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笔下生花
【解释】: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
【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李白小的时候梦见自己用的笔头上开了花,后来才思俊逸,在天下出了名 。
【示例】: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指能写好文章
【近义词】笔下生辉、妙笔生花
【反义词】信笔涂鸦
2、风流蕴藉
【解释】:蕴藉:平和宽厚,含蓄内秀 。形容人风雅潇洒,才华横溢 。也形容文章诗画意趣飘逸含蓄 。
【示例】:张世文《新草池塘》、《紫燕双飞》二首,风流蕴藉,不减周秦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风流儒雅、风度翩翩
【反义词】庸懦无能、俗不可耐
3、学富五车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释义: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 。
【示例】: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博大精深、真才实学、五车腹笥
【反义词】不学无术、蒙昧无知、目不识丁
4、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 。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
释义:他们产生在这个人群中,但远远超出了他们那一类,大大高出了他们那一群 。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人了 。
【示例】:而在那海一样的人民当中,到处都有~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近义词】卓乎不群、庸中佼佼
【反义词】江郎才尽、滥竽充数
5、卓尔不群
【解释】: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 。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
【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赞》:“夫唯大雅,卓尔不群 。”释义: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和大众一样的,是与众不同的人 。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卓然不群、
求教关于古诗词的阅读方法他们说的原也不错 只是太多你不愿意看 我觉得读诗就别去看别人的评论,先自己看看 找个比较静的环境 仔细品味象上面说到的 小雅 采薇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只有有过那种生活经历的人才有感觉 强求不得 我们强调心领神会 也是这个意思 你联想一下 这个人从前离开时 妻子折柳伤别离,杨柳拂水两依依, 回来时呢 ,大雪纷纷 夜归人(雨是下雪的意思,名做动),想象一下 一年将尽,风雪夜归人 ……那时怎样的感受再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是怎样的柔肠千转 感慨和怅然……读诗是要品的 用心去感受 感受古人的心 若是 你有所会意时定会 有一种 自己的心弦被拨动了 轻轻颤抖的感觉 那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呵呵 献丑了
古诗的知识!!快快快!“古诗”的原意是指古代学者所作的诗 。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
展开 编辑本段意义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
”(《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 。
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 。
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
古诗源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 。
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了一个专题名称 。
现代汉语语法语法问题 语法意义是语法的内容,其实质是语义关系 。
语法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虚词、词类、结构都能用语义关系来解释 。
虚词只是语义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
词类不过是对词按语法意义进行的一种分类 。
结构是词语组合去掉词汇意义后剩下的语义关系框架 。
语法实质是语义关系的观点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语法特点,建立符合汉语实际的汉语语法学 。
研读古籍应该具备一些古汉语语法知识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效法 。
大家如果能够多了解传统文化,继承其中优良的遗产,进而了解我国先民为世界文明所作的许多贡献,就必定能够建立国人的自信心与荣誉感,加强民族的凝聚力量 。
如何方能达致上述的目标?我认为通过古籍研读是一种必要而且是有效的途径 。
古籍是用古代汉语书写成的,它不同于今语,语音、语义、词汇和现代汉语都有许多差异,在阅读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所以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古代汉语知识,如识其文字、晓其音韵、通其训诂、明其语法,了解当时的典章制度和民情风俗等等 。
本文拟就其中的语法部分,略加申论 。
我们在阅读古籍时,有时会有这种现象,就是一篇文章摆在眼前,大部分的字也都认识,可是就是不懂它的意思 。
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是两点:一是词汇,一是语法 。
关于词汇可以检查各种工具书,大致上能够解决;倒是语法,需要在平时就具备一定基础,若是临时抱佛脚,那真有无从下手之感 。
例如下面两个句子: (1)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 。
(《左传.僖公四年》) (2)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
(《同上》) 例 (1) 中的 "寡人是征"、"寡人是问" 和例 (2) 中的 "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四句中都有一个 "是" 字,句法结构也完全一致,如果把它们作同样的了解,那是大错特错的 。
例 (1) 中两个 "是" 字是指示代词,意思是 "这个",在结构上是 "征" 和 "问" 的前置宾语,"寡人是问" 是 "寡人责问这个" 的意思 ( "征" 与 "问" 同意 )。
例 (2) 中的两个 "是" 字是结构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只是个宾语提前的标志, "岂不谷是为" 就是 "岂为不谷","先君之好是继" 就是 "继先君之好" 。
