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兄弟排行相互称谓 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

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 。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 。这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 。它们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如越南、日本、朝鲜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
一、姓名字号
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常会碰见繁多的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不可不知的 。
(一)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 。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 。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 。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 。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 。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 。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 。先秦古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 。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
(二)名字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 。一般是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 。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名字 。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 。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 。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
(三)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 。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 。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 。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
(四)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 。谥号有三种:一种是褒扬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褒扬性的谥号;又如韩愈成就卓著,谥文,有韩文公之称 。第二种是批评性的,如厉、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 。第三种是表同情的,如哀、怀等,如鲁哀公、楚怀王 。
(五)斋号
统称文人的堂馆、斋室之名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清代文人纪昀、蒲松龄的堂斋之名分别为“阅微草堂”和“聊斋” 。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其主人的代称,于是有“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观堂”王国维等称呼 。
二、亲属称谓
传统中国人重视人情,看重亲缘关系,其中一个表现是亲属关系的称谓异常细密,十分丰富 。
(一)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 。六亲具体指哪六种亲属,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
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
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此是现代较为通行的说法 。
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
(二)五伦
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关系 。也称“五常”,指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基本关系 。
(三)父母
父母并称有“二老”、“双亲” 。古人还有“高堂”、“怙恃”、“椿萱”等并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