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二 )

「四个手」的符号其实就是《说文》所说的「舁(yu2)」 , 《说文》释为「共举」也: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文章插图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文章插图
所以 , 从字源角度来说 , 「爨」字中并没有「興字头」「大字底」 , 而是经过讹变恰好与「興字头」、「大」同形 。
这也就是是古文字演变成今文字中出现的「偏旁的变形和混同」 , 也叫「隶合」和「隶分」 。
举例子就能秒懂: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文章插图
古文字「双手」符号演变成很多今文字字形 , 包括「大」 , 这叫「隶分」: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文章插图
引自注3
三、结论
古文字「爨」字本从「舁」、从「鬲」、从「冂(内)」、从「林」、从「火」 , 是一个会意字 , 以「两手加薪烧灶 , 两手持鬲烹煮」会意 , 表示「炊」之意 , 后来也引申表示「灶」 。
古文字中的「舁」上面的「两双手」和「鬲」 , 在今文字中讹变「興字头」 , 「舁」下面「一双手」演变成「大字底」 。
当然 , 我这里并不是说「興字头 , 林字腰 , 大字下面架火烧」的顺口溜是错误的 , 「爨」字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冷僻字 , 编这个顺口溜便于记忆 , 是无伤大雅的 。
同时「爨」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 , 今天「爨」姓很少见 , 但是在秦汉魏晋为望族大姓 。
比如:云南曲靖出土的「二爨碑」——《爨[cuàn]宝子碑》、《爨龙颜碑》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文章插图
咬文嚼字:冷僻字「爨」——興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

文章插图
不但是隶楷过度的「活化石」——爨体 , 也反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汉蛮交融 , 爨氏家族为「云南王」的历史 。【注5】
---------------------------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  湖北辞书出版社 , 页2413
  2. 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2001). , 《古文字诂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册3  , 页250 。
  3. 裘锡圭(2014) , 《文字学概要》 , 商务印书馆 , 2014 , 页89
  4. 同注1
  5. 马喜梅. (2016). 爨氏统治时期云南民族关系的演变——基于“二爨”碑的研究. 学术探索(1), 113-118.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