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挑战80小时——北航学生再次打破无人机续航时间世界纪录( 二 )


“飞行的要求很高 , 高到每一条线 , 都需要达到预设位置 。只有这样 , 才能防止飞机出现异常情况 。” 张益铨说 。
一夜须白换来的成功
“冯如三号”团队还有“甘坐冷板凳”的传统 。
在飞机试飞之前 , 团队成员需要做大量的加油和抽油工作 。这其中 , 加油是起飞前的最后一步 , 晚上11点半开始加油称重 , 往往要到次日凌晨4点多才能结束;同时 , 他们还要测量发动机的耗油量、转速、气缸的温度 , 大家4小时轮一班 , 轮流值班记录 。
北航冯如书院2019级学生李绪航至今记得 , 有一次试飞 , 虽是8月 , 但晚上露水重 , 温度低 , 坐在发动机附近 , 螺旋桨吹来阵阵冷风 , 他们不得不把羽绒服披在身上当被子;偶尔电泵“罢工”了 , 电池没电了 , 李绪航就自己上工 , 靠手摇油泵 , 给无人机加油 。
来自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的学生刘雅曦 , 最初在起降组 , 后来被调到了控制组 , 负责传感器部分 , 一做试验就是7个多小时 , 通宵熬夜是常事 。
有一年 , 大年三十的晚上 , 团队成员只有一件羽绒服 , 他们便轮换着披在身上做试验 。刘雅曦记得 , 有时实在冷得受不了 , 他们中就有人喝辅导员的酒来取暖 。
尽管如此 , 这个19岁的小姑娘从未觉得苦 , 她只想着可以把所学的东西服务国家 。
“冯如三号”团队指导老师王耀坤解释 , 飞机一旦飞上了天 , 将面临很多未知因素 , 随时可能出现发动机熄火等情况 , 团队成员只有时时刻刻通过地面站监控飞行数据 , 才能够判断飞机飞行状态 , 在第一时间作出处理 。因此 , 团队成员要经常根据任务需要一起熬夜 。
2001年出生的小伙子王骥勤记得 , 入学时老师曾说 , 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在 , 他觉得自己找到了 , 这件事就是“冯如三号” 。
有一次 , 王骥勤发现 , 飞机加完油后 , 相关参数出现了问题 。他就和团队成员一起把油抽出来 , 返工修改动力方案 , 一点点调试 。熬到凌晨4点多 , 偶然照镜子时 , 他突然发现 , 自己的胡子一下子变白了 。
从此 , “一夜须白”的故事也在团队里流传开来 。但王骥勤觉得“值” , 在死磕试验的过程中 , 他说自己也变得更加勇敢、严谨了 。
没有人因艰苦而放弃“冯如三号” 。2020年12月27日 , 付宁刚参加完研究生招生考试 , 出了考场 , 就接到了团队成员的电话 。电话那头说 , “冯如三号”新型动力系统研发时间紧、任务重 , 需要人手开展动力试验 。二话没说 , 付宁第二天就坐上了高铁直奔目的地 。
后来 , 有团队成员问他当时有没有犹豫 。付宁回答没有 , 在他看来 , 既然开始了这件事情 , 就要继续做下去 , “‘冯如三号’不仅是一架无人机 , 更承载着所有人的飞行梦 。”
一架坠落的无人机
这架“冯如三号”无人机也曾伤痕累累 。
2001年出生的宇航学院学生章修惠第一次见到无人机坠机 , 是在海南 。中午吃完饭 , 所有人正准备午休 , 只听外面有人大喊:“飞机出事了 , 飞机出事了 。”他立刻跑出去 , 看着飞机呈螺旋状往下坠落 , 最终消失在树林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