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嫣然摇动 , 冷香飞上诗句 。——姜夔《念奴娇》
出处:姜夔 《念奴娇》:
闹红一舸记来时 , 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 , 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 , 玉容销酒 , 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 , 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 , 青盖亭亭 , 情人不见 , 争忍凌波去 , 只恐舞衣寒易落 , 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 , 老鱼吹浪 , 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 , 几回沙际归路 。
赏析: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 , 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 , 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 。姜夔的这首咏荷词 , 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 , 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 , 有人们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 , 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 , 因感其"意象幽闲 , 不类人境" , 而有是作 。
2、 梦难成 , 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 空阶滴到明 。——万俟咏《长相思》
出处:长相思(二首)
雨
一声声 , 一更更 。
窗外芭蕉窗里灯 ,
此时无限情 。
梦难成 , 恨难平 。
不道愁人不喜听 ,
空阶滴到明
山 驿
短长亭 , 古今情 。
楼外凉蟾一晕生 ,
雨余秋更清 。
暮云平 , 暮山横 。
几叶秋声和雁声 ,
行人不要听 。
赏析:词的上片 , “一声声”见雨之稠密 , “一更更”见雨不断绝 , 而失眠者侧耳倾听、长夜难熬的意态就暗示出来了 。“窗外芭蕉 ”因雨击声而显其存在 , 又写出雨声之响亮呼应“声声”字 ;“窗里灯”点“夜” , 体现“更更”意。写“灯”写“芭蕉” , 俱是写雨之影响 。“ 此时无限情”亦因雨而兴发了“ 梦难成” , 本来就愁苦 , 那堪风雨助人凄凉 , 平生心事一时百端交集 , 故觉“恨难平” 。这雨不管“愁人”喜听也罢 , “不喜听”也罢 , 只是下个不停 , “空阶滴到明” 。阶无人曰“空” , 强调空 , 也是突出离人寂寞孤苦之感 。
3、年年今夜 , 月华如练 , 长是人千里 。——范仲淹《御街行》
出处:御街行
纷纷坠叶飘香砌 , 夜寂静 , 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 , 天淡银河垂地 。
年年今夜 , 月华如练 , 长是人千里 。
愁肠已断无由醉 , 酒未到 , 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 , 谙尽孤眠滋味 。
都来此事 , 眉间心上 , 无计相回避 。
赏析: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 , 词人只抓住秋声和秋色 , 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 。一叶落知天下秋 , 到了秋天 , 树叶大都变黄飘落 。在寂静的夜晚 , 树叶纷纷飘坠在香砌之上 , 沙沙声响 , 不言秋而知秋 。落叶声轻而细碎 , 然而词人仅凭耳朵就能将这些轻细的声音听出来 , 说明词人的内心极度孤寂 , 也反衬了夜的宁静 。“寒声碎”不仅说明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 , 而且点出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 。由沙沙作响而感知落叶声 , 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 , 由秋声而感知寒意 。这个“寒”字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 , 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 , 兼写物境与心境 。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 , 渲染出了秋夜寒寂的景象 , 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下片抒写词人长夜不寐 , 无法排遣忧愁别恨的情景和心态 。因思念的人儿不见 , 词人只好借酒浇愁 , 可“愁肠已断无由醉 , 酒未到 , 先成泪” , 愁到深处 , 已是肠断 , 酒也无法来麻醉 , 酒尚未饮下 , 已先化作了眼泪 。比起入肠化泪 , 更进一层 , 足见词人愁思之厚重 , 情意之凄切 。浓浓的愁苦 , 本已侵扰着离人 , 可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 , 与室外月明如昼两相映衬 , 自然更添凄凉 , 倍加酸楚 , 使人无法入睡 , 因而只能斜靠枕头 , 寂然凝思 , 黯然神伤 。“谙尽孤眠滋味”中的“谙尽”与上片的“年年”遥相呼应 , 再次说明愁绪由来已久 , 因此这怀旧之事 , 是无法回避的 , 不是在心头萦绕 , 就是在眉头攒聚 。总之 , 词的下片由景入情 , 情景交融 , 层层递进 , 反复咏叹 , 语直情真 , 悲凉凄切 。
求带“晓”字的诗词,要意境比较美的,多多益善【晓风残月】白衣长发清湖独舞清晨凉亭垂柳依人初见情定翩翩公子十字路口向左向右如约河畔坠落深处情到何时无悔无怨错爱空灵如梦无痕胭脂寂寞厮守天涯晓风残月凄美浪漫 【春晓】春眠不觉晓晨露 , 空闻春啼鸟一夜风雨老梦尽 , 花落知多少江南烟雨断千桥流年一窗昏晓
中国最有意境的古诗词是哪句《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 , 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译文:所有的山 , 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 , 不见人影踪迹 。
江上孤舟 , 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 , 不怕冰雪侵袭 。
赏析: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 , 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 , 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 , 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 , 过于冷清 , 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 ,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 , 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 , 一叶小舟 , 一个老渔翁 ,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 , 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 , 一尘不染 , 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 , 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
其实 , 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 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 , 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 , 远离尘世 。
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 , 不过是一条小船 , 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 , 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 , 如此而已 。
可是 , 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 , 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 , 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 , 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 。
背景越广大 , 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 。
首先 , 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 , 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 。
没有“千”、“万”两字 , 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 , 没有什么感染力了 。
其次 , 山上的鸟飞 , 路上的人踪 , 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 , 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 。
