他必然就是这样的 。他的力量就像在无风状态下的火焰:笔直向高向上,不受扰乱,没有晃动和不安 。他每次都找对了自己的路子,而在此之前,我们甚至还不曾留意他是否曾经为此摸索过 。叔本华更像是受着重力法则的牵引而前行,并因此是迈着那样坚定、敏捷和不可避免的步子 。谁要是身处我们今天的带角薮羚羊一样的人群当中,一旦发现了某一完整的、协调的、以自己的翅膀滑翔和飞行、无所拘束、无所挂碍的自然生物并因此有所感觉,那他就会明白我在发现叔本华以后所感受到的那种幸福、幸运和惊叹,因为我已料到:叔本华就是我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教育家和哲学家 。
虽然叔本华只是在书本呈现,而这是一大欠缺 。我也就更加努力通过他的书在脑海中重现和一睹这一充满活力的人 。这人所留下的伟大遗言是我必须阅读的,他也允诺把遗产留给那些不只是成为他的读者,而且还要成为他的儿子、他的学生的人 。
我从一个哲学家那里所能获得的,视乎这一哲学家是否有能力给出一个榜样 。一个哲学家通过以身作则能够引领举国民众,是不容置疑的事情 。印度的历史几乎就是印度哲学的历史——这就是证明 。但做出这一榜样,必须是经由这一哲学家的可见生活,而不只是经由其著作 。这也就是像希腊哲学家所教导的那样,更多的是经由脸部的表情、身体举止动作、所穿的衣服、所吃的食物以及礼仪道德而做出榜样,不仅是通过言传,或甚至仅仅通过写作 。哲学家的这种有勇气的可见生活,在德国是多么的缺乏!
叔本华对学者阶层并不客气,并与之划清界线,争取不受国家和社会的左右——这就是叔本华所树立的榜样,是他提供的典范,亦即就从最外在的开始做起 。一个天才,应该不要害怕与现成的规范和秩序相抵触——如果他要把活在其心中的那更高一级的秩序和真理呈现出来的话 。
叔本华能够成为这样的人的榜样,却不啻是一个奇迹,因为他承受了内外夹击的种种巨大危险 。面对这些巨大的危险和压迫,个性稍弱的人已经被压垮或者被粉碎了 。
也只有像贝多芬、歌德、叔本华,还有就是瓦格纳那样的钢铁汉子,才可以硬撑着站着 。但尽管如此,这些铁汉脸上的特征和皱纹里,仍然显示出那些累人的搏斗所留下的痕迹;他们喘着粗气,声音一下子就会变得高亢 。
但可怜的叔本华却心怀内疚,因为他珍视自己的哲学更甚于自己的同时代人,此外,他是那样的不快乐,因为他通过歌德了解到:为了挽救其著作,不让其湮没,他必须不惜代价以抗拒他同时代人的无视 。叔本华所面临的威胁和危险,亦即纯粹只是通过人们的无视,叔本华的伟大事业就可以被消解,让叔本华处于可怕和难以压制的焦灼不安中 。
叔本华连一个稍微重要的追随者都没有 。看到叔本华到处寻找自己的著作终于为人所知的蛛丝马迹,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凉;而他的著作在终于有人真正阅读的时候,叔本华所发出的高声、太过高声的欢呼里面,却有着某种苦痛、揪心的东西 。叔本华所有的那些无法让人看到一个有尊严的哲学家的表现,恰恰就表现出了叔本华作为一个受苦的人的一面:他时时因担心失去自己那点小财富而备受折磨,因为他担心或许因此而无法保持对哲学那纯粹的和真正古典的态度;他对那完全信任和同情之人的寻求,经常是以失败告终,而他也就总是一而再地带着伤感的眼神回到自己忠实的爱犬身边 。
叔本华是一个完全彻底的隐居者 。他没有哪怕是一个真正同声同气的人给他以安慰——在一个人和无人之间,就好比在我与虚空之间一样,是绵绵的无限 。凡是有过真正朋友的人,都不会知道那种真正的孤独到底是什么——哪怕整个世界自此以后都以他为敌 。
这些孤独者和精神的自由人,不管身在何处,看上去就总是显得与他们自己所想的不一样 。他们只愿意诚实、真实(真理),但围绕着他们的却是由误解编织而成的大网 。他们的热切渴望也无法阻止自己的行为蒙上一团由别人的错误看法和理解、由似乎和大概、由别人的某种承认和出于容忍的沉默所组成的乌烟瘴气 。在他们的额头上笼罩着忧郁的乌云,因为这些人对一定要做足表面功夫恨之入骨,更甚于死亡 。由此而来的这种持续的怨愤,让他们变得咄咄逼人,就像火山一样不时爆发 。他们不时地为自己那强制性的自我掩饰、为那迫不得已的克制和保留而寻求报复 。他们从那洞穴里走出来的时候,脸上是一副吓人的表情,他们的话语和行为是爆炸性的,他们也很有可能亲手让自己毁灭 。叔本华就生活在这样的危险之中 。
而对那些非同一般的人最可怕的杀手锏,就是迫使这些人深藏于自身,以致他们重又从自身出来的时候,那每一次都是火山爆发 。
不过,仍然总有一些半神一样的人物,能够承受得住在这样糟糕的条件下生存,并且是胜利地生存 。如果想要听听这些人孤独的歌唱,那就听听贝多芬的音乐吧!
