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明三五夜 三五之夜的三五是什么( 三 )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
【科举】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时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等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
【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考试,也叫“童试”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官办的府、州、县学学习 。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读书,准备考秀才 。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
【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
【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的范围 。
【序】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
【庠】 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 。如《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是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院 。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
【书院】 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 。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和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一说为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 。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东林人士被称为“东林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