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血指标 佝偻病是什么( 三 )


1.早期(神经系统):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
早期常有非特异的神经精神症状如夜惊、多汗、烦躁不安等 。枕秃也较常见 。骨骼改变不明显 , 可有病理性颅骨软化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些均不是佝偻病的特异性症状 , 意味着这些仅仅为佝偻病疑似症状!这应结合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做出综合的判断 。
2激期(骨骼异常):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
早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未经治疗 , 继续加重 , 出现典型骨骼改变 。

  • 6个月龄以内婴儿的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 , 前囟边较软 , 颅骨薄 , 检查者用双手固定婴儿头部 , 指尖稍用力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 , 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 。
  • 6月龄以后 , 尽管病情仍在进展 , 但颅骨软化消失 。至7~8个月时 , 变成“方盒样”头型即方头(从上向下看) , 头围也较正常增大 。
  • 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 , 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及圆形隆起 , 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 , 以第7—10肋骨最明显 , 称佝偻病串珠;
  • 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 , 称手、足镯 。
  • 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廓畸形 , 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 , 形成“鸡胸样”畸形;

  • 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 , 即肋膈沟(肋骨外翻) 。
  • 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 , 小儿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 , 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 , 形成严重膝内翻(“O”型)或膝外翻(“X”型) 。
  •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 , 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 。骨质稀疏 , 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 , 骨折可无症状 。
当宝宝出现前期以及激发期的这些疑似佝偻病疑似的症状时 , 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进食进行诊断性检测!早诊断 , 早治疗!结合医生建议进行营养补充 。
维生素D缺乏诊断标准依据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与体征等进行诊断 , 确诊需根据血清25-(OH)D水平 。血清血清25-(OH)D水平是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佳指标 , 是维生素D缺乏和佝偻病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 应逐步开展 。目前将血清维生素D水平达到50~250nmol/L(20~100ng/ml)范围认定为适宜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 。
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日光照射或治疗后症状消失 , 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 。治疗1个月后应监测血生化 , 血钙、磷、AKP、25一(OH)D逐渐恢复正常 。
但是部分孩子可能出现后遗症 , 经治疗或自然恢复 , 症状消失 , 骨骼改变不再进展 , 可留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多见于3岁以后的儿童 。
当孩子出现以上疑似缺乏症状 , 记得及时带孩子就医 , 进行检测 , 结合医生建议进行补充 , 减少后遗症 。宝宝若真的判定为佝偻病 , 每天所补充的量并不是400IU那么简单 , 因此也是强调提前预防的重要性 。
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如何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1. 孕期:保证充足维生素D的摄入
2007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防治建议中提出 , 孕末期母亲应补充维生素D4000~1000U/d 。孕后期妇女维生素D补充剂量建议每日800~1000IU/d , 同时服用钙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