可是 , 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 , 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 , 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 , 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 , 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 。
因此 , 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 , 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 , 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 , 有了生气 , 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
也可以这样说 , 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 , 照一般理解 , 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 , 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 。
可是 , 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 。
这好像拍电影 , 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 , 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 。
写得越具体细致 , 就越显得概括夸张 。
而后面的两句 , 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 , 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 , 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 , 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 。
只有这样写 , 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 。
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 , 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 , 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
在这首诗里 , 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 , 山上是雪 , 路上也是雪 , 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 , 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 。
就连船篷上 , 渔翁的蓑笠上 , 当然也都是雪 。
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 。
相反 , 在这个画面里 , 只有江 , 只有江心 。
江 , 当然不会存雪 , 不会被雪盖住 , 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 , 也立刻会变成水 。
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 , 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 , 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 , 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
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 。
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 , 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 , 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 , 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 。
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 , 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 。
试想 ,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 , 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 , 不怕雪大 , 忘掉了一切 , 专心地钓鱼 , 形体虽然孤独 ,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 , 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
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 , 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
由此可见 , 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 , 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 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 , 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 , 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 , 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 , 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
形容古诗意境的词语有哪些?恬淡闲适 , 华美壮丽 , 清新自然 , 安谧闲静 , 雄伟壮阔 , 明快高旷 , 慷慨激昂 , 寂静肃穆 , 清远含蓄 , 宁静幽深 雄浑开阔 , 雄奇瑰丽 , 恢弘高远 , 浩瀚辽阔 , 博大新奇 , 深邃奇崛 , 朦胧渺远 , 空灵高远 , 空蒙迷茫 , 苍凉悲壮 , 优美迷人 , 清新明丽 , 清净幽远 , 宁静恬淡 , 清净悠闲 , 冷森幽僻 , 凄清冷落等.1 ,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 , 全在意境融彻 , 出音声之外 , 乃得真味.”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 云栖 修篁夹道 , 意境殊胜.”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画梅花的 , 很少能闯出 林和靖 式的梅花品格 , 总是强调暗香疏影这般意境.”2 ,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3 ,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 , 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 , 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4 , 文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 , 为轩为轾 , 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 , 这就是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5 ,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 , 如云“境界有二 , 有诗人之境界 , 有常人之境界” , 此所谓境界 , 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此所谓境界 , 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 , 此种境界 , 可谓千古壮观” , 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6 ,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 , 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 ,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 , “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 , 情理、形神相互渗透 , 相互制约 , 就形成了“意境”.7 ,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 , 我们常常用“意境”这个词.比如说 , 一首诗很好 , 我们就说:“这首诗很有意境.”一幅画很好 , 我们就说:“这幅画很有意境.”甚至看完一场电影 , 走出电影院 , 我们也会听到有人议论:“今天的电影很有意境.”