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佛造像的起源和文化 梦见佛祖雕像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第20窟释迦牟尼佛像
一千九百多年前,在中国洛阳的皇宫中,东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位金色神人,身带日光,飞行于皇宫殿庭......
次日,刘庄就此询问群臣,一位博闻多识的大臣说:西方天竺国(古印度)有叫“佛”的神人,金身向日,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 。刘庄觉得此梦大吉,便派遣郎中蔡愔等沿西汉张骞通西域的路线,赴天竺求法 。出行的时间是永平七年,公元64年,佛历608年 。三年后 , 蔡愔一行返回洛阳,他们没有到达天竺,而是在西行途中遇到了来自中天竺的高僧摄摩腾与竺法兰,于是邀其到中原弘法 。他们用白马驮着释迦牟尼的佛像和《四十二章经》 , 来向明帝交差 。从此佛教东传华夏的历史便翻开了第一页,洛阳也就有了释教第一祖庭——白马寺 。
“白马驮经”的故事作为一种传说,所涉及的时间、路径、人物、经像 , 虽然为后世学者们所争论不休,但与其相关的两个基本观点 , 却是史所公认的 。第一,佛教于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 。第二 , 佛教最初东传所循的路线是东西方已经沟通了近200年的“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在地理学上,主要是指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3-14世纪横贯欧亚的陆路交通干线,在这条中国古代同西方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上,运送的物品以中国的丝绸为大宗,故被形象地称之为“丝绸之路” 。
小乘教僧侣开建石窟以便禅观和静修
最早自西向东,行进在古丝绸之路上的是来自天竺(包括中亚)的小乘教僧侣 。小乘教属于佛教的早期教派 。信徒们只承认并崇拜释伽牟尼是唯一的佛 。这些小乘僧人走走停停、寻寻觅觅,但凡他们认定是具有佛缘且适合他们修行的山崖便要通过募化或亲事斧凿,来开建石窟 , 以便禅观和静修 。这是小乘僧人们从印度带来的传统,也是中国出现石窟佛寺的肇始 。当这些僧人把他们的衣钵传给西域僧人,再由西域僧人传给汉地僧人,古丝绸之路上的石窟佛寺便由星星点点逐渐连崖结片,越来越多,而且愈建愈靠东了 。
今天的新疆,是当年接受佛教传授的第一站 。东汉永平以降,原先张骞出去归来的那条古道,在西汉末阻塞近半世纪后,又经班超的开通,已经形成了三条通道: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 , 由叶城、于阗、若羌,直到汉塞玉门关或阳关的南线;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天山以南,由喀什、龟兹(今库车)、轮台,沿孔雀河东南行至楼兰(今鄯善)的中线;天山以北 , 由弓月城(今伊宁)、车师(今高昌)、伊吾(今哈密),到达玉门的北线 。
在这三条线上都建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石窟佛寺,今天,除了南线因后来伊斯兰教进入,佛寺荡然无存外,其余两线依然有不少石窟寺遗址遗迹可见 。如:吐峪沟石窟(北线高昌古城东15公里)、克孜尔石窟(中线拜城县东60公里)、库土吐拉石窟(中线库车县城西30公里)、柏孜克里克石窟(北线吐鲁番东北50公里)等 。应该说,在每一处遗存 , 都会有一个或几个被称为“祖师”的和尚潜心募化、鸠工建窟、面壁苦修的动人故事,可惜,面对千古寥无人迹的大漠,我们已无法从茫茫的尘封中钓沉他们的悲壮 。
鸠摩罗什与克孜尔石窟、乐樽与莫高窟
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200余处窟龛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公里 。考古界公认的开凿时间为公元3世纪,约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 。近年所进行的C14测定,认为其中有的窟龛开凿于公元1世纪 。因此,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 , 也是汉传佛教首传西域再传中原的实证 。
克孜尔石窟原本是一条佛教壁画的艺术长廊,壁画总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绝不亚于敦煌莫高窟 。可惜,今天却满目疮痍:供置释迦牟尼佛祖的拱形佛龛里早已空空如也,壁画上所有佛像左半边袈裟均被剥走——因为它是金箔制成的,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画被人揭走……
能让人感到荡气回肠的是石窟前广场上的鸠摩罗什塑像 。鸠摩罗什是姚秦时代龟兹古国的佛学思想巨匠 。这位被尊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的大师,公元344年生于龟兹,7岁随母出家,先修小乘,20岁时游学疏勒,改宗大乘,从此他立志骈首砥足,普度众生,并把目标锁定在长安 。最后成为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进入长安最有影响的人 。他从公元401-413年在长安所翻译的佛教经典,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特别是对汉传佛教宗派理论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译介的“三论” , 是三论宗依据的基本经典;他所翻译的《妙法莲花经》,是天台宗赖以创宗的奠基理论;而《金刚经》等,则直接影响了禅宗的形成 。
