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生金 名物铸史——扬之水和她的《中国金银器》

【丽水生金 名物铸史——扬之水和她的《中国金银器》】扬之水的金银器研究 , 始于对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诸多名物的好奇 。她曾说:“《金瓶梅词话》里的金银首饰 , 可以说是《金瓶梅》研究的小中之小 。但它却是我名物研究的入口 , 当年写给遇安师(孙机先生)的第一封信 , 就是请教关于(见图一)髻的问题 。”“我的关注点差不多集中在物质文化史中的最小单位 , 即一器一物的发展演变史 , 而从如此众多的‘小史’中一点一点求精细 , 用不厌其多的例证慢慢丰富发展过程中的细节 。”

丽水生金 名物铸史——扬之水和她的《中国金银器》

文章插图
图一
通读《全宋诗》后 , 扬之水进入更广博的名物世界 。2003年发表《明代头面》后 , 20年间又陆续发表《湖南宋元窖藏金银器丛考》《王士琦墓出土金银器的样式与工艺》《“繁华到底”:明藩王墓出土金银首饰丛考》《四时花信展尽黄金缕:两宋金银器类型、名称与造型、纹饰的诗意解读》《双鬓风嫋莲花:蕲春罗州城遗址南宋金器窖藏观摩记》《“小杭州”里的繁华光影:永嘉窖藏银器观摩记》《元吕师孟夫妇墓出土金银器细读》《无锡博物院观摩记》《物中看画:重读〈春游晚归图〉》等专题文章 , 出版《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物色:金瓶梅读“物”记》等图书 。足迹从北到南 , 视野上溯先秦下及明清 , 一器一物的细节审视与研究心得 , 终于点点滴滴汇聚起《中国金银器》的庞大时空版图 。扬之水亦称:“它是我此生最费心力的一部书 。”
丽水生金 名物铸史——扬之水和她的《中国金银器》

文章插图
银金花大盘(盘心)
赤峰喀喇沁旗哈达沟窖藏
为物立传 , 以器见史
什么是“名物”学?这个源自《周礼》、略显陌生的词汇 , 扬之水曾给过明确定义:“研究与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有关的各种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所以 , 第一项任务便是“定名” , 即用各种文献、图像材料 , 确定器物在历史上的原有名称;第二即“相知” , 在定名的基础上 , 溯源探流 , 确定器物时代 , 在当日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与功能 , 以及承载的社会文化信息等等 。古文献中名目纷繁 , 传世与出土器物种类众多 , 如何使它们一一准确对应?扬之水曾把这个过程比作“破案”:“所用的方法说来也很简单 , 即文献、实物、图像三头对案 , 让失散的名和物重新聚拢 , 然后拼镶起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若干生活细节 , 而它们本来是相互依傍的真实存在 。那么这也可以说是选择一个角度进入历史 , 而在一事一物之微中做一点点侦破工作 。”
唐宋诗文中常见“春幡”“春胜”字样 , 为钗头悬系节令时物 , 或剪綵而成 , 或金银制作 , 如温庭筠《咏春幡》“碧烟随刃落 , 蝉鬓觉春来……玉钗风不定 , 香步独徘徊” , 和凝《宫词》“金钗斜戴宜春胜 , 万岁千秋绕鬓红” , 牛峤《菩萨蛮》“玉钗风动春幡急” , 敦煌曲子词“宫里玉钗长一尺 , 人人头上戴春幡” , 司马光《春帖子词·皇后阁》“宝胜金幡巧斗工 , 綵花腊燕飏和风” , 苏轼《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朝回两袖天香满 , 头上银幡笑阿咸”……然而 , 很长时间内都不曾有实物与之对应 。扬之水在观摩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文物时 , 看到一枚不起眼的剪纸般银鎏金镂花小银片 , 凭借多年知识积累 , 立即认出这就是上述诗人再三吟咏的“春幡”;同时认出同出另一枚金花银胜 , 造型以及镂空的底纹均与正仓院藏人胜布置于四角的叠胜相同 , 两个方胜交错相叠的四个角 , 上下各一只“金鸡” , 左右各一只“玉燕” , 中心一头“卧牛” , 与新春节物一一相合 , 正是“春胜” 。江苏宜兴北宋法藏寺塔基曾出土镂花银春幡一枚 , 正面打制“宜春耐夏”四字 , 背面墨书“符向二娘捨銀番聖一首” , “番聖”即幡胜 , 可作旁证 。一件实物照片 , 胜过数行文字注释 。扬之水由此想到另一个特殊的例子 , 即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一枝步摇花 , 花丛之上一根银丝高高挑出一只采花蝶 , 蝴蝶下方悬缀一枚宽而长的银幡 , 此外尚有细而窄的银幡三枚系在花枝上 。由脱落的残件来看 , 细窄之银幡原初当为四枚 。此幡或亦春幡 , 大概因下葬之时为12月 , 距新春不远之故 。这为解读这一珍贵文物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