叔本华就是一位引领者:他引领我们走出那闷闷不乐的怀疑主义,走出批判性的死心断念,一路向上直达那悲剧中静观默想的高地:在我们的头顶,是那无限的星空;而叔本华本人,则是第一个走出了这一条路子 。这就是叔本华的伟大之处,那就是:把生活的图卷整体地摆在我们的面前,目的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图卷予以说明、解释 。
只有那些密切注视着生活和存在的普遍图画的人,才可以应用各个科学分支而无害,因为缺少了这样一幅协调、统一的整体图画的话,那各个科学分支就只能是一团乱麻——这些东西是不会最终引致某一结果的,而只会把我们那本身就是迷宫一样的人生弄得更加的扑朔迷离 。在此,就像我已说过的,正是叔本华的伟大之处:他追随着那生活的总体图画,就像哈姆雷特紧随着那鬼魂一样,不会心有旁骛,就像那些学者们所做的那样;或者在经院哲学的牛角尖概念中打滚,就像那些疯狂的辩论术士那样 。
叔本华哲学应该首先作这样的解读:作为个人,就从自身出发,唯独为了自己,目的就是要对自己的痛苦和欲求、对自身的局限性能够得到一个深切的洞察;目的就是要对症下药,以获得对此的安慰,那就是要牺牲那个“我”,臣服和服务于最高贵的目标,而最首要的就是公正和慈悲 。叔本华教导我们要分清何者真正能够增进人类的幸福,何者却只是表面上如此:不管怎么致富、获取荣誉和成为博学,也不会让人们摆脱那对其生存的无价值感及由此产生的深深的懊恼,而争取得到上述好处(财富、荣誉、知识),也只有通过更高的、具有神圣色彩的总目标,才会获得意义,亦即获得力量,通过此力量助身体进化一臂之力,尽量一点点地纠正其愚蠢和笨拙 。
首先虽然只是为了自己,但通过自己最终却是为了人人 。当然,这种争取会既深且真地引向死心断念、无欲无求 。因为不管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普遍的群体,又能有哪些和何种程度的改良呢!
甚少思想家能够以叔本华那同样的程度,以他那无比的自信感受到自己身上涌动着的天才 。叔本华的天才给了叔本华这样至高的许诺:叔本华的犁头在现代人的土地上挖掘以后,就再没有其他更深的犁沟了 。叔本华以其伟大和尊严,胜利地完成其使命 。
叔本华是如此硬朗地战胜了这些危险,保护了自己,从战场上下来的时候,叔本华仍然能够腰杆挺直、精神矍铄 。虽然身上还有着不少疤痕和裂开的伤口,情绪也似乎显得过于苦涩,不时也太过好斗,但至为伟大的人,也无法达到自己所升起的理想 。叔本华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榜样——尽管叔本华有着这样那样的疤痕和瑕疵 。
的确,我们可以说,叔本华身上的那些不够完美之处和太过人性的东西,把我们拉近到了他的周围,因为我们把他看作是一个受苦的人,是我们的一个难友,而不只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的天才 。
叔本华从年轻时开始,就与他那虚假、虚荣、配不上他的“母亲”作斗争,亦即与他那个时代作斗争 。他就类似于驱逐了这位“母亲”,然后他就得以纯净和治愈自己的本质,重新处身于与他相适应的健康和纯粹 。因此,叔本华的文字可被视为其时代的镜子 。
如果在这面镜子里,所有紧贴时代的东西,都显现为一丑陋的病态:瘦弱、苍白,眼眶深陷、空洞,面容疲倦,为人继子的那些可被认出的痛苦——这当然不是镜子的错 。对更强本性的渴望,对更健康和更朴素人性的渴望,在他而言,就是对他自身的渴望,只要他战胜了他身上的那个时代,那他就必然以惊奇的眼睛看到了他身上的天才 。
那哲学家又是怎样看我们这时代的文化呢?当哲学家想到生活中那普遍的匆匆忙忙和迫不及待,想到人们不再静观也不再朴素,他几乎看到了文化遭受灭绝和根除的症状 。
