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虚拟化身,见字如面

2021年12月24日,我有幸受邀作为主旨演讲嘉宾参加了在合肥举行的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大会 。我演讲的题目是《元宇宙:数字创意产业的新机遇》 。我以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一个美好愿望——见字如面——作为贯穿演讲的核心意向 。在此文中我也如此吧 。
美国传播学者约翰·彼得斯指出,媒介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幻影/鬼魂/化身不断极剧增加的历史,反之亦然 。这也是我这里从媒介和传播角度论述化身的原因 。
人类最早的沟通模式是“亲身传播”,此时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总在一起,因此最多能允许“雅典城邦”几百人聚会的规模 。后来出现了文字,它是最早的“离身传播”(远距离传播),因而文字也成为人类最早的“化身” 。
“化身”一词源自梵文 avatar,指神的显身 。在印度教中,各种神在人间都以多个化身存在 。2009年获得巨大票房的美国科幻电影《阿凡达》的英文原名即是 avatar,它让我们知悉了这个词的数字化含义 。
【专栏︱虚拟化身,见字如面】文字作为化身一但离开其作者的即时支持,就会变得贫瘠和危险,因此,柏拉图给我们留下了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媒介学论文”——他通过埃及王的嘴向文字的发明者托拉发出了对文字的批评,认为它脱离了作者的控制,不看对象(“乱交”),不守机密,不能互动,不利于人类的自主记忆 。一句话,文字作为作者的化身传播远不如作者亲身在场的对话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