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注释 文天祥正气歌( 六 )


从“嗟余遘阳九”到“古道照颜色”为第三部分 。前面是说正义赋予历史上那些忠义之士以忠烈之绩,从“嗟余”开始则转向诗人自己 。“遘阳九”是说自己遭逢恶运,“隶也”句是说自己对国家危亡也无力回天 。“楚囚”两句,一方面写自己被押到北方囚禁,另一方面,借楚囚南冠的典故,表达自己忠于宋室、矢志向南的心情 。用典极为恰当贴切,在叙述中深刻地网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鼎镬”两句,抒写诗人视死如归的壮烈之志 。“阴房”六句,写环境的幽暗恶浊 。“如此”两句,则是写自己正气在胸,百沴辟易的情形 。“哀哉”六句,说自己耿耿丹心、浩浩正气是抵御“百沴”的法宝,任何邪恶之气,都不能使自己受到戕害 。“哲人”四句,是全诗的结语,揭示出作歌的主旨 。先哲已逝,但正气赋予他们的壮烈事迹,在史册上永远是炳炳烺烺,千古不灭 。诗人从这些忠烈之士身上,得到正气的沾濡 。古来忠臣义士的烈举,是诗人乐于学习的典范 。“风檐”两句,显得十分从容不迫 。
全篇的结构核心是“时穷节乃见” 。作者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 。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又以自己囚于土牢而坚贞不屈来表明“时穷节乃见” 。全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 。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 。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 。正由于继承、光大了优秀文化传统,才使作者文天祥成为一位民族英雄,让他发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也使他的网这篇古诗成为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 。
这首诗很长,又是五言之体,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 。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使诗作元气淋漓,毫无干涩之感,且词气滂沛,笔力道劲,格凋沉雄 。全诗以平和稳健的散文化语言,紧紧环绕对浩然正气的礼赞,于夹叙夹议中层层深入推进展开 。首言浩然之气之源与形,简括干炼 。中间一通史诗性的列举,虽繁富而不累赘,十二位忠臣义士的烈举,一气呵成,俨然大河奔流,滔滔东去,且诗人三易排比句组的语言,使诗富于变化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雄浑与浩然正气意蕴上的雄威极为一致,充分而美妙地体现出全诗的底蕴:“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同时,也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那襟怀正气,柱天维地的高大形象 。《正气歌》凡六十句,隔句一韵,通篇四韵,平仄间押,以此将诗之情韵导而逶迤,又寓激荡于从容 。既浑灏苍古,又顿挫扬抑,回肠荡气 。
这首诗用古体诗的语调来写,而不取近体的排偶整饬,显得高古悲壮 。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文天祥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在歌赞先烈的同时,展现了作者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一位正气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 。
艺术特色
全诗用韵富有变化,与文义互为烘托;旁征博引,具体体现了浩然正气的巨大力量;语多排比句式,文气绵密贯串,节奏整齐明快 。
名家点评
清康熙《古文评论》卷四十三:斯篇出于至性,慷慨凄恻 。朕每于披读之际,不觉泪下数行,其忠君忧国之诚,洵足以弥宇宙而贯金石 。
清过珙《重订古文详注全集》卷六:宋祚将尽,先生以致仕起兵,后元灭宋,执先生,历万苦而不屈,屹然如山,卒遇害而死,真能全其正气矣 。试读此歌,言言若神鬼之泪,诚足沮金石而薄云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