但是尽管大家都在用这个词 , 对于究竟什么是意境 , 很多人并没有搞得很清楚.8 ,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 , 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国文化中 , 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 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 , 其范围广阔无涯 , 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9 , 编辑本段诗歌的意境 简单的说 , 就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可以是写作时的场景 , 也可以是回忆 , 也可以是心中所想 , 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10 ,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 , 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 , 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11 , 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 , 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 , 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 , 意象与词句相关 ,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 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 , 而是通过孤帆消失 , 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 , 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 ,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 , 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 , 满城风絮 , 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 , 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 , 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 , 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 , 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12 , 修饰意境的词语 恬淡闲适 , 华美壮丽 , 清新自然 , 安谧闲静 , 雄伟壮阔 , 明快高旷 , 慷慨激昂 , 寂静肃穆……
10首写景抒情的古诗词找了几个 , 好像没有翻译 , 但都有解析 , 不知是否和你的意思 , 希望采纳 , 谢谢……山居秋暝①王维 空山新雨后 , 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② , 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③歇④ , 王孙自可留 。
【注解】 ①螟:夜色 。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
③春芳:春草 。
④歇:干枯 。
【评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 , 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 , 山雨初霁 , 幽静闲适 , 清新宜人 。
颔联写皓月当空 , 青松如盖 , 山泉清冽 , 流于石上 , 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 , 看到莲叶分披 , 发现了浣女、渔舟 。
末联写此景美好 , 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 , 含蕴丰富 , 耐人寻味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 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
渭城①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②轻尘 , 客舍③青青柳色④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⑤无故人 。
【注解】 ①渭城:就是咸阳 , 现今陕西省西安市 。
②浥:湿润 。
③客舍:旅馆 。
④柳色:柳象征离别 。
⑤阳关:古关名 , 在甘肃省敦煌西南 , 由于在玉门关以南 , 故称阳关 , 是出塞必经之地 。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 。
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
赴安西必经阳关 , 即今甘肃敦煌 。
诗的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三、四句写惜别 。
前两句为送别创造 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 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 , 依依离情 。
??此诗后来被编入乐府 , 广为传诵 , 成为饯别的名曲 。
或名《阳关曲》 , 或名《阳关三叠》 。
白居易《对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辞醉 , 听唱《阳关》第四声”句 , 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 。
” ??所谓《阳关三叠》 , 是因为咏唱时 , 首句不叠 , 其他三句都再唱 。
然而 , 有人认为仅有末句重叠三唱 。
按白乐天所说的“第四声” , 则应是首句不叠 , 其他三句重叠 。
不然“劝君”一句不可能为“第四声” 。
汉江临泛王维 楚塞①三湘②接 , 荆门九派通 。
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 。
郡邑浮前浦 , 波澜动远空 。
襄阳好风日 , 留醉与山翁③ 。
【注释】 ①楚塞:楚国的边界 。
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
②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 在今湖南境内 。
③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 。
曾任征南将军 , 好饮 , 每饮必醉 。
【评析】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 , 咏叹汉水之浩渺 。
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 , 由楚入湘 , 与长江九派汇合 , 为全诗渲染气氛 。
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 , 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 。
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 , 渲染磅礴的水势 。
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 , 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
??全诗格调清新 , 意境优美 , 在描绘景色中 , 充满了乐观情绪 , 给人以美的享受 。
“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 不愧为千古佳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 , 漏断人初静 。
谁见幽人独往来 , 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 , 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 , 寂寞沙洲冷(也作:枫落吴江冷) 。
【简析】 这首诗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 , 出补外官 。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 , 心中不满 , 发泄于词中 , 因而激怒新党 , 被捕入狱 , 历时百余日 。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 暂居定慧院 。
这首词的境界 , 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 , 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 非胸中有万卷书 , 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 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 ,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 , 取神题外 , 意中设境 , 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 , 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 , 空灵飞动 , 含蓄蕴藉 , 生动传神 ,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
冷寒的 , 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
有恨的 , 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 , 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 , 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 , 难歇哀愤的心 。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 , 寺临兰溪 , 溪水西流 。
