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尚未出现“活动转台”“升降舞台”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石路老师设计的《铁甲列车》就采用了“活动平台”,达到了舞台空间多层次的艺术效果 。全剧六场布景共用一个不下场的大平台,剧院同行们把木质平台称为“派拉风”,不知是来自俄语还是英语 。“派拉风”下面安装着“万向轮”,幕间换景时所有的演员都帮着推转轱辘 。石路老师为大平台设计了不同的侧面和坡度,变换角度就是一场不同的景色,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空间 。
全剧高潮是白匪勾结日军把铁甲列车开过来了,勇敢的游击队员冲上去炸毁了它,这位壮烈牺牲的战士是一位参加苏联十月革命的中国人 。如果有如今的舞台科技,想让车辆在舞台上开动很容易,各种自动化控制,荧光大屏幕播映背景电影,远景向后倒退足以给观众造成车辆前行的视觉错觉 。可那是在60年前呀!全靠舞台装置人员隐身幕后用绳子拉动铁甲列车,也多亏了“派拉风”把那条长绳遮挡 。灯光师打出“在铁轨上抖动”的车灯光束,音响师再配以隆隆轰鸣,大家合力创造了逼真的舞台效果 。
给我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是我们美工组绘制的布景 。石路老师的设计图是以冬季的俄罗斯森林为不动的“大景”,场次之间有一些近景变化 。森林,便是绘景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了 。
郁郁苍苍的森林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典型景色 。我们从许多优秀的风景画家的名作中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希施金的《松林的早晨》《小桥》《森林采伐》,列维坦的《金黄色的秋天》《墓地上空》《深渊》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库茵芝的《白桦林》,俄罗斯画家似乎很少画明媚的春光,更多的是忠实再现田野丛林的沉郁、苍茫、寥廓、旷远的悲壮情调 。
俄罗斯民族跋涉了几个世纪农奴制度的苦难历程,再加上生存环境恶劣、气候严寒,造就了刚毅不屈、骁勇强悍的民族性格 。所以,俄罗斯有很多文艺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悲怆调性 。广袤原野上的郁郁森林,正是这种民族特质最为形象的外在体现 。石路老师的舞台美术设计图,也正是找准了全剧情节、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 。
绘景师仝正学率领我们这些未出茅庐(尚未毕业)的学员要完成的任务是,在舞台上“种植”一片不畏冰雪顶天立地顽强生长的大森林 。为了表现森林的“景深”,我们至少用了六道画幕:
第一道幕,是一棵靠近台口的立体半圆雕塑,类似“圣诞树”有枝有叶儿的松树,演员在树下走来走去时枝叶摇曳显得很真实 。
【在舞台上种了一片森林】第二道幕,在舞台两侧各有一棵硬景树 。“硬景”指的是在胶合板景片上画的树 。绘景师画好后,由木工用钢丝锯锼出树干、枝、叶的形状,背后用支杆铁铊支牢 。“硬景”的优点是屹立不动,演员在它跟前上场下场它不会呼扇呼扇地穿帮露假 。
第三道幕,是画在布上的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布景”了 。绘景师在白布上画好大树以后,需要挂在用透明无色尼龙线织成的米字格网上,然后用吊杆吊到后台空中,换景时启动吊杆把“树冠”降落到固定高度 。在布上画的树一般只需垂下来的树冠即可,下面如有树干也得在胶合板上画成“硬景”,以免树干随风飘动 。这道工艺有两个细致活儿是我们学员干的:一是用剪刀把布景上没有树枝树叶的白布全部剪掉,露出树冠的空隙 。灯光从上面打下来,酷似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来的光束与光斑 。二是把剪好的树冠反铺在地上,上面铺上尼龙网格,然后在每一根枝儿每一片叶儿“吃劲儿”的上方用针线缝牢 。特别承重的枝叶,还要在画布、网格缝住的地方用糨糊粘上布条加固 。
推荐阅读
- 生蚝蒸多长时间最好吃带壳,生蚝料汁怎么调生蚝蒸多久
- 冬天了,穿过的大衣不好洗?看这篇就够了的说说
- 剑网三怀旧服升级路线
- 如何让皮筋快速变松,如何让衣服内的橡皮筋快速变松一点
- 七一 繁星七一的意思,繁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中国藏红花之乡在哪,藏红花中国产地在哪里
- 可湿水面纸是什么意思,抽纸湿水不破什么原理
- excel表格怎么算总数
- 王者荣耀模拟战魔种天赋怎么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