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的正确读音 吆喝的喝到底读几声


来来来,看看看,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一听这吆喝声,仿佛就立刻置身于喧闹的街市之上,各种小摊小贩卖力招呼着路人来光顾小本生意 。

吆喝似乎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像一把小钩子挠得你心痒痒,非得要凑上前去看看卖的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可以说有没有带货能力就靠这吆喝能不能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了 。

吆喝也被叫做“市声”或“货声”,较早在典籍中的记载是我们非常熟知的“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云:“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个小贩说他卖的矛是史上最尖利的,又说他卖的盾是史上最坚固的,结果要拿他的矛与盾相互对峙就被打脸了 。

图片原创

吆喝还是一种打广告的方式,从古至今更是将其玩出了各种花样 。

现代人也有着这样抑扬顿挫的声音记忆,比如京韵十足的老北京吆喝,绘声绘色,变化颇多,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在2007年就被正式列为第二批老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

梁实秋就曾评价说老北京吆喝声就像一出出评剧,有的是在唱大花脸,声音洪亮如钟,震得人心肝颤;有的就像花旦,一把黄鹂好嗓,清脆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为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 。

吆喝虽然短小精悍,却悠扬悦耳,富有韵律感与表现力,吆喝词更具有体系感,,搭配街头巷尾的热闹背景,绝对可以当作一种系统化的艺术形式 。

是不是夸大其词?接着往下读读看 。

01商贩吟叫百端,只为赢得大众青睐说起宋朝的吆喝声,宋人对其有个极风雅的称呼,叫做“吟叫百端”,《游宦纪闻》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宣和间,市井竞唱韵令 。”用韵令来形容吆喝,可见这市井叫卖声就像音乐一样朗朗上口,很是悦耳动听 。

翻开一整本《梦粱录》,商贩们都一一化作行吟者,从初一到端午,自隔宿及五更,街市上的吆喝就不绝于耳 。有趁着早市叫卖洗面水、果子、汤药和饮食的货郎,也有沿街转悠,口中念念有词“时运来时,买庄园、娶老婆”的卜卦者,甚至连不聋的哑巴都要借助工具吆喝几声 。

宋朝有一种仿声器械“颡叫子”,专门为声音有缺陷的人设计,它的原材料是竹木与动物牙骨等,使用的时候放入咽喉中,就能发出模拟人声 。

《清明上河图》中的热闹集市

《都城纪胜》中形容开封的叫卖声是:“都人固自为常,若远僻土之人乍见之,则以为稀遇 。”意思是说这般热闹景象,城里的百姓们对此很是常见,如果宋朝有刘姥姥进城,一定会对这群喧竞卖声大吃一惊 。

《事物纪原》也记述了开封的吆喝盛况:“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韵,其吟哦俱不同 。”如果叫卖商品只靠嗓门大的话,别人就会认为是噪音 。但是若带有韵律和节奏,不是简单的 “大声公”或“嗓叫子”,这种有技术含量的吆喝才能被宋人视为吟叫百端 。

02要想东西卖得好,创意文案少不了宋朝吟唱叫卖不绝于耳,想要脱颖而出就要玩出创意了,比如在吆喝词上下功夫 。

《水浒传》里就描写了很多引人入胜的吆喝广告 。

卖刀人故意用激将法对林冲说“咱这宝刀,没识货的”,林冲一听,脑子一热就花钱买下了;白胜在黄泥冈吟唱“赤日炎炎似火烧……”,引诱又热又渴的杨志和军士们买下白酒;燕青假扮成商贩,一手拈串鼓,一手打板,一边吟唱叫卖,一边打节奏,吆喝成一场演唱会 。

吴用更是演技出众,打扮成摸骨占卜的算命先生,还不忘手摇铃杵假模假样念道:“知生知死,知因知道……先请银一两 。”神神鬼鬼的氛围立马就有了 。李逵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简单明白的几个大字“讲天谈命,卦金一两”,有了这两句广告词,装作是个道童也很像模像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