鸠摩罗什22岁时,即公元366年,大师在游学疏勒途中,突然弃修小乘而改宗大乘,标志着在古丝绸之路上步步为营、缓缓传播着的专注个人解脱的小乘佛教也由此时起 , 逐渐转向普度众生的大乘教 。这一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古丝绸之路(河西段)上的沙州(今敦煌),一位法名乐樽的僧人艰辛化缘,在三危山的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 。至此,乐樽和尚已经不是一位寻寻觅觅随缘悟解的小乘僧人,他点亮了敦煌莫高窟的千年佛灯 。
在莫高窟开凿之后一百年间,河西有不少地方得遇大乘僧人开崖建窟,其规模较之小乘教在丝路(西域段)开建禅窟有过之而无不及 。沿丝路(河西段)至今仍可见到的石窟寺有:莫高窟附近万佛峡的榆林窟(具体年代无考),甘肃天水东南秦岭西端的麦积山石窟(初凿于公元394年),甘肃武威南祁连山麓的天梯山石窟(凿于北凉时期) , 甘肃永靖县西南小积石山中的炳灵寺石窟(凿于西秦时期) 。甘肃张掖临松山中的马蹄寺石窟(凿于北凉时期)等 。但是 , 在这河西一百年如此众多的石窟寺中(包括早期的莫高窟),谁都没有拔得当时的头筹 。
昙曜与云冈石窟
在遥远的河东,由于强大的拓跋氏铁骑席卷了整个北方,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北魏王朝 , 以皇家气魄开凿了平城武周山云冈石窟 。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朝廷之上与本土文化发生激烈冲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最后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一项成果 。佛教顺丝路而进,能够大兴于两晋南北朝,政治上属于“乘乱而入”,思想上属于“乘虚而入”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自然是其直接导因 。然而,当百姓们在苦难中提前选择了佛教为解脱的精神支柱之时,君王们的选择便只有两条了:要么把佛教彻底灭掉,要么就把它整合成自己的统治工具 。生活在平城的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从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公元446年)到文成帝拓跋濬复法(公元460年),短短一二十年间,决策竟如此水火相背,让今天的人们隐约感到了他们的无奈和痛苦 。“太武灭佛”,是皇帝拓跋焘担忧寺院经济迅速膨胀压迫国家财政,司徒崔浩执意复兴儒教厉行文治,国师寇谦之意欲振兴天师道教 , 联手导演的一场惨剧 。而“文成复法”,则是小皇帝拓跋濬迫于鲜卑贵族对崔浩厉行羲农之治汉化政策的严重不满,而采取的政治稳定措施 。这场无比复杂十分激烈的政治思想斗争 , 在杀得血流成河后,牵出了一个人——太武灭法时的幸存者 , 沙门(和尚)昙曜 。
昙曜的出?。灿幸桓龉适拢壕菟滴某筛捶ㄒ潦迹庸劳鲋俚年缄字沼谀芴谷坏睾粑幌缕匠堑目掌?,他在归京的路上,正好碰上了文成帝巡游的车驾,车驾上的御马突然咬住了他的袈裟 。文成帝认为这是“马识善人”,对昙曜“以师待之” 。这位新的帝王师 , 不久便出任“沙门统”(全国最高的僧宫),受命在京西武周山开凿石窟 。
云冈石窟在昙曜的主持下,从公元460年前后开工,到公元499年北魏王朝南迁便基本告竣 。这是一项由皇帝亲自督导,国家出巨资 , 在印度及西域僧人指导下实施的皇家工程,是中国北方,由万名工匠在公元5世纪后40年一气呵成的包含有数百个佛龛窟和数万躯佛像的不朽巨作 。皇家工程的地位,使云冈石窟成为沿丝路而来的汉传佛教早期最宏大最重要的场所 。特别是由昙曜法师亲自设计主持开凿的早期五所大窟(史称“昙曜五窟”)中的佛像 , 既虔诚地贯彻了佛陀生活原型的经典主义仪轨,又浓重地体现了希腊古典雕刻艺术的唯美主义色彩,同时也巧妙标注了东方政治传统的神秘主义倾向 。最精彩的是编号为20窟的释迦牟尼大佛 。佛高13.7米 。大佛脸为椭圆,眉毛细长,眼窝略凹,薄唇微翘 , 特别是鼻从额头笔直伸出的特征与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的理想美特征大体上是一致的 。大佛穿着右袒的通肩厚重袈裟,让人想到了佛陀像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大哲学家亚历斯多德一样的深刻与渊博 。袈裟内衬的轻薄绵软绣纹精美的丝裳,又让人想到了佛陀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大神宙斯一样尊贵和威严 。这尊石像不愧为犍陀罗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最优秀最典型的巅顶之作 。
