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 | 张可驹
太久地默默无闻后,朱晓玫在欧洲渐渐被人关注,属于水到渠成的良性发展 。而钢琴家的名声传到国内之后,引发意想不到的话题效应,直至2014年回国演出《哥德堡变奏曲》时,终成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 。许多人认为炒作太过,不过在我看来,钢琴家持之以恒,换来如此“爆得大名”“沸沸扬扬”的赞誉,可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佳话 。并且从她整体的演奏水平而言,也非过誉 。
奈何,由于钢琴家还乡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确实出现一些手误,“有不虞之誉,必有求全之毁”的古训也难逃脱,当时即出现了不少非议,待热潮退去,仍不绝于耳 。也是有缘,我几乎有些意外地听了她回到上海的第一场“哥德堡” 。那次演奏,实为一个瑕瑜互见,却终归瑕不掩瑜的特例 。手误之“瑕”确实不少,毋庸讳言;而钢琴家终归能以更高一层的见识眼光将其克服,也使聆听那次演奏成为宝贵的体验 。
如今人们提起朱晓玫,常常是联系着“哥德堡” 。其实,钢琴家的唱片虽然不多,值得聆听,让人回味再三的演奏却真是很不少 。说到她令人击节赞叹的录音,我首先想到的部分肯定包括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 。
这套录音最初是分开发售,我先入手第一册,反复欣赏之后,又将第二册补齐 。《平均律》如何与朱晓玫相伴,共度那一段最为艰难、特殊的岁月,现已是她传奇故事的一部分 。然而相对于传奇,钢琴家在此展现的演奏本身,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和研究 。因为那一时期的相伴,《平均律》自然成为朱晓玫的“命运之作” 。最终得到欧洲顶尖的唱片公司之邀灌录两册作品时,她所做的细致深入的研究,已给人千锤百炼,却又丝毫不刻意求工的印象 。
她真正弹出了自成一家的演奏 。初听平易,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很难以某种学派、风格的延续归纳之 。相对于时下一些有意追求眩惑、险怪的“个性演绎”,朱晓玫弹《平均律》时表现的正气,恰恰最能够显明前者的偏斜 。记得钢琴家回国时,有一位访问者提到,《哥德堡变奏曲》那么了不起,里赫特却从未弹过(大意) 。朱晓玫回答说,因为弹巴赫是需要很多时间的,为了真正能够弹好,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和研究 。里赫特这样的钢琴家,要和许多乐队合作许多协奏曲,时间方面其实也有一定局限,而他绝不会轻率地去弹某些作品 。
朱晓玫本人弹《平均律》,很好地说明了这种“时间的运用” 。此处略记其中令我印象特别强烈的一首作品:第一册中的第五首赋格 。某次,聆听朱晓玫演奏这首赋格,让我获得意料之外的、极深刻的感动 。
作品仿佛带有一种“声乐-圣乐”般的特点 。第一印象犹如众赞歌的气质,虽然这么说未必完全准确(因为众赞歌往往不是多声部) 。将如此特质表现得登峰造极的,当属尼古拉耶娃,尤其是她上世纪80年代那次全集录音中的演奏 。除了“太过于众赞歌化”,似乎实在很难提出什么非议 。朱晓玫的演奏,精彩之处在于将圣乐合唱般的气质、更单纯的“在键盘上歌唱”的表达,以及赋格原作错综复杂的声部结构,作出一种“勉为其难”的平衡 。
推荐阅读
- a3纸张大小尺寸是多少厘米
- 菜心炒牛肉的做法
- 南京一酒店因43瓶未喝完的水被警告,才知道自己真的是个法盲!
- 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臃肿现身引猜测
- U20亚洲杯-门将屡救险,木塔力甫传射徐彬建功,中国2-0复仇沙特
- 震惊!俄罗斯顶级科学家被人用皮带勒死在家中,系俄新冠疫苗研发者之一
- 刘雯时装秀瘦到脱形,被网友吐槽“行走的骷髅”
- 马兰士CD机+HIFI功放测评
- 盘点那些耳熟能详的童年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