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网络群聊 群聊被网络暴力( 二 )


此外,伴随圈子的概念逐渐模糊的,还有各种用以约束内容贡献者的规则 。
内容贡献者不会因为低质量产出而被封禁继续发言的权利,也无法控制他者在自己的内容后留下不友好的评论 。淘汰机制消失,平台过滤功能也随之失效 。
简单来说:由于低质量内容的生产难度显然低于高质量内容,既往规束内容质量的机制失效 。社交媒体平台的“众声平等”使得谣言、谩骂和不专业的声音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由此导致互联网的“观感变差” 。
那么具体来看,圈子模式和开放讨论分别具备哪些独特的性质,又是如何运转的呢?
1. 圈子模式:以内容为导向,产出了一系列大神我们说的圈子模式也是圈层模式,主要特征是聊天参与人因为某一特定的兴趣或特长而聚集在一起,大家都具备一定的层次基础 。
早期的互联网社交产品多以论坛的形式存在,论坛内部会划分相应的版块,用户无论是发言还是浏览信息都需要先进入相应的版块 。经过用户的主动选择,一个版块就形成了相应的圈子 。
有能力的用户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版块,适应圈子的交流方式,逐渐输出内容,混到脸熟,继而收获粉丝,成为“大神”,获取网络上的地位 。
不擅于输出内容的用户能够从圈子获取想要的信息,为此也愿意保持自己在圈子内的友善形象 。
圈子模式的好处在于,用户都是主动参与的 。在沟通过程中,每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参与自己更擅长的主题,而不用迫于他人或热度压力尬聊,这样也就能够输出更有价值的内容 。
另一方面,圈内人的聊天有自己的固有模式,例如缩写、黑话等,外人可能根本看不懂,这样也就形成了一定的门槛 。在这样的氛围下,用户不太会被不礼貌的信息打扰到 。
总之,在早期互联网模式下,大家都只在自己的“圈子”里做深度讨论,不会对不熟悉的领域做过多的评判 。
2. 开放讨论:以算法为导向,将大神拉下神坛以微博、Twitter为代表的信息流产品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用户的发言是完全公开的 。无论任何话题,只要加个tag,所有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每个人能收到的关注度取决于算法的权重 。
当然,在微博时代,也是有很多「大神」的 。
很多自带流量的明星、关键意见领袖说话一呼百应,他们可以就任何领域发表自己的看法,且拥有更高发言权重 。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看到不恰当的发言,自然想要进行批判纠正,冲突因此而产生 。
人性的虚荣加深了这一矛盾,每当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所有的KOL都会被无关人员追着问「您对xx事件怎么看」,尽管事件可能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
大神当然做不到所有领域通吃,一旦涉足不熟悉的领域就很容易翻车,最后要么打脸道歉,要么死杠到底,无论如何都有失体面 。
也就是说,一个圈子里的大神,到了别的圈子可能就暴露了知识的盲区,甚至成为无脑的“喷子” 。
郭德纲有个段子:“我和火箭专家聊天,问火箭是不是用火柴点火,那专家多看我一眼都算他输 。”
道理大家都懂,可社交网络上的大神每天要面临无数次的吹捧和挑衅,如何能沉得住气?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发言被更多人看到,有时就不得不努力蹭热点,甚至不惜以质量换流量 。在这种环境下,不友好的言论就大大增多了,最终的结果是,社区氛围变得糟糕了起来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开放讨论本身并不一定让高质量内容减少 。通过吸纳更多不同维度的声音,反思与充分的讨论,一些话题下最终会诞生出比小范围讨论更有价值的内容沉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