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关于桐庐的古诗词作为线索,设计条文化旅游路线

年代:唐 作者: 郑谷
《闻进士许彬罢举归睦州怅然怀寄》
桐庐归旧庐 , 垂老复樵渔 。吾子虽言命,乡人懒读书 。
烟舟撑晚浦,雨屐剪春蔬 。异代名方振,哀吟莫废初 。
年代:唐 作者: 刘采春
《啰唝曲》
那年离别日,
只道往桐庐 。
桐庐人不见,
今得广州书 。
《思江南》
年代:唐 作者: 方干
《思江南》
昨日草枯今日青,
羁人又动故乡情 。
夜来有梦登归路 , 
不到桐庐已及明 。
年代:宋 作者: 石孝友
《清平乐》
山明水嫩 。潇洒桐庐郡 。极目风烟无限景 。说也如何得尽 。自怜俗状尘容 。几年断梗飘蓬 。借使严陵知道,祗应笑问东风 。
年代:唐 作者: 李穆
《寄妻父刘长卿(一作严维诗,题作发桐庐寄刘》
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 。
舟人莫道新安近 , 欲上潺湲行自迟 。
年代:唐 作者: 章八元
《归桐庐旧居寄严长史》
昨辞夫子棹归舟,家在桐庐忆旧丘 。三月暖时花竞发,
两溪分处水争流 。近闻江老传乡语,遥见家山减旅愁 。
或在醉中逢夜雪,怀贤应向剡川游 。
年代:宋 作者: 葛长庚
《阮郎归》
淡烟凝翠锁寒芜 。斜阳挂碧梧 。沙头三两雁相呼 。萧萧风卷芦 。何处笛,一声孤 。岸边人钓鱼 。快帆一夜泊桐庐 。问人沽酒无 。
中国传统文化——诗词,快!1、春节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总把)2、中秋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醒时同交欢 , 醉后各分散 。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
3、重阳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4、清明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日赐衣(杜甫)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
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6元宵节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7七夕 古诗十九首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 , 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
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
明月逐人来 。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
诗曰 (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
身闲不睹中兴盛 ,  羞逐乡人赛紫姑 。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诗曰 (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折桂令 元宵 (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 , 灯火辉煌 。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 , 月下西厢 。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 , 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
不如归去 , 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
见说马家滴粉好 , 试灯风里卖元宵 。
《元夕影永冰灯》 (清)唐顺之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
《元夕无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无月光 , 明月多应在故乡 。
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 。
《元宵月正圆》 闽南歌谣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 , 了却两岸长相思 。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
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
” 春节: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 , 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
中国古典诗词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廖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
这首诗作于宋朝灭亡的那一年 。
示儿(其四)【宋】陆 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
已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这首诗课本中已经学过,不作过多介绍 。
摸鱼儿【宋】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
春且?。档馈⑻煅姆疾菸薰槁?。
怨春不语 。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 ,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古典诗词彰显了哪些文化自信古典诗词彰显中国文化的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既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思考 , 也是人类意识中原初的、核心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情感和智慧两种内涵 。
华夏民族的情感最初形态就是以诗歌形式记录下来的 。
《尚书·尧典》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 律和声”,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 可以怨” 。
诗是人类真善美、知情意的综合情绪,它没有偏见地记录着华夏子孙情感历程的变迁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的核心灵魂是“天真” 。
这里所谓的“天真”不是任性,更非懵懂愚钝,而是真性情 , 它体现的是“自然”精神与“家园”意识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将“自然”、“田园”作为生活的终极追求 。
“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嵇康曾言“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嵇康本人“精光照人,七格凌云”的人格魅力更成为后人的榜样 。
有“自然”必有“田园”,“田园”与“自然”相依相存 。
陶渊明的“田园”来自对老庄自然美学的崇拜 。
陶氏生于凡尘,却于红尘之外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田园”世界,欣然捕捉“自然之美 , 真实志趣”,他超然物外的心性不仅开辟了中国诗歌平淡自然、抱朴守拙的美学境界,而且成就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田园范式 。
于是,田园与自然逐渐成为中国士大夫的情感家园 。
智慧 , 是某地域内的文化积淀内化于人之后的执行力,也就是人在某种特定文化熏陶之下的思维及其行为 。
“智慧”,为“智”与“慧”的集合 。
智是聪明,聪明与生俱来;慧为慧通,需要勤学精进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 , 体现出“慧通”之内涵 。
中国人的“慧通”外显为“温柔敦厚”,内置为“圆融贯通” 。
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他们的主要观点都集中在塑造“和合”的人生气质,这是追求融合与和谐生活志趣的根本方式 。
在这个熔铸过程中,诗词发挥着根本的施教作用 。
孔子认为若不诗教,“君子”二字不过徒有其名 。
因此,就不难理解《诗经》为何成为儒家“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基础了 。
集体智慧,是华夏文明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碰撞出的“相合”智慧 。
汉乐府民歌《江南》看似写采莲 , 其实在歌颂江南风光之余,想要传达人的活力 , 表现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中,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合作、相互爱护、兴味盎然的集体主义精神 。
个体智慧,考验的是人在得与失的人生道路上的达观精神 , 并彰显个人的承受能力 。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于此逆境,他并没有与外界发生冲突,而是选择接受 。
一如他本人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无论人生如何苦痛 , 无论多少酸甜苦辣,最终必将风烟俱净,而永恒存在于人生的,还是我们面对生命起伏时的那份坦然 。
“相合”、“和谐”,这些坚韧镌铭的生命意识,恬淡、合乐、自在 。
古典诗词承载中国文化“风骨”“气韵”的审美观照 风骨与气韵,来自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的是文章内容和文辞方面明朗、刚健的风度 。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专有“风骨篇” 。
风骨 , 彰显内容的坚韧本质;气韵,反映文辞的感染力 。
气韵衬托风骨的劲健,风骨支撑气韵的光华 。
风骨之气度,莫过于观照岁月的能量,中国古典诗词对岁月的描写是最具亲和力的 。
建安“三曹”之曹操慨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初唐王勃诵“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而盛唐王之涣则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宋代李清照叹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这些人生,或庄或谐,或爱或恨,或疏或痴,它们在风骨之内,气度之上,演绎出中国美学精神“蕴藉隽永”的意味 。
