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
1、创作流派多
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 。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 。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
2、明代诗提出诗歌理论主张
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 。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 。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 。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 。
3、明代诗广度和深度
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又逊于宋诗 。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使“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吴乔《答万季墅诗问》)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颇 。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小,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 。
明代诗:
在将近300年的明代历史上,诗歌总的来说是相当繁荣的,无论诗人或诗作的数量,都超过前代 。但是明代诗歌发展的道路是很曲折的,呈现复杂的状况 。
明代诗歌的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六个时期 。1、为明初洪武、建文年间 。2、为永乐至天顺年间 。3、为成化至正德年间 。4、为嘉靖、隆庆年间 。5、为万历、天启年间 。6、为崇祯及南明诸王年间 。
明朝(1368年―1644年):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
诗歌:
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
为什么我觉得明朝的诗词跟唐宋的比起来很不上档次 有人说明朝诗词成就不高,那有些话就不吐不快了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文化成就,照这个说法,那唐宋的赋不如汉朝,能不能说唐宋文化不如汉朝呢?明朝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文明的高度普及,原本只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开始更广阔的走向民间,并按照老百姓的喜爱,衍生出更多的文艺方式,明朝民间老百姓的娱乐内容,文化的含金量更高,无论昆曲,南戏,传奇,表面通俗的外表下,都深藏着很深的文化底蕴,仅这一条,既是前代汉人王朝不可比,也比后世清朝所谓“徽班进京”的京剧高一个档次 。
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说,明朝的文化,在广度的延展下,形成自己的特色,而这一点,对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可以说功德无量,也是和同时代西方文明的发展,属于相似的轨迹,只不过被满清入关无情的中断 。
仅就诗词成就来说,明朝的诗词成就确实远不如唐宋,但那主要因为文化群体和受众层面的改变,并非明朝诗词作者无能 。
唐宋的诗词,仅是上流士大夫的高层游戏,因为范围狭窄,参与者文化水准档次很高,所以精度极深 。
而且诗词本身在唐宋并非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块政治晋身的敲门砖,出于前途的需求,自然精雕细刻 。
明朝诗词则不然,首先,明朝更重经世致用的学问,从建国时期,对宋朝的反思,就有“诗词误国”的说法,所以诗词本身在明朝,受的重视程度就不够,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手段 。
其次,明朝的文化,商业化程度更高,文化在明朝,尤其是中后期的明朝,更是一种商业盈利的手段 。
现代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明朝其实是中国历史上畅销书文化最为勃兴的时期,今天大家喜闻乐见的杨家将,包公案等民间文艺,都是最早在明朝,以畅销书的形式流传,并传承到今天的,所以,明朝文化更多的,是考虑底层百姓的接受力和受众群体,更多的在通俗的基础上,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
思乡古诗词特点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鸿雁传书”的典故语出《汉书·苏武传》,从这个著名的典故开始,鸿雁就成了书信的象征,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这一点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比较普遍了 。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中有:“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
”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希望远道而来的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真是情真意切 。
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
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
”(李商隐《离思》);“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
”(晏殊《清平乐》);“云中谁寄锦书来,实可行,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李清照《一剪梅》);等 。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换景,由此触发独在异乡的“孤客”思乡之情 。
又如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梦中凫雁满塘,自得其乐的景象与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
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的触发点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
”(欧阳修《戏答元稹》);“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
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
北雁南飞 。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
”(王实甫《西厢记》)等,真是举不胜举 。
明朝的诗叫什么 明朝的诗叫什么;明代诗明代诗文并没有什么杰出的大家,但是诗文数量却浩如烟海,不仅作家众多,而且各成流派,持不同的文学思想,立不同的文学主张,标榜门户,互相争论,使文坛十分热闹 。
明代诗歌特点创作流派多①形成的诗歌创作流派较多 。
除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流派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历朝还有许多地域性的小流派 。
这种现象显然与明代文士喜结诗社的风气有关 。
提出诗歌理论主张②面对正统诗文的衰微,明代诗人提出了不少诗歌创作方面的理论主张 。
比如,高启认为要“兼师众长”;李东阳认为要分辨诗体的声调音节;前后七子主张要学习汉魏盛唐,提倡复古;公安派则主张要“独抒性灵”等 。
这些看法均有一定道理,涉及诗歌创作如何学习前人、如何掌握诗体特点、如何表现诗人主体感情等问题 。
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提出的理论主张却有如下共同弱点:一是将其认识到的部分真理强调过分,缺乏应有的辩证态度;二是不能正确总结汉魏盛唐以至宋元以来诗歌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三是没有找到提高诗歌创作水平的关键因素,即应到现实生活中寻求诗情 。
所以,这些理论主张都未能挽救正统诗文的衰微,反而将诗歌创作引向更深的危机 。
广度和深度③明代诗歌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诗,又逊于宋诗 。
这里固然有八股取士,使“明代功名富贵在时文,全段精神,俱在时文用尽,诗其暮气为之”(吴乔《答万季墅诗问》)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诗人创作指导思想上存在偏颇 。
前后七子的模拟成风,公安派的诗意浅露,竟陵派的诗境狭小,都是诗人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重要性而结出的苦果 。
杜牧的诗词有哪些特点古诗杜牧的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将叙事、议论、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气格紧健,造句瘦劲,如《感怀诗》、《杜秋娘诗》、《张好好诗》、《李甘诗》、《郡斋独酌》、《雪中书怀》、《落中送冀处士东游》、《送沈处士赴苏州李中压招以诗赠行》、《池州送孟迟先辈》、《题池州弄水停》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