如果不在语法上把它们弄清楚,不是看不懂原文,就是可能会错了意思 。
如《论衡.问孔》: "末如也巳,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这两个句子没有一个字不认识,要解释的话也只有"末"是无指代词,作"没有地方"讲, "如" 作 "去" 讲,"巳" 是 "罢了" ,"公山氏" 是 "公山弗扰" ,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 。
但句子还是看不懂,问题出在两个 "之" 字上 。
这在语法上看,也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前一个 "之" 字是结助词,无义,后一个 "之" 字是动词,作 "往" 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就是 "何必之公山氏也" ,全文的意思是 "没有地方去就罢了,何必去公山氏那里呢?" 语法的问题一弄清楚,文意也就自然明白了 。
又如: 文帝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 。
说不欲行, 汉强使之 。
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 。
"《汉书.匈奴传》 颜师古对于最后一句的注解是:"言我必于汉生患 。
" 意思还是不大清楚 。
其实这是一个主语和谓语前后次序颠倒的句子,中行说这个人本来不愿意到匈奴去,朝廷强迫他,所以气愤地说:"为汉患者,必我也 。
" 因为强调 "我",就把谓语提前了 。
古代汉语语法是讲解古代汉语词语和句子的构造种种规则的,是了解古代汉语的利器,是学习古籍的津梁,在研读古籍时,掌握必要的古代汉语语法知识,那是一定的 。
下面提出三点来讨论,藉以显示具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对于了解古籍的重要性 。
一 词类与句子成分的非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词类基本上可以分为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应答词等十二类,句子成分则有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及其中心语、状语及其中心语、补语及其中心语等五组 。
各种词类在句子里虽然基本上也有一定的功能,作某种句子成分;但词类和句子成分并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某种词类一定作某种句子成分而不能作其它的句子成分,它们是灵活的,一种词类除了基本上作某种句子成分,往往也有其它的功能,这在阅读古典文献时要细细体会分别 。
名词在句子里经常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这是它的基本功能 。
比较特别的是还可以用做状语,例如: (1) 豕人立而啼 。
(《左传?庄公八年》) (2) 秦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
(《史记?始皇本纪》) 例(1)中的"人"和例(2)中的"蚕"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来形容动词"立"和"啼",这是一种比喻的表示,拿用做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 。
"人立"是说"像人站立似的站着","蚕食"是说"像蚕食桑叶似的慢慢侵略" 。
(3) 彼秦者……虏使其民 。
(《战国策?赵策》) (4) 今而后君之犬马畜伋 。
(《孟子?万章下》) 例(3)中的"虏"和例(4)中的"犬马"也都是名词作状语,用来形容动词"使"和"畜"...
语文语法,句子结构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
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 。
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
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
如啊、嗯等 。
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
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
新辞赋体的语法特点新辞赋体,实质是诗人郭小川创造的新的诗歌体式 。
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曾被誉为“革新能手” 。
由于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人民的忠诚,在诗作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坚定性与乐观主义精神,所以不断奏出了昂扬的旋律,鼓舞广大人民感奋起来,推动历史前进 。
新辞赋体,“处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 。
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的调子 。
” 。
郭小川的可贵素质是具有永不衰竭的“战斗的热情”,并将这股热情融会于有血有肉的生活形象之中 。
郭小川1952年9月1日深夜,即他33周岁生日前写给其夫人杜惠的一段话:“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也许在我们这一代,还要经历人类的最后一次战争,在很多的岁月里,我们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以至挫折,但是我们应当永远使自己感到幸福 。
这就需要一种伟大的意志力,永远随着时代前进 。
”
朗诵诗歌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技巧?. 你好!关于朗诵技巧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 。
响亮;诵,即背诵 。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 。
望文生义 。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 。
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 。
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 。
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 。
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 。
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
2.深刻 。
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 。
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 。
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
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 。
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 。
