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在炉金兽早已烧完了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 , 轻纱笼罩的床厨 , 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
模仿李清照的醉花阴写一首关于槐花或大海的词 醉花阴 开放分类: 文学、诗词、名篇、词牌名 醉花阴 词牌名 代表作·宋·仲殊 轻红蔓引丝多少 。
剪青兰叶巧 。
人向月中归,留下星钿,弹破真珠小 。
等闲不管春知道 。
多著绣帘围绕 。
只恐被东风,偷得馀香,分付闲花草 。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 , 瑞脑销金兽 。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销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本词中千古流传的佳句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词写作背景 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佳节时本应该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 。
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 ,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 , 已宛然在目 。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
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 。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
宋时,此风不衰 。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
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 ,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妙 , 比喻精彩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
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 , 人感到一阵寒意 , 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 。
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 。
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 , 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 , 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
显的很沉重高雅 。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 , 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 , 和天也瘦 。
”(秦观《水龙吟》)等等 。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
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 , 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 。
”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
简洁翻译: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
醉花阴.花楹(仙剑奇侠传三 花楹结局) 锦瑟年华谁与度 莫问情归处 只影向斜阳 剑吼西风 欲把春留驻 天涯芳草无归路 回首花无数 解语自销魂 弱袂萦春 尘缘不相误 >> 词牌介绍 词牌名: 醉花阴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 , 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自幼博通诗书 。
她的词风格清新,语言明白如话,在艺术上独有成就,曾被称为“易安体”,被目为婉约派正宗 , 对词的看法相当保守 。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苍凉沉郁,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
后人有《漱玉词》 ,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
李清照《醉花阴》句子分析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 , 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
因此 , 相对说来 , 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
所以 , 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 , 面对.单调的生活 , 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
上片写秋凉情景 。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
随之 , 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 , 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
下片写重九感怀 。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
宋时,此风不衰 。
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 , 赏菊依旧 , 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 , “天还知道,和天也瘦 。
”(秦观《水龙吟》)等等 。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 , 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
例如 , 下片写菊 , 并以菊喻人 。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 , 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
“黄花”,也就是“菊花” 。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 。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 。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
“莫道”一句,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 。
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 。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 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
明城诘之 。
答曰:‘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正易安作也 。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 。
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 , 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
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
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 。
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
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金榜题名时 , 你比我高兴 。
李清照《醉花阴》鉴赏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 。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 , 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 。
词的开头 , 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
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
“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 。
《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 。
“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 。
从开头到此 , 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 , 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 , 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
“瘦”字并且是词眼 。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 , 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
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 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 , 也是其原因之一 。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 。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 , 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
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
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 。
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
全片由一个“愁”字统领 。
词的上片主要写独处的愁苦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地面薄雾弥漫 , 天空浓云笼罩,室内香炉里轻烟飘散,这长长的白昼真让人难熬?。〕Q缘溃夯队橄尤斩蹋?苦愁怨更长 。
此二句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出浓烈的愁苦气氛:天愁、地愁、物愁、人更愁 。
更何况“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说明词人不止一次一个人独处重阳了 。
词人化用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借愁句更添愁思,怎不叫人分外伤心!独自一人入睡 , 却久久不能成眠,身凉心更凉 。
下片写思夫的深切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
”原应与丈夫把酒赏菊,共享花香,无奈“借酒消愁愁更愁”,勾起对丈夫更为强烈的思念:“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 “愁”字被进一步深化 。
凄凉的西风吹处 , 卷帘飞起,帘内的思妇久久凝望着黄花沉思默想……黄花、佳人,原应互相比美,然心在丈夫身上的佳人 , 却因思夫之愁更比黄花瘦 。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善于用典 , 善于用喻,善于寄情于景于物 。
“佳节又重阳”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使愁绪更长;”东篱把酒黄昏后”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有暗香盈袖”一句借用古诗”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诗意 , 极写离别之恨.黄花(菊花)开在秋季,花瓣成丝状,给人清瘦之感 , 词人将自己比作西风中的黄花,两者在处境上 , 形貌上都极为切合.此外,词人还将自己的愁绪寄托薄雾、浓云、瑞脑、玉枕纱橱、暗香等,使文中虽仅一个“愁”字 , 却“愁”遍全篇 。
【《醉花阴》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词用语通俗清新,抒情曲折幽深,形象鲜明生动,能让人看出婉约词派的基本特色 。
醉花阴 李清照 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 , 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