我们是头顶冬天,住在高山之上,既危险又窘迫 。每一个快乐都是短暂的,每一道阳光都是苍白的:它只是蹑手蹑脚地轻撒在白雪山上的我们 。音乐声响了,一个老头摇起那手动风琴,跳舞者转了起来 。目睹这一切的流浪者被触动了:举目尽是那样的荒凉,那样的封闭,那样的缺少色彩,那样的毫无希望,而现在在这里面竟响起了欢乐之声,那没有头脑的、喧闹刺耳的欢乐!但傍晚的雾色渐浓,那喧闹声音逐渐减弱了,流浪者的脚步嚓嚓作响,极目所见,除了大自然的荒凉和残酷面貌以外,别无其他 。
叔本华式的人物就能够给予我们勇气 。叔本华式的人物把保持诚实的痛苦,自愿地背负起来,而这些痛苦帮助他抑制自我的意欲,并为自己的脱胎换骨做准备——而生活的真正意义,正是要把我们引向这一方向 。
对别人来说,叔本华的那种直言真实,看上去似乎是心肠歹毒所致,因为人们把遮掩自己的不完整和不完美,以及为其开脱的借口视为人性的责任;而破坏了其幼稚把戏的人,则肯定是恶毒之人 。
对于现代的那些弱视眼睛而言,任何的否定话语永远都会被视为恶毒的标志 。
但有一种否定和破坏,其实正是强烈渴望神圣和解救的结果,而作为这方面的哲学导师,叔本华就出现在我们这亵读神圣和真正世俗化的人群中 。所有的存在,如果能够被否定的话,那也就值得被否定了 。保持诚实,就是相信某种存在是无法被否定的,这存在本身是真实的,没有谎言的 。所以,诚实的人感觉自己的活动,具有某一形而上的意义,那是要用某一别样的、更高一级的生命(生活)法则才可以解释的意义,在最深的意义上是肯定性的——尽管他所做的一切,看上去似乎完全就是破坏和打碎目前这一生活的法则 。
虽然他的所作所为必然引致持续不断的痛苦,但是,他知道埃克特大师所知道的这一点:“能够最快把你带至完美境界的坐骑,就是痛苦 。”每个人,我认为,只要思想灵魂里有这样的生活方向,那他的心就必然扩大,就会产生出炽热的愿望,要成为这样叔本华式的人,亦即对于自身和自身的福祉,有着某种奇特的泰然自若;其认知,则是一团强烈的、吞噬的火焰,与那些所谓科学人的冰冷和可鄙的中性格格不入;那远远超越了只是怏怏不乐、阴郁发脾气的观察和思考;把自己永远作为第一份祭品献给所认识到的真理,并且深深地意识到自己的诚实所必然带来的痛苦 。
确实,由于他的勇敢无畏,他葬送了他自己的尘世幸福;他必然地成为了他所热爱的人民的敌人,成为了他所成长其中的机构、制度的对头;他不可以宽容和体谅人或事——尽管对其受伤,他也心怀侧隐;他将受到误解,并长期被视为他所憎恶的力量的同盟;他争取正义的所有努力,以常人认识的眼光来看,必然是有失公正的 。但是,他应该以他的伟大老师叔本华说过的话,劝告和安慰自己:“幸福的生活是不可能的 。人所能达到的,顶多就是英雄般的一生 。”这样的一生也就属于这些人: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为了所有人的好处而与超强的困难搏斗,到最后,是取得胜利了,但却只得到一点点甚至是完全没有得到回报 。在这结局时刻,他就像戈齐剧中的王子:他已经石化了,但仍旧以高贵的姿势和神情站着 。关于他的记忆会保留下来,人们会怀念他这个英雄,在其整个一生中他的意志(意欲)饱受挫折和屈辱,而最终在涅槃中熄灭,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勤勉,所换来的是甚微的成效和世人的毫不领情、毫无感恩 。这样的英雄般的一生,连带其承受的屈辱,却与大众心目中可怜的想当然很不吻合——这些大众却对他的一生议论最多,也举行庆典缅怀伟大的人物 。
他的同类,则对政治舞台上上演的魔幻般的一切,狂热地伸出双手,或者他们就戴着百多副的面具,在那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那些面具当中,有青年人的、成年人的,有老者、父亲、市民、教士、官员、商人,等等,等等 。这些人一心一意于共同上演的喜剧,而完全不曾关注自己的自身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是为什么活着?”他们很快和骄傲地回答:“要成为一个好的公民,或者学者,或者政治家 。”但这些人,却是某些东西——这些东西,是他们永远不可能变成另外别的 。那为何他们恰恰就是这些东西呢?啊,就不可以是比这些更好的东西吗?