其中更常见的则是散文似的夹叙夹议 。
杜牧的古诗受韩愈的影响好发议论 。
但有时他用比喻、形象的语言进行议论,富有抒情胜 。
杜牧的古诗往往别有境界,写得古朴纯厚,雄豪健朗,如《池州送孟迟先辈》 。
晚唐诗风,气格卑弱,多是律诗、绝句,很少有人能作长篇古诗,杜牧的古诗在中晚唐诗坛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这一类诗作,和以"俊爽"见称的律、绝佳作,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三个主要方面 。
绝句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亦有很高成就,一向享有盛誉 。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云:"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 。
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 。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杜紫微诗,惟绝句最多风调,味永趣长,有明月孤映,高霞独举之象,余诗则不能尔 。
""沈德潜认为杜牧绝句"托兴幽微",可称盛唐绝之"嗣响",把其特色概括为"远韵远神" 。
他的七绝成就最高,意境幽美、议论警拔、韵味隽永 。
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高绝 。
杜牧的写景抒情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于盛唐七绝之外,别开妙境 。
杜牧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用绝句体小诗加以描写,含蓄精炼,情景交融,在短短的四句中,写出一个完整而幽美的景象,宛如一幅图画,如《江南春绝句》 。
律诗杜牧的律诗,其数量相当可观,在《樊川文集》中约有一百余首,加上《樊川外集》与《别集》,约为一百六七十首 。
他的律诗在全部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很高,尤其是七律 。
杜牧诗歌俊爽峭健、雄姿英发的风格在律诗中最为突出 。
后代诗评家都曾指出,"拗峭"是杜牧律诗的特点 。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 。
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 。
"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 。
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 。
"杜牧在律诗中之所以"寓少拗峭"或"特寓拗峭"的原因就在于如清人赵翼所说的:"自中唐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 。
杜牧之恐流于弱,特创豪宕波峭一派,以力矫其弊 。
"拗峭,一方面是指用不依律体格律而加以变化的诗句所造成的陡直峻拔的气势;另一方面是指在律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与古体诗有某种相似的豪宕雄浑的意境 。
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 。
杜牧的七律有较强的现实性,此外,杜牧的律诗时用古调,豪宕缠绵中别有一种古朴潇洒的风韵 。
李白诗歌风格特点李白诗歌风格特点有:豪迈奔放,想象丰富,语言奇妙,清新飘逸,意境奇妙,浪漫 。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 。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 。
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 。
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 。
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的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 。
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诚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 。
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 。
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 。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子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
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江夏赠韦南陵水》),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 。
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 。
拓展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
李白诗歌的特点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 。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 。
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 。
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 。
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 。
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 。
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 。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 。
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
求明代诗人高启梅花诗九首及其赏析!你好!《咏梅九首》原文:1.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
2.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
薄瞑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
3.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
4.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春温 。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
5.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
6.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
7.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廉外钟来月初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
8.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
9.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
10.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
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 。
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11.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 。
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 。
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
12.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
”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13.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
”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 。
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 。
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
14.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 。
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15.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 。
何...
【明朝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