公元5世纪末 , 北魏王朝的政权转移到一位少年英主的手中 。他就是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为元,亦称元宏) 。孝文在他的祖母文明皇太后(文成帝后)的教导下,认真检视并运用了北魏列祖列宗的思想武库 。他既像其高祖太武帝那样厉行羲农之治 , 又像其祖父文成帝那样恭行佛化之道 。因此他的“汉化”与“崇佛”两只脚,比之先帝们走得更远 。他一生办成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这是最彻底的汉化举措;另一件是用几乎占全国税赋一半的财力兴建了洛阳龙门石窟 , 这是登峰造极的造佛运动 。龙门石窟北魏营造期为30余年(公元504年-534年) 。著名的“北魏三窟”:古阳洞、宾阳洞和莲花洞,继承了云冈昙曜五窟的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式 。此时的佛像,多为面容清癯秀劲的秀骨清像 。佛多着褒衣博带,衣褶层叠稠密,衣裙垂蔽 。艺术风格也从云冈的浑厚粗犷转向优雅端庄,这种具有更鲜明民族特点和风格的中原佛教艺术 , 是形成中国式佛教石窟艺术过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
玄奘与《真唯识量颂》
北魏朝廷崇佛、造佛,对于佛教在华的传布而言,树立了一个极其“光辉”的榜样 。后世的皇帝,无论大小朝廷,多有效法 。
隋唐,是整个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 。在“贞观盛世”中,又一位佛学思想巨匠玄奘出现了 。他和300年前从西域来到长安的鸠摩罗什大师志向相同方向相反,沿着丝绸之路走出国门 。玄奘大师于公元627年,孤身西征天竺,求经问法,历时17年,艰苦备尝,游历数十国 , 完成了空前绝后的壮举 。所著《真唯识量颂》,被视为当时印度宗教哲学的最高权威 。
从公元401年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翻译《三论》《法华》《金刚》诸经,到玄奘大师公元644年从天竺归来翻译《瑜伽》《般若》诸经,再到此稍后(公元720年左右)“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到长安翻译《大日》《金刚顶》等密宗经,长安译场一直扮演着佛教在华传播理论策源地的角色,历经300多年的努力,卷帙浩繁的印度大乘经典已绝大多数翻译来华 。
鼎盛王朝与乐山石窟
隋唐大一统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和谐,为古老的石窟注入了新的生机 , 敦煌莫高窟也在此时达到了鼎盛 。彩塑与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体 。龙门石窟真正辉煌同样也在隋唐,其中以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完工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最具代表性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在这一时期也有突出的亮点 。麦积山标志性石胎泥塑“华严三圣”“西方三圣”塑于隋朝 。隋唐时期不仅古老的石窟呈现勃勃生机,新的石窟也还在大规模开凿 , 而且选址也远远离开丝绸之路,向全国各地扩散 。如:山东青州云门山石窟(隋开皇十年),四川巴中摩崖造像(隋大业五年),陕西郴县大佛寺(唐贞观二年),山东济南柳埠千佛崖石刻(唐武德年间),四川夹江千佛崖(唐开元年间) , 四川安岳石刻(盛唐时具体年代无考),云南剑川石窟(南诏国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唐会昌元年)等 。这个时期新凿石窟寺中最为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是四川乐山大佛 。这尊通高71米、肩宽28米(其中头高14.7米、宽10米 , 耳长7米、眼长3.3米、颈高3米、脚背宽8.5米)的世界上最大石刻佛像,坐落在川南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处的栖鸾峰下,依凌云山山崖开凿而成 。可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
○结语
关于佛教沿古丝绸之路由西域东传中原的话题,在清以前,原本史无别论 。但在清末民初,考据学兴盛之时,有人提出了“海传早于陆传”的观点,认为佛教最初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非传统所谓之陆上丝路 。其落脚点也不是京(长安)洛(洛阳),而是江淮 。论者还把“白马驮经”之说责为“佛徒自爱之臆造” 。执这种观点的重量级人物中有梁启超先生,因此颇受当时学界关注 。事实上佛教来华还不止这两条:从尼泊尔,翻过喜马拉雅山口进入中国西藏,再达四川、青海及蒙地,又是一条 。由缅甸,进入云南保山、思茅 , 到达昆明,再转北,由丽江沿金沙直下长江流域,也是一条 。究竟谁先谁后?对于考古学而言,确有必要弄清楚 。但就陆上丝绸之路对于佛教的传布价值而言 , 只要在寺庙建设(包括石窟)、经论建设、僧团建设等方面 , 承认从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这一支 , 是传华佛教中规模最大、建树最多、影响最远的一支,也就够了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无论哪条线路在前,都不会改变佛教于公元1世纪进入中国这个大前提 。
【石雕佛造像的起源和文化 梦见佛祖雕像】李尔山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