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什么意思

国子监,中国古代负责教育管理的最高机关,也兼为最高学府 。始于晋 , 称国子学,隋以后改称国子监,清末废除,改设“学部” 。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 , 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元代初设国子监,属集贤院,下辖国子学,设置祭酒、司业,掌管教令;监丞,专领监务 。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 。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
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明、清时称成贤街)15号,与孔庙相邻,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又称为“北监”或“北雍” 。
【国子监什么意思】国子监是中国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超过27000平方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