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和微信的区别 sns是什么意思( 二 )


社交App主要有三类:

  • 一是点对点的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通信软件),如QQ等;
  • 二是中心化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如虎扑;
  • 三是去中心化的SNS(Social Network Software,社交网络软件),包括博客、微博、等 。
信息流一般指一个聚合了无数个动态的页面 。最早的信息流以 RSS 协议驱动,严格采用“”和“时间”两个要素进行排序 。也就是说,只有用户主动的主体发布的动态会出现,所有动态严格依照发布时间排序 。而后,信息流进入了个性化算法驱动的时代,根据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精准推送,“”与“时间”仅是算法中的两个变量 。
两类App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交App实现了人与人的交流,但交流的载体一定是各种形式的“信息”;而信息流App实现了人与信息的交流,但当某人发出一个信息,而另一个人也接收到了这个信息时,人与人之间就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社交” 。
社交App和信息流App都有两个驱动因素(图1):
  • 一是连接方式,即是中心化的连接,还是去中心化的连接?是自由选择的连接,还是算法推送的连接?
  • 二是内容发布形式,即是文章、图片、图文,还是小视频、直播等传播形式?
从历史的规律来看,这两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足以引发新一轮平台革命,出现新的“风口” 。
早期的信息流端口和社交端口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直到社交端的博客时代进入微博时代,这个局面开始被打破:
微博使得所有用户都可以在开放的平台上自由连接,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同时又降低了内容生产的门槛,用户可以用100多字在公众面前即时、轻快地表达自我 。此时,个体内容生产者开始借用SNS的强大张力释放影响,一群大V迅速崛起,甚至威胁到专业的内容生产者 。
随后,以2012年为分界线,信息流和社交App开始走向功能交融 。这一年发生了两个关键事件:
一个是横空出世,通吃社交和信息流需求 。
其创造性地基于IM的强关系来做SNS,不仅把社交强关系的张力发挥到极致,还通过“公众号”让用户实现了对内容的升级(相对于微博100多字的空间) 。此时,朋友圈成为信息流的第一阵地,众多“10万 大号”也估值不菲 。而作为一个平台,无论从哪个数据看(用户数、日活、月活、占用时长等),都算是天下无敌 。
另一个是今日头条上线,引领了用个性化算法驱百思特网动信息流的时代 。
在PC时代,门户网站是信息流平台的初级形态,大屏呈现极度细分的品目,用户需要层层点击才能抵达想要的内容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小屏彻底改变了信息流平台的形态,信息只能随着用户的刷屏一条条地呈现,这种排列方式似乎才是现在被定义的“信息流” 。
的信息流并没有突破传统的信息流推送方式,依然是遵循“ 时间”的逻辑,而今日头条用算法推送来突破,瞬间在的地盘上撕扯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随后,今日头条更将这种基因代入社交领域,孵化出抖音、西瓜、火山等TOP5的视频社交网站 。
两个霸主殊途同归:腾讯从社交出发进军信息流,优势基因就在于自己的强关系社交网络,用户一旦嵌入,无法脱离;字节跳动则从信息流出发进军社交,优势基因就在于自己的个性化算法,用户一旦使用,同样会上瘾 。于是,头腾大战,一触即发,两军交战之地,已经火花四溅 。
三、流量黑洞背后的逻辑社交平台和信息流平台的融合趋势背后,是两个互联网底层逻辑的驱动,所以,这种趋势不仅迅猛呈现而且无可逆转 。这种融合正在造就笔者所谓的“流量黑洞”,意为可以强力吸附周边流量的超级入口 。说得再简单点,当这个超级入口和其他App具有同样功能时,用户更倾向于被吸入“黑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