亚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
叔本华,超越国籍和地域的伟大哲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智商最高的人,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爱因斯坦、薛定谔、达尔文等人都曾深受其影响.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论意志的自由》等不朽作品 。他富含智慧的文字,往往能一语道破生命的本质,让处在迷茫中的人幡然醒悟,走出人生的困局 。
【叔本华经典名言赏析】
不要太注重安逸,智者通常都很少对自身的安逸多加注意 。正如一个铅造的摇摆物总会因为重心所限停留在它该停留的位置,同样,一个人的智力总会在他个人真心关切的地方停留驻守 。
认清自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我们只能清楚认识我们自己,而对其他的事物往往只能是一知半解,因为我们不能把这些概念的基础——直观了解,——统一起来,顶多只能把概念集合起来 。因此,想要通过对话这一共同思考的方式来发掘出深刻的哲学真理是永远不能实现的 。但是,这种谈话却有助于我们事先演习一番,寻找和澄清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之后对问题答案的检验、核实和评判 。
学会暂时放下,在长时间凝视某一物体之后,眼睛就会变得迟钝且看不清这一物品 。同样,对一件事情花太长时间去苦思冥想会使智力迟钝,也会无力琢磨以及把握其思考的对象 。在这两种情形之中被凝视和思考的事物都会变得模糊、混乱 。此时,我们就要将事情暂时放下,待到重新凝视和思考时,我们就会发现清晰的轮廓又重新展现出来 。
生命的秘诀就是不停地奔跑,只有不断消逝的现时才是我们生存的立足点,此外更无其他 。本质上,我们的生存形式就是持续不断的运动,那种梦寐以求的安宁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类的生存如同一个跑下山坡的人——要想停下脚步就必然会跌倒,只有继续奔跑才能寻求平衡以稳住身体;抑或像在手指上掌握平衡的木杆,再不就如同行星,倘若停止向前运动,就会撞向太阳 。因而生存的根本特征即是活动不息 。
活着就要劳心劳力,劳心劳力,固然是每个人都不愿承受,却终其一生都无法逃避的命运,然而,要是所有欲望还没来得及出现就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人们又该用何种方式来消磨漫漫人生呢?如果人类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极乐国,在那儿所有的一切都自动生长,烤熟的鸽子在空中飞来飞去,每个人都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爱侣,并且毫不费力地就拥有了她 。倘若真是如此,那么结果就会是这样:一部分人无聊得生不如死,甚至会自寻短见;另一部分人则寻衅滋事,互相残杀,以制造出更多的痛苦 。由此看来,活着就注定要劳心劳力,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它 。
【叔本华人生简介】没有人能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理智,“没有人能够总是理智的” 。这仿佛告诉我们:我们的脑液有其特定的潮汐时间,或者说,脑纤维也有其张弛之时 。但是,正当脑液涨潮之时,如果一些新奇、深刻的见解不期而至,那么我们一定要将这些见解牢牢记住,这样就可以提高我们想法和念头的活跃度 。不要逃离现实世界,我们不要作太多的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自己的头脑不被其他人的头脑所代替,不荒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换句话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蹈袭前人,才不会因为跟随别人的思路而疏远、偏离原本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 。另外,我们绝对不能单纯为了阅读而彻底逃离现实世界,因为当我们观赏现实世界时,我们会发现许多引发自己独立思维的外在机会,并且适宜思考的情绪也会比在阅读时产生的更快、更多 。
推荐阅读
- 冻香肠煮20分钟熟了吗
- 做好的麻辣小龙虾能放多久
- 《呻吟语》作者吕坤简介
- 腊肉怎么做好吃不硬 腊肉怎么吃,腊肉怎样处理才能食用
- 自制水果茶放冰箱能放多久 水果茶放冰箱能放多久,外卖水果茶未开封能隔夜么
- 藤席每天用花露水擦可以吗 花露水擦席子正确方法,清洗席子小妙招
- 蒙田简介小传
- 10条烟能带上高铁吗
- 为什么红薯粉煮了20分钟还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