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正气歌》原文及注释 文天祥正气歌( 五 )


大地靠着它才得以挺立,天柱靠着它才得以支撑 。
三纲靠着它才能维持生命,道义靠着它才有了根本 。
可叹的是我遭遇了国难的时刻,实在是无力去安国杀贼 。
穿着朝服却成了阶下囚,被人用驿车送到了穷北 。
如受鼎镬之刑对我来说就像喝糖水,为国捐躯那是求之不得 。
牢房内闪着点点鬼火一片静谧,春院里的门直到天黑都始终紧闭 。
老牛和骏马被关在一起共用一槽,凤凰住在鸡窝里像鸡一样饮食起居 。
一旦受了风寒染上了疾病,那沟壑定会是我的葬身之地,
如果能这样再经历两个寒暑,各种各样的疾病就自当退避 。
可叹的是如此阴暗低湿的处所,竞成了我安身立命的乐土住地 。
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奥秘,一切寒暑冷暖都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
因为我胸中一颗丹心永远存在,功名富贵对于我如同天边的浮云 。
我心中的忧痛深广无边,请问苍天何时才会有终极 。
先贤们一个个已离我远去,他们的榜样已经铭记在我的心里 。
屋檐下我沐着清风展开书来读,古人的光辉将照耀我坚定地走下去 。
创作背景
文天祥于祥兴元年(1278年)10月因叛徒的出卖被元军所俘 。翌年10月被解至燕京 。元朝统治者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许以高位,文天祥都誓死不屈,决心以身报国,丝毫不为所动,因而被囚三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九日(1283年1月9日)慷慨就义 。这首诗是他死前一年在狱中所作 。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养气”之说原于孟子 。他所说的“气”,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正气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范畴 。在宋代理学中,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张载便以“气”作为宇宙的本体,主张“气一元论” 。朱熹以“理”为世界本原,但又强调“气”化育万物的作用,在他看来,气是理与万物的媒介 。文天祥在这首五言古诗中关于正气的铺写,与上述思想有一定关系 。
这首诗的序为散文 。有骈句,有散句,参差出之,疏密相间 。在序里,作者先以排句铺陈,以骈散穿插描写了牢狱之中的“七气”,极力渲染出监牢环境的恶浊之至 。而诗人又说自己身体本来孱弱,但在“七气”的夹攻之下,竟然安好无恙,那就是因为靠着胸中的浩然正气,有了正气在胸,便能抵御所有的邪气、浊气,这些说明了写《正气歌》的原因,接着便引出下面对“正气”的咏叹 。因此,序和诗在构思上是有连属的,在技巧上是前后照应的,是全诗的有机组成部分 。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从“天地有正气”到“一一垂丹青”为第一部分 。这部分是对浩然之气的热情礼赞 。“正气”与天地并生,与宇宙同在,诗人首先写出“正气”的这种伟大性质,使“正气”的描写,有了一种充塞乎天地之间的崇高美 。天地万物,均受“正气”之禀赋 。下至大地山河,上至日月星辰,都是气的化育生成 。下面诗人将笔一转,便将“正气”转到人的身上,人的浩然正气,充塞于苍冥,可见正气的力量 。“皇路”二句,写清平之时,禀受正气之人雍容和雅,为朝廷的清明政治尽力 。这两句不是重心所在,而是下面的陪衬 。下面,诗人笔锋又转,写在危难之际,禀受正气之人便表现出了凛凛气节,他们为了正义而不避祸难,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彪炳于青史 。“一一垂丹青”,又是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之间的过渡之笔,显的十分自然 。
从“在齐太史简”到“道义为之根”为第二部分 。在这部分里,诗人历数了史册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来写浩然正气的体现 。诗人连用四个“在”字,形成了一连串的排比句式,显得气势极为充沛 。正因为“正气”的赋予,才有了这些志士的壮举 。诗人为避免单调,将“为严将军头”等四句换成了“为”字的排比句 。之后,诗人稍作舒缓,以“或为”为排比句,每两句写一人 。诗人通过以上三组排比句,歌颂了中华历史上十二位忠臣义士的壮烈之举 。这其中,有的是不畏权奸、秉笔直书的史官;有的是誓在驱敌的将相;有的是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义士,他们有共同之处就是忠烈 。辨证来看,“忠”是要作具体分析的,但这些人物的“烈”却是极为感人的 。“是气所磅礴”到“道义为之根”,由上述人物的忠勇壮烈,概括“正气” 。“正气”所钟,可以不论生死 。“地维”、“天柱”,实际是说封建王朝的社稷得以保持的精神支柱 。“三纲”句,有封建伦理道德的内容,“道义”也是如此 。就是说,“正气“是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作为基础的 。“正气“作为激励爱国志士的精神力量,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业绩,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封建伦理性质也应该指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