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化用诗词. 所谓化用,就是截取诗词的某一部分直接变成我们作文语言或者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演绎诗词的意境.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渔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冷香飞上语文》 这些文字没有直接引用杜甫、刘禹锡、龚自珍等的诗句,而是将他们诗句中的意象搬用过来作为自己作文语言中的一个成分或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对诗句的意境进行大胆的描写.这样的语段让我们联想起诗句的意境,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似的诗歌意境,但是又能感受到作文创作者的心声.同样它也能增加文章的文采. 当然写作这样的语段,最重要的是作者对诗词的分析、感悟和概括能力.如果不明白诗的意境,随便套用,那便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二是仿用诗词.这种方法就是根据诗词的形式,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再写一句(首)形式一样的诗词,以达到表达自己情意的目的.比如一篇以“家”为话题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 夜来幽梦忽还乡,水汪汪,捕鱼忙.四寂无声,惟有馨风凉.料得年年思家时,明月夜,芦苇浜. 作文很好地仿用了苏轼《江城子》的下阕: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回忆往日的美好时光,看看这凄凉的短松岗,唯有自己“形影相吊”,怎不叫人思绪万千,愁肠寸断!而对“家”的思念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家乡乡亲忙碌的身影,热闹的劳动场面,相对于自己身边的“四寂无声”,唯有无限的思念了! 可以说仿用诗词不仅能借助诗词的形式指引读者走进原诗的意境,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作者写作上“学以致用”的本领,使文章出采. 不仅古典诗词适于仿用,现代诗词亦可借来“攻玉”.
如何巧用古诗词写作文?首先你肯定要懂得这些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然后最好知道出处,当你要表达相同含义的时候,或者做对比,作反语时你可以说,, , 正如xxxxx,或者我相信xxxxxx,恰似xxx,xxxxx是xxxxxx其实就是把你要表达的意思用古诗词代替而已,没有什么技巧了,顶多的就是让自己的语言变换说话顺序还是什么 , 让古诗词插进去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 , 品味诗歌语言 , 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
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一、表达技巧类[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
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 。
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
蜀相 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 。
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
二、形象意境类A. 形象[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因此 , 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
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 。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
画眉鸟 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 。
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 。
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
B. 意境[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
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 。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 , 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 , 语言力求优美 。
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 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山居秋瞑 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 。
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 。
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
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君家何处?。挎≡诤崽?。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 , 有如民歌 。
何处住,在横塘 , 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 , 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 , 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
常用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 , 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一、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 , 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
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 , 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
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 , 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 。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 , 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闭饫嗷ノ?nbsp;, 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 , 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
2.开我东阁门 , 坐我西阁床 。
(《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
3. 当窗理云鬓 , 对镜贴花黄 。
(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
4.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
5.将军角弓不得控 , 都护铁衣冷难著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 , 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
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 。
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 。
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
不然 。
主人在岸客人在船 , 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 。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
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
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 , 还有凡指互文 。
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
(同上)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
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
二、列锦 。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 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
巧妙运用颜色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有哪些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杜牧《怅诗》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刘方平《夜月》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宋赵师秀《有约》风弱知催柳,林青觉待花 。
——卢僎《岁晚还交台望城阙成口号先赠交亲》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
——陆游《初夏绝句》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
——丘为《题农父庐舍》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宋朱熹《春日》道由白云?。河肭嘞?。
——刘昚虚《阙题》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谢灵运《入彭蠡湖口》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
——李白《金门答苏秀才》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
——张籍《春别曲》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
——韩愈《晚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贺知章《咏柳》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韩愈《春雪》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
——王安石《初夏即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
——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杜牧《江南春绝句》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
——王涯《春游曲》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
——韦应物《游开元精舍》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
——宋宋祁《玉楼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
——高骈《山亭夏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唐李白《望天门山》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王建《十五夜望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
——宋苏轼《赠刘景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唐白居易《暮江吟》 咸阳二三月 , 宫柳黄金枝 。
——李白《古风》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
——杜甫《春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宋林逋《山园小梅》 淑气催黄鸟 , 晴光转绿苹 。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诗家清景在新春 , 绿柳才黄半未匀 。
——杨巨源《城东早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唐白居易《忆江南》...
题(古诗词,名言警句,歇后语的运用)(含一、古诗词的运用 。
1、若是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应该说( ) 。
2、若是好朋友分离,依依惜别,我们可以说( )。
” 3、一般用( )这个成语来形容朋友之间关系亲密. 4、每当月亮升起,你的心中会有一种美好的对幸福、团圆的一种向往 , 就会想起( ) 5、每当看到春光将桃、李、梨的花一夜间催开时,你自然的想起了( ) 6、汗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 当“比”讲 , 它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 )(诗句)中的“于”意思