南宋词人蒋捷作《虞美人·听雨》,用观雨的心境将“少年、壮年、而今”和盘托出,突出了人生——这位高明工匠——雕刻出的岁月力量 。
岁月如雨,时光亦醉 。
痴于“醉”的,莫过于“谪仙人”李白 。
他的《客中作》,以酒告慰时光 。
李白酒入诗肠,狂歌“不知何处是他乡” 。
几百年后,苏轼作答“此心安处是吾乡” 。
在与时光对峙的人生中,诗词是唯一的安慰 。
这岁月的“沉著之致”积淀了风骨,凸显了气象 。
风骨之韵味,莫过于古人对“物”的执着 。
刘勰言:“物色之动 , 心亦摇焉 。
”古人写物 , 其旨在“物我两忘” 。
王国维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便是不起眼的花草,相对诗词作者而言也仿佛具有“明心见性”的品质 。
南宋诗人陆游,晚年隐居山阴(今绍兴)乡村,寒冬中偶见梅花怒放,兴之所致提笔作《卜算子·咏梅》 。
他虽没写一朵“梅”,没着一枝“花”,但读后却有幽咽的暗香扑鼻 。
“物”的淡雅之外,亦有浓郁气韵弥漫在诗词世界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牡丹如此;“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李贺的美酒如是,就连柳永的“别恨”也浓得化不开——“杨柳岸,晓风残月” 。
古人观照“物”、珍视“物”的思想意度,是古人对“诗性”的自解,信手而出 , 奇崛有致 。
综合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与西方哲学饱满的逻辑思维相反,它始终带着深深的隐秀色彩,内力隽秀,外显圆融,这是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言有尽意无穷” 。
而最终,它落实到了“意蕴无穷”的艺术气质上,其效果就是“不在场的出席” , ...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诗词祈祷闻一多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 , 不要喧哗!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神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
请告诉我戈壁的沉默,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泰山的石溜还滴着忍耐 ,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庄周,淳于髡kun1,东方朔的笑 。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描写泰山文化和质量的诗词“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泛的被人们当做是一种精神信仰,而随之发酵了起来,成为时下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新概念 。
如在学校里设置国学课程,寺庙里开设国学夏令营,企业里开办国学培训班等等 。
“国学热”以它一定的适用性及实用性,被企业家用来打造品牌 , 加深其企业的文化内涵,家长们将《弟子规》等一些国学经典用来作为他们管教孩子的法宝 。
随着传统文化持续被人们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分歧:一种是持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 , 既把传统文化说得是一团糟而毫无价值可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经商大潮的背景下,“国学”曾一度的被边缘化,前不久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删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词和几篇文言文的报道,被一些个网友们认为是数典忘祖的行为,减负还是减传统文化观点也一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
第二种则是持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态度,死守着固有的传统文化 , 认为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好的 。
那么,当今社会下,我们该如何领会、继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首先,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心理上既不能是“趋之若鹜”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态度,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 , 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 。
其次 。
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既要有针对性地学习 , 同时也要冷静的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国学热”,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 。
不能够强调了国学,就放弃了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 不但要认真学习、熟知、理解更需要来继承、革新、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最后,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发展,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弘扬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 , 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耳濡目染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灵魂中 , 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 , 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 。
中华传统文化之诗词 中华传统文化最经典的诗词莫属以下两首:1.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
三十功名尘与土 , 八千里路云和月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 , 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2.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 , 惟有饮者留其名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 与尔同销万古愁 。
供参考 。
山水诗词和楹联对旅游业有什么影响吗河南旅游景点介绍之概况河南,古称中原,简称“豫”,地处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省会郑州,因其大部分位于历史上的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 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接壤,承东启西、联南望北 。
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核心发祥地,华夏历史文化的中心 , 曾长达五千年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更是有洛阳、开封、安阳、郑州等举世闻名的中华古都,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其四,同时还拥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新郑等古都,为中国古都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区 。
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三商文化、礼仪文化、圣贤文化、诗词文化、武术文化、戏曲文化等博大精深;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纵横家等思想的发源地 。
全省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5处,总数量居全国首位,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 。
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
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
大体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 。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 。
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都,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
其中著名的河南旅游景点包括龙门石窟、少林寺、黄帝故里、清明上河园、殷墟和云台山、鸡公山、武侯祠 。
截止到2012年末,河南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267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95处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5处,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5个,包括:世界文化遗产 , 3处: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8项11处: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 。
世界地质公园,4处:中岳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15处:嵩山、洛阳龙门、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 。
【以关于桐庐的古诗词作为线索,设计条文化旅游路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