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忧天的反义词 杞人忧天的近义词

杞人忧天的近义词(杞人忧天的反义词)


杞人忧天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说的是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崩塌,地会塌陷,日月星辰会坠落,以至于他没有了容身之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百思特网的道理是不要担心那些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不要无缘无故地陷入没有意义的忧虑 。
杞人忧天出自战国初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所著的《列子》一书,那么就有了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是真有其事呢还是列子的杜撰呢?如果是后者,列子为什么要在忧天这个话题上拿杞国人说事呢?
【杞人忧天的反义词 杞人忧天的近义词】


咱们先了解一下杞国的建国史 。
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重新分封诸侯,受封者主要是周朝的宗室子弟、开国功臣和前朝的直系后裔,其中就包括夏朝开国君主禹的一个后裔 。大禹的这个后裔被封为公爵,得到了杞国作为封地,主管对夏朝君主的祭祀,因此被称为杞东楼公 。



周武王分封的杞国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杞县一带,是个方圆百里的小国 。
杞国位于华北平原腹地,国内地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而临近的宋国、徐国和淮夷,尤其是最早称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徐国,属于孔武好战的国家或民族,经常凭借地利,居高临下向杞国发起进攻,结果杞国一次次地陷入战乱,生灵涂炭 。
俗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为了保证杞国臣民的安全,杞国君主从公元前十世纪起就带领全体百姓走上了逃亡避难之路,这一走就走出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杞国 。



杞国百思特网君民的第一次大迁移走的是这样一条百思特网路线——他们离开河南杞县,东行进入山东省,经过三四百里的艰苦行程后,在滕州一带暂时安定下来,滕州当时属于鲁国的附属国邾国 。
公元前九世纪后半叶,即引起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位时,杞国再次迁移,这次的主要方向是北上,从滕州到达了三四百里以外,属于泰山山区的新泰,当时这里接近鲁国的北部边境 。
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后,杞国又发生了两次重要的迁移,一次是于公元前647年,从新泰向东北迁徙到潍坊市昌乐县附近,当时昌乐一带称为缘陵 。一次是于公元前544年,从昌乐再次东迁,到达潍坊市坊子区境内,当年他们的目的地是齐国的附庸淳于国 。



咱们先插播一下关于周代迁移的信息 。
公元前800年左右,孔子的先人在宋国受到残酷迫害,不得不逃到北方的鲁国,这才有了作为鲁国人的至圣孔子 。
公元前672年,陈国公子田完为了摆脱国内的政治斗争,不远千里前往齐国避难,为三百年后的田氏代齐埋下了伏笔 。
春秋末年,越国重臣范蠡担心越王勾践猜忌迫害,于是选择功成身退,北上来到齐国做了隐士,后来又南下鲁国经商,造就了陶朱公的历史佳话 。
为什么鲁国和齐国会成为避难者的第一选择呢?
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礼的创立者周公,鲁国历代君主都是周礼坚定的奉行者,生于鲁国的至圣孔子所倡导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鲁国外交政策的体现 。
齐国的开创者是有长者之风的太公望,即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他和他身后的很多齐国君主,比如齐庄公、齐僖公、齐桓公都主张扶弱抑强,协调诸侯,齐桓公更是凭借“尊王攘夷”成了天下共尊的盟主 。
正因为齐国和鲁国在当时有着上述表现和特殊地位,杞国君民才会先迁到鲁国,后奔往齐国,但他们的迁移并未到此为止 。
大约半个世纪后,杞国君民被迫再次迁移,又回到了鲁国北部一带,最终在公元前445年被楚国灭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