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一词语出唐代吕岩《忆江南》:“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百思特网 。”劝人及时修习 。具体说来,修养是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与涵养 。古人论修养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基础之上,通过思想理论活动和现实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反省体察和改造,修德敬业、涵养心性,使身心逐渐臻于完美的境界 。修养作名词即修炼涵养的境界和水平;修养作动词即为达到这种境界和水平下的功夫 。
中国人看重修养由来已久 。儒释道各有自家法门 。道家重在修性:以无为为本,主张道法自然、清虚自守、无为自化、逍遥自在、万物齐一、与世无争,以天人合一、超神入化为终极追求,成为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修身养性、冶心怡情的精神家园 。佛家重在修心:认为万事皆空,“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要涤除贪、嗔、痴,经过苦、集、灭、道四谛,放下执念,修养心智,以达通透圆融 。
儒家则重在修行:与道、佛重思辨与心智不同,主要是道德研学与实践 。其以“仁”为思想内核,以“礼”为现实载体,包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恕诚、温良恭俭让、廉耻敬敏惠等诸多德目的修行,而这些德目本身就孕育着气度与涵养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儒家“八目”分为“内圣”部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和“外王”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内圣与外王的交点,是在格物致知(求真)、诚意正心(求善)的基础上对人之心性涵养的修习,是求得人世参通、人性大美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和起点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涵养 。“质胜文则野”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人过于文雅就会华而不实,失去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 。所以,孔子不像有的人想象得那样过分强调文采和文饰,矫揉做作,或者那么像书呆子一样迂腐,循着孔子的思想,儒家修养倡行的是文质兼备,内外、知行、身心三结合,让思想融通现实,达到“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 。
修即修习,养即养成,修养有先天的禀赋,更是后天久久为功,累积养成的 。孔子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概述自己一生修养的过程,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天生的“圣人”,并提出“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作为君子修养身心,实现“内圣外王”的三百思特网个层次 。他告诉我们修养是一个不断累进的过程 。有心学道进步的人,都要及早修养,争取能赶上孔子提出的各年龄阶段的趟,错过了这趟,就难赶下趟了 。
在古代,修养是国人必做的功课,但各人有不同的修养观 。不少高士清流将修养当作“避灾远祸”术、“沽名钓誉”术、“致贤齐圣”术,大都把修养看成是唯心的、形式的、抽象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东西 。这与当今社会和人类个体的发展是不相吻合的,我们在修养观念和方法上要汲古人之精华,使之历久弥新;又要弃其糟粕,顺应时代发展 。
修养需要不断的积累、锻炼和提高 。即便是人们认为轻闲安逸的品茗论道、抚琴歌舞、吟诗作对,不都也是要经过长期的研习品鉴、苦练技艺和勤学背诵而来?《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讲的是人之修养的可能性;《孟子》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百思特网,增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人之修养的艰巨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修养绝对不会轻轻松松达到,它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需要有纯粹的思想、坚定的信念在背后支撑 。
推荐阅读
- 2306选铺位方法,火车票怎样选择下铺
- 什么软件可以监控微信「19小免费思路」
- 福建十大特产美食 山西十大特产美食
- OPPOR17手机版方舟怎么破解上帝模式 方舟手游上帝模式
- 为什么山海经是禁书 山海经为什么被列为禁书
-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思考过你的未来吗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
- 苹果手机怎么截屏,苹果手机该怎么截图
- 电话号码要咋导入新手机,怎样把旧手机上的通讯录转到新手机上
- ps暂存盘已满怎么解决,ps的暂存盘已满怎么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