接受 。
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 。
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 。
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 。
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 。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
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
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类似么,异同之处是多还是少我想说,我的汉语语法完全不通,也能自由交流 。
但要学好英语就要学通语法 。
语法是一种新的语言思维体系 。
运用这种语法思维可以学通任何一门语言 。
但是我不建议你通过汉语的语法来学习英语,因为其差别太大 。
并且我也不认为你学好汉语语法很容易 。
你可以从零起步学习语法思维 。
我告诉你什么叫语法思维 。
语法思维就是在建立句子思维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的词性在句子中作不同的成分 。
每个句子都是如此,你要是能每个句子都能够划分好词性,成分,那么你的语法思维就是通透的 。
毫不夸张的说,我就能基本达到这个程度 。
而且它给我带来了很大很大的收益 。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总结模式,别看句子千千万,但这种模式却就是那么有限的十几种 。
我不能一一举例 。
但确实就是那么十几种模式在构建着句子 。
从未超出范围 。
如果你能悟出这点 。
你就是个语法应用专家 。
这也是我给自己的定位 。
语法很简单 。
是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 。
关键就是要有我说的语法思维意识 。
建议先把我给语法的定位悟通 。
然后有空交流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有哪些?同印欧语相比,汉语呈现出一系列分析型语言的不同特点:(1)汉语缺乏形态,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
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
形态变化,指表示语法范畴的形式的变化 。
如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等变化 。
英语的人称代词、动词做主语时和做宾语时词形不同,如:“She loves me”和“I love her”,同是一个代词“她”(或“我”)词形不同,同是一个动词“爱”,主语是第三人称时要加“s”,主语是第一人称时则不加 。
而汉语里的“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
现代汉语的“们、着、了”等助词,在很大程度上近似词尾,但它们不是严格意义的表示形态变化的语法成分 。
比方“们”,“代表们”固然表示多数,但不用“们”的“代表”也可以表示多数 。
尽管现代汉语的某些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讨论讨论、漂漂亮亮“,这不能说不是词形变化,但并不具有普遍性 。
语序的安排对结构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影响 。
比如:客来了 。
来客了 。
月光流进了屋里屋里流进了月光 。
语序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表意重点也有所不同 。
虚词的运用对结构和意义也有很大的影响 。
比如:粮食增产 。
粮食的增产北京大学 。
北京的大学 。
用不用虚词,结构关系不同,或者意思不同 。
学校和农场 。
学校的农场 。
挑了十多担就不挑了 。
挑了十多担才不挑了 。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
现代汉语不像印欧语那样句子和短语有不同的构造 。
如英语的句子中谓语部分要求有一个由限定式动词(句niteverb)充任的主要动词(mainverb),短语中不允许有限定式动词;而现代汉语里句子和短语的构成原则具有一致性,同样的一个主谓短语,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充当句子成分 。
无论词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或者短语组成句子,都有主谓、动宾、补充、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例如:汉语的一个主谓结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短语 。
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偏正结构,等也一样 。
词“月亮”,短语“大家好”,句子“太阳升起来了 。
”等都是主谓结构 。
(3)词类和句法成分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
现代汉语不像印欧语那样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
比如,印欧语里名词跟主语、宾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而汉语中词类和句子成分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词类可以充当多种句法成分,现代汉语里名词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也可以充当其他别的成分,形容词可以充当定语,也可以充当别的成分 。
词在语法方面呈现出多功能性;反之,同一种句子成分又可以由几类词充当,两者之间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所以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像印欧语那样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
(4)量词十分丰富,有语气词 。
现代汉语的量词十分丰富,计数时数词后面一般要用一个量词,不同的名词所用的量词也往往不同 。
如“一条绳子、一匹马牛、一张桌子、一道彩虹”等 。
语气词也十分发达,能使句子表达的各种语气色彩形式化 。
语气词常出现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的细微差别,如“你走啊!(感叹)”、“你走吧 。
(祈使)”、“你走了 。
(陈述)”这些都是现代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的特点 。
【关于形容才华横溢的成语或者特别的诗词】
推荐阅读
- 光遇水母先祖在哪
- 描写餐馆的诗词有哪些?
- 汽车美容项目有哪些 汽车装潢有哪些项目
- 表现民族气节的诗句10句
- 街头唱歌的人叫什么 街头歌手排行榜大全
- 1~12月份星座表 1到12月份的星座排行榜大全
- 2020年新生儿名字使用最多的汉字? 2020年宝宝起名大全寓意排行榜
- 安徽特产优质水果? 安徽特产大全排行榜
- 啥是抽象派?代表是谁? 抽象派主题园林雕塑排行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