山下兰芽短浸溪 , 松间沙路净无泥 。
萧萧暮雨子规啼 。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注释】 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 , 下片情景生情 , 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 , 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 , 城中增暮寒 。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 , 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 。
【描写忧伤意境的诗有哪些?】诗写遥望积雪 , 顿觉雪霁之后 , 暮寒骤增;景色虽好 , 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
咏物寄情 , 意在言外;清新明朗 , 朴实俏丽 。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 (2)望极春愁 , 黯黯生天际 。
(3)草色烟光残照里 , 无言谁会凭栏意 。
拟把疏狂图一醉 , (4)对酒当歌 , (5)强乐还无味 。
(6)衣带渐宽终不悔 , (7)为伊消得人憔悴 。
【注释】 (1)此词原为唐教坊曲 , 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 。
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 。
双调 , 六十字 , 仄韵 。
(2)危楼:高楼 。
(3)黯黯:迷蒙不明 。
(4)拟把:打算 。
疏狂:粗疏狂放 , 不合时宜 。
(5)对酒当歌:语出曹操《短歌行》 。
当:与“对”意同 。
(6)强:勉强 。
强乐:强颜欢笑...
求有意境和诗意的句子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叶蛾眉久不描 , 残妆和泪湿红绡 。
长门自是无梳洗 , 何必珍珠慰寂寥 。
《唐太宗梅妃所写》皑如山上雪 , 皎若云间月 。
闻君有两意 , 故来相决绝《卓文君》 草木知春不久归 , 百般红紫斗芳菲 。
杨花榆荚无才思 , 唯解漫天作雪飞 《游城南晚春》 倚门回首 , 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
《经典咏流传》中哪些曲谱得最经典,最符合诗词的意境小学阶段的??晕 , 那就说一首简单的吧 。
鹿 柴 (王维)空山不见人 , 但闻人语响 。
返景入深林 , 复照青苔上 。
『注释』鹿柴(chài寨):地名 , 同“鹿砦” , 义为鹿栖息的处所 。
这是王维隐居的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
柴 , 通“寨”、“岩” , 即树枝编成的栅栏 。
返景(yǐng影):同“返影” , 即落日返照的阳光 。
苔:一作“莓”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 , 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 。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 。
首两句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
后两句写光返深林 , 复照青苔 , 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 。
两者结合 , 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
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反衬 , 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 , 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 , 后两句中是“青苔上” 。
前两句 , 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 , 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 。
接着一声“人语响” , 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 , 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 。
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 。
同样 , 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 , 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 。
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 , 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 , 还照在青苔之上 , 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 , 明者自明 , 幽处自幽 , 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 , 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
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 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 ,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 但使愿无违 。
从表面上看 ,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 , 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 ,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
披星戴月 , 侍弄着自己那点儿 , “庄稼” , 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 , 只要将自己放到泥地和作物之中 , 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 , 农田那稀疏的庄稼 , 那萎萎的野草 , 那难行的田间小道 , 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 , 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 , 让他欣喜异常 , 这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 。
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
前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 , 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
起句很平实 , 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 , 让人觉得很亲切 。
三四句 ,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 , 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 , 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 。
虽然很辛苦 , 但他并不抱怨 , 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
后四句 , 路窄草长 , 夕露沾衣 , 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 , 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 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 。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 。
“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 朴素如随口而出 , 不见丝毫修饰 。
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 , 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 , 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 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 。
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 。
“带月荷锄归” , 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 , 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
月下的诗人 , 肩扛一副锄头 , 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
推荐阅读
- 丙酮易燃吗
- 千里马没遇到伯乐,作诗一首
- 大别山区包括哪些地方
- 澳洲格里菲斯大学语言班读后感
- 什么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 留学澳洲:西澳大学生活攻略全面解析
- 为什么去留学这是23个留学生的自诉!
- 海蛎怎么吃
- 激光原理是哪一年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