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主要内容概述,这本书的作者是谁?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写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是“儒者之林”的意思,指代的是学术界 。按照史记说法,国史列传都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区别于正史 。此书主要讲述了封建社会时期,知识分子在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变质、心灵上的麻木虚荣和精神上的腐败堕落,通过对一些啼笑皆非的事件的描写,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官僚主义、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惜牺牲人性美好、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腐败变质的现实状况,以强有力的文学武器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虚伪和卑劣 。
四、穷困潦倒度余生
根据《全椒县志·吴敬梓传》记载:“素不习治生,年四十而产尽” 。公元1740年前后,吴敬梓所继承的巨额家族遗产早已花的一干二净,再加上自己既不从事生产,又没做官,所以没有收入来源的吴家过得还是挺艰难的 。
在生活艰难的时候,吴敬梓经常把自己的底藏书拿出去卖,换些钱来买米买酒 。但他毕竟也是文人,官宦子弟,所交的朋友之中除了一批无功名的文人雅士,还有一批举人、进士出身的在任官吏 。这些朋友中,就有很多人经常资助吴家的生活 。也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元1749年前后,吴敬梓完成了其著作《儒林外史》 。
晚年的吴敬梓虽然不再参与任何科举,也不谋求任何仕途;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阻止自己的儿子去考功名 。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再次南巡,到达南京后,照例举行召试,吴敬梓自身是早已厌恶了这些东西,但却未阻止长子吴烺前去应试 。
这一次的乾隆皇帝亲自召试,吴烺顺利通过应试,因为吴烺本身是秀才,所以被赐于举人身份,授予内阁中书一职,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 。但吴烺毕竟是个小京官,官俸很低,所以吴家的生活穷困潦倒的状况虽有所缓解,但并没有彻底改变 。
公元1754年,54岁的吴敬梓在扬州逝世,从而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吴敬梓的两个儿子在仕途上,还是有一番成就的 。长子吴烺(字荀叔)于公元1770年升任山西宁武府同知(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副市长) 。次子吴煐(字蘅叔),举人身份,做过普宁县知县(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三、大肆挥霍巨额家产
公元1723年,父亲吴霖起逝世,在承受着父亲逝世的巨大悲痛过程中,加上之前乡试的失败的满腔不满,吴敬梓开始挥霍家族遗产 。因为既不从事生产,又不做官的缘故,吴敬梓只能依靠父亲的遗产来维持奢华的文人生活 。
到1729年第三次参加乡试后的再次失败,更加痛苦无奈的吴敬梓开始变卖家族田产房产 。吴敬梓关系较好的堂兄吴檠所作的《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中就写到:“去年卖田今卖宅,长老苦口讥喃喃” 。1730年时,吴敬梓就开始变卖家族的房产了 。
根据《安徽通志稿·吴敬梓传》记载:“袭父祖业有金二万余,素不习治生,性复豪上,遇贫即施,与文士辈往还,饮酒歌呼穷日夜,不数年而产尽 。”父母相继逝世后,已经23岁的吴敬梓成为了一家之主,再没有人约束其生活了 。
吴敬梓继承了家族的2万多两白银(乾隆年间,一个普通人维持一年的日常生活仅需十几两银子)之后,他既不善于打理家族产业,本身又就属于那种性格非常豪爽的人,与那些文人朋友交往都是大笔的花钱 。歌舞酒色要花钱,还经常施予穷人大量钱财 。就这样,没几年就把家产花没了 。
在一系列变卖家族遗产的过程,吴敬梓与家族里的其他人为争夺家族产业产生了很多矛盾 。因为吴敬梓继承这些遗产有很多都是曾祖辈、祖辈打下的产业,曾祖父就有三子,再加上曾祖辈五兄弟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到吴敬梓一辈时又过了那么久,很多产业本身就缺乏明显的界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