赏析: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 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 。
显的很沉重高雅 。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比喻巧妙 , 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 。
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 , 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 。
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 , 自愧写词不如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 , 苦思冥想,三日三夜 , 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 。
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 佳 。
”赵明诚问哪三句 , 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正是本词的最后三句 。
李清照最出名的诗词是哪几首? 1《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 , 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2《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日晚倦梳头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
只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
3《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4《临江仙 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 。
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
5《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6《声声慢》 寻寻觅觅 ,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 。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 以上6首词或是中学语文课本所载,曾经我们熟读成诵,因熟悉而出名; 抑或是包含乐于被世人反复把玩品评之名句的名篇~ ◇⒈脸緈葍 2008-05-12 10:32 检 李清照词全集(49首) 如梦令 如梦令 点绛唇 点绛唇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浣溪沙 菩萨蛮 菩萨蛮 诉衷情 好事近 清平乐 忆秦娥 摊破浣溪沙 摊破浣溪沙 添字采桑子 武陵春 醉花阴 南歌子 怨王孙 鹧鸪天 鹧鸪天 玉楼春 小重山 一剪梅 临江仙 临江仙 蝶恋花 蝶恋花 蝶恋花 渔家傲 渔家傲 〔歹带〕人娇 行香子 行香子 孤雁儿 满庭芳 满庭芳 凤凰台上忆吹箫 声声慢 庆清朝慢 念奴娇 永遇乐 多丽 长寿乐 减字木兰花 瑞鹧鸪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 , 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
她早年曾做《词论》 , 主张「词,别是一家」 。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
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 。
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 , 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 《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 , 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
昨夜的饮酒入睡 , 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 , 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
“伤彼蕙兰花 , 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 , 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 , 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 , 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 。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 , 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
”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 , 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
小词用语浅进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
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 , 此语甚新 。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 , 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 , 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 , 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 , 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 , 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 , “误入藕花深处” 。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 , 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
”(第25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 , 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醉花阴的赏析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佳节又重阳 , 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
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 。
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受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知识妇女,也毫无例外 。
因此 , 相对说来 , 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 。
所以,当作者与丈夫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 。
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
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直接抒写独居的痛苦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 。
上片写秋凉情景 。
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 。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
“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 。
次三句从夜间着笔,先点明节令:“佳节又重阳” 。
随之,又从“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 。
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 。
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 。
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 。
下片写重九感怀 。
首二句写重九赏菊饮酒 。
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 。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 。
宋时,此风不衰 。
所以重九这天 , 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 。
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莫道不消魂 , 帝卷西风 , 人比黄花瘦” 。
上下对比 , 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 。
就上下片之间的关系来说,这下片写的是结果 。
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 。
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 , 和天也瘦 。
”(秦观《水龙吟》)等等 。
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 。
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 读之亲切 。
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 。
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 。
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 。
“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 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 。
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
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 。
“黄花” , 也就是“菊花” 。
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 , 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 。
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 。
设问手法也是词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之一 。
明茅映在《词的》中说:人们“但知传诵结语(指“人比黄花瘦”句) , 不知妙处全在‘莫道不消魂’ 。
”这话是很有见地的 。
“莫道”一句 , 实际上可以与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句相媲美 。
所不同的是“莫道”句带有反诘与激问的成分 。
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 。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 。
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
德夫玩之再三 , 曰:‘只三句绝佳’ 。
明城诘之 。
答曰:‘莫道不消魂 ,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正易安作也 。
”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 。
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 。
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 。
所以 , 今天我们在欣赏时 , 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 。
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
但愿读者诸君莫道不受用 , 金榜题名时,你比我高兴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12星座谁有钱了忍不住就去浪
- 12星座谁生病了最怕打针
- 面对失败,十二星座谁会坦然面对?
- 彪悍起来自己都怕,这几个星座太狠了
- 敢于创业,最具有商业头脑的星座
- 面前是基友背后却是奸诈小人的星座
- 十二星座面对摔跤时的特质
-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哪些星座因为钱和兄弟闹翻
- 平淡却很幸福,爱情里不喜和别人比较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