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山月牙泉真的会成为历史吗
鸣沙山月牙泉位于甘肃敦煌,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其作为大漠深处的一眼泉水几千年来都不干涸,已经成为世界地理史的一处奇观 , 也是我国着名的一处风景名胜区,汉朝时期开始,这里就被称作是敦煌八景之一,又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 , 但是近代以来 , 月牙泉的水位一度下降,这不仅让我们回忆起罗布泊古楼兰这些曾经的沙漠绿洲,那么鸣沙山月牙泉也会像他们一样成为历史吗?本期的城市文化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
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 。唐代有船舸,泉边庙宇 。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计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 。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 , 所绘壁画数百幅 。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 。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宫厅柱廊,临水而设 。林木蓊郁,泉光与山色相映,古刹神庙,绕以常年香火 。历代骚客游玩,吟诗咏赋,挥毫者不乏其人 。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 。“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由是,奇特的月牙泉更增添了传奇色彩 。
鸣沙山位距城南五公里,因沙动成响而得名 。山为流沙积成 , 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 。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 , 晋代始称鸣沙山 。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垄相衔,盘桓回环 。沙随足落 , 经宿复初 , 此种景观实属世界所罕见 。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 , 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 。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 。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 。水质甘冽 , 澄清如镜 。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 。但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 。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1995年到2010年的15年间 , 月牙泉周边鸣沙山东山、南山山脊向月牙泉移动了8~10米,南北两山间的区域面积缩减了7%;和20世纪70年代相比 , 月牙泉四周沙山坡脚移动了13~60米,被称为“沙漠奇观”的月牙泉面临着沙山掩泉的威胁 。
对于月牙泉百年遇烈风而不为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 。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 , 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 , 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 。因为地势低,渗流在地下的水不断向泉中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 。这种解释似可看作是月牙泉没有消失的一个原因 , 但却无法说明因何飞沙不落月牙泉 。
在经过几年的应急治理之后,“沙漠绿洲”敦煌市着名的景点月牙泉水位严重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并已经有所回升 。08年月牙泉水域面积重新扩至11亩 , 水位已累计上升了0.6米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戈壁大漠的两大自然奇观,以独特的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甘肃省敦煌市全力拯救“沙海明珠”月牙泉,推行了禁止开荒、打井、移民的“三禁”政策,实施了关闭机井、压减耕地的“关井压田”和补水、节水、引水等措施,有计划地为月牙泉“输液”,初步控制了月牙泉水位下降趋势 。至2010年10月 , 月牙泉水位稳定,平均水深维持在1.7米左右 。
【鸣沙山月牙泉真的会成为历史吗】综上所述,月牙泉的严峻情况近年来已经得到了遏制,所以对于月牙泉来说,更多的是需要我们人类的保护,只要各方面都做到位了 , 相信这一处奇观还是会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