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题目和作者 一去二三里是什么诗


文/邢哲夫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每个中国人在孩提时代都要诵读的一首诗 。笔者幼儿园老师教的是“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可能是这首诗的另一种抄本 。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以一到十的数字入诗,却又巧妙地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充满了自然的生趣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邵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河北涿县人 。谥号康节,自号伊川翁、安乐先生 。也因为“安乐先生”的号,邵雍将自己的家取名为“安乐窝”,这便是“安乐窝”一词的出处 。邵雍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因为其思想成就和人格魅力,被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列为“理学六先生”之一,和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司马光并列 。
邵雍虽然一生献身学术,没有做官,但却有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淑世情怀 。邵雍经历了北宋神宗时代,正值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新法十分严苛,劳民伤财,邵雍的一些做官的学生纷纷不满,打算辞官 。邵雍却认为他们不应辞官,因为恰恰是新法的严苛,才需要这些平易爱民的官员减小它的危害,“能宽一分,则民百思特网受一份赐”,事在人为 。
作为学者,邵雍也留下不少学林佳话 。邵雍受业于理学家李之才 。他请求李之才“愿先生微开其端,勿竟其说 。”希望李之才老师讲学时只是开个头,而不必将问题说尽,要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 。这便是我们现在流行的“启发式教学”,也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遗意 。朱熹也曾记录邵雍的淡泊宁静:”尝于百原深山中辟书斋,独处其中 。王胜百思特网之常乘月访之,必见其灯下正襟危坐,虽夜深亦如之 。若不是养得至静之极,如何 见得道理如此精明!“并评价道:”邵康节,看这人须极会处置事,被他神闲气定,不动声气,须处置得精明 。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来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 。他用那心时,都在紧要上用 。被他静极了,看得天下之事理精明 。”
邵雍还是成语”风花雪月“的发明者 。虽然是理学家,但邵雍的生活并不寡淡 。邵雍也是一位高明的诗人 。诗集《伊川击壤集》中用到了“风花雪月”这个意象的至少就有三次:“为人虽未有前知,富贵功名岂力为 。滌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 。况当水竹云山地,忍负风花雪月期 。男子雄图存用舍,不开眉笑待何时 。”(《和人放怀》)“自从三度绝韦编,不读书来十二年 。大鼈子中消白日,小车儿上看青天 。闲为水竹云山主,静得风花雪月权 。俯仰之间俱是乐,任他人道似神仙 。”(《小车行》)而邵雍在诗集序言中也写道““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当然,邵雍的“风花雪月”并不是指现在的爱情故事,而是自然万物的消长生息 。邵雍理学思想的一个特色就是重视数字的哲学含义,比如“四”,就意味着天地四时,生长收藏,所谓“体以四立” 。而“风花雪月”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四”:风代表运动,花代表生机,雪代表肃杀,月代表澄明 。而生命的基本态势大概无非也就这几种 。
邵雍虽然是个心骛八极的思想家,但却依然忧国忧民 。一次在洛阳天津桥上听到杜鹃声,便感到深深的焦虑 。儿子邵伯温问为何,邵雍说:“杜鹃是南方的鸟 。而今在北方出现,说明地气自南而北 。根据历史经验,地气自南而北,天下将乱 。”后来果然金兵南下,王室凌迟 。邵雍的儿子邵伯温回忆,邵雍在临终前奄奄一息之际,忽然听到百思特网窗外一阵喧闹声,邵雍一阵欣喜,忙问外面为什么喧闹,儿子说,这只是一群人办喜事而已,邵雍失望地说:“我还以为是幽州收复了 。”然后与世长辞 。我们知道宋朝时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因为被前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所以收复失地一直是宋朝的历史使命,而邵雍在临终前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国土的收复,这便是一代理学大师的高尚情怀 。程颢和朱熹都称邵雍为“振古之豪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