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 的汉语是什么( 二 )


难道我们也要让“的”、“地”、“得”这三个结构助词,像“打扫卫生”,像某些媒体字幕那样,不加区分地沿用下去吗?!
可以说,大多数人并不认可这三个结构助词混为一谈,因为它们被“大众化”的条件还不具备,可能永远也不具备 。这正是本文立意的思想基础 。
一般地说,学生混淆“的”、“地”、“得”这三百思特网个结构助词的用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诱因:
(1)教师无意中错误的示范;
(2)某些影视传媒字幕的误导;
(3)以前名家、名作的诱引;
(4)学生自己疏忽大意 。
在这里,我想顺便谈谈有些名家、名作中出现的这种情形 。前面提到的徐志摩、鲁迅等人的作品中,的确有结构助词“的”、“地”不分的情况 。也许,以前人们都这样用,是时代使然——不然,同一时代的作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具有这种共性呢?现今教材中复制这些字,实在是为了保持作品的原貌 。
但我想要说的是,即使是名家名作,把他们原作中,现在看来是混为一谈的结构助词更正过来,有何不可呢?佳作已被公认为文化中的精品,学生又非学不可,但学生中确实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对这一类词缺乏识辨能力——与其让他们错误仿效,并继续传承,不如减少诱引为好 。
道理很简单:现在,再这样使用是错误的(以前被认为是通用的) 。如果说是为了尊重原文,这种尊重不要为好 。
以鲁迅先生为例,我们不会认为,因为他的某个或某几个字,在现在看来不合时宜,而有损他的声誉,相反,这种文化的更新、传承,更贴近时代 。
古装现代剧改编,就是很好的证明,它没有让人产生不伦不类的感觉 。由此可见,换掉原作中百思特网几个、几百个现在看来用得不妥的结构助词,没有影响原意,更不会影响其作品的价值或成就 。这样,学生阅读现当代名家的作品,就不会受到结构助词混淆的负面影响,岂不美哉!
可能有人担心,更换名作中现在看来不合时宜的语言要素,原作不是被篡改了吗?
名家作品的原貌,当然要保留,但只留给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和专家,而不需要大面积地呈现在教材中!因为这种负面影响根深蒂固,识辨能力不强的百思特网人,或许会受害终生!这种事岂能小看!
因此,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入选教材的古诗文的通假字,可以用所通的字直接替换 。这样,学生可以少花心思,去识记这些因为古今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而人为设置的知识点 。果真如此,“减负”又落到了实处!
以上建议,权作参考 。

【成语大全 的汉语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