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表现意趣的古诗

《池上》(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胡令能 , 唐)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南宋)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在古代诗词中有哪些形容知识渊博的词语或诗句成语 解释 殚见洽闻 殚:尽 , 完全;洽:广博 。
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 。
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
腹载五车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
金声玉振 以钟发声,以磬收韵 , 奏乐从始至终 。
比喻音韵响亮、和谐 。
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 。
通今博古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
现代和古代的事情知道得很多 。
形容知识渊博 。
以莛叩钟 莛:草茎 。
原意是钟的音量大 , 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 。
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
智周万物 天下万物无所不知 。
形容知识渊博 。
多闻阙疑 阙疑: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不下判断 。
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 , 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 。
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 。
老师宿儒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 。
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 。
亦作“老手宿儒” 。
通儒达士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
通文达艺 多才多艺,知识渊博 。
有脚书厨 戏称记闻精确、知识渊博的人 。
博闻多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 。
知识丰富 , 见闻广博 博古通今 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 。
形容知识丰富 。
学富五车汗牛充栋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一、表达技巧类[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
蜀相 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我国古代表现意趣的古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二、形象意境类A. 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 , 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
B. 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 , 二要概括意境特点 , 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 , 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 , 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山居秋瞑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 , 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 , 幽清明净 。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君家何处?。挎≡诤崽?。
”停舟暂借问 , 或恐是同乡 。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 。
何处住 , 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 , 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
求古代诗词中有表达 ‘突然发现美景就在眼前 而从前一直不察 ’的句...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2、愿与你共游人世绚烂,观日月沉?。士赡苋缭福恳蛭叭耸姥だ谩币丫腥思涿谰暗囊馑剂耍?后面再说就有重复赘余之嫌 。
而这句话主要是表达做神仙眷侣、潇洒一生的情感,所以这样改了一下 , 看楼主觉得怎样?
芳草在古代诗歌中表达什么情感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赏析这首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 , 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
表达思念的古代诗词有哪些? 1.入我相思门 , 知我相思苦 ,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
-李白《三五七言》2.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
-纳兰性德《虞美人》3.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
-司马光《西江月》4.天不老,情难绝 。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
-张先《千秋岁》5.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
-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6.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
-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7.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8.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李商隐《锦瑟》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
-张仲素《燕子楼》10.兽炉沈水烟 , 翠沼残花片 , 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
-张可久《塞鸿秋》11.平生不会相思 , 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徐再思《折桂令》12.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
-李冠《蝶恋花》13.天长地久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
-白居易《长恨歌》1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
-文廷式《蝶恋花》15.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
-况周颐《减字浣溪沙》16.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欧阳修《玉楼春》
古诗词中常用表达技巧有哪些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烘托 衬托或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用典 古今人们用典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方式.(1)明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 , 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2)暗用典故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4)反用典故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 , 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我国古代诗歌中有不少是抒发爱国主义情怀的名篇佳句,请写出你最欣... 先秦时期的有:屈原《国殇》中的“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屈原《少司命》中的“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
怂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
”曹植《白马篇》中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唐宋时期的有:王昌龄《出塞》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戴叔伦《塞上曲二首》“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
”及其《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
”还有陆游《病起书怀》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 , 事定犹须待阖棺 。
”陆游《金错刀行》:“楚虽三户能抗秦 ,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岳飞《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 朝天阙 。
”辛弃疾的《鹧鸪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
”和《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
”元明清时期的有:文天祥《扬子江》中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 及其《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我愿天公重抖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等等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屈原、陆游、辛弃疾的诗句 。
尤其陆游无愧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爱国诗歌数量是历代诗人中最多的;屈原,无愧于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爱国诗篇之先河,他又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爱国诗歌具有严重的浪漫主义风格;辛弃疾,是爱国主义词人的典范 , 是南宋最伟大的词人,与北宋的苏轼,开创了豪放诗派,合称“苏辛” 。
我最喜欢的是陆游《病起书怀》中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 事定犹须待阖棺” 。
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 。
陆游在被免官后病了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 。
诗人想到自己一生屡遭挫折,壮志难酬,而年已老大 , 自然有着深深的慨叹和感伤;但他在诗中说一个人盖棺方能论定,表明诗人对前途仍然充满着希望 。
“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 ,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 它的主旨就是热爱祖国 。
它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 。
成了后世许多忧国忧民的寒素之士用以自警自励的名言 。
“事定犹须待阖棺”,表明了他虽被罢官 , 但是至死也不忘爱国的伟大情怀 。
直到后来的临终前的最后一首绝笔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证明了他的信念和承诺,果然直到临终,也宁愿不顾自己,而没有忘记了国家 。
古代诗词中表达爱意的,抒情比较委婉含蓄的诗词句都有哪些?表达单... 两情若是长久时 , 又岂在朝朝暮暮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长相思 林逋吴山青 , 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 。
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 , 罗带同心结未成 。
江头潮已平 。
《双调·蟾宫曲·春情》 徐再思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 便害相思 。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 , 气若游丝 。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
症候来时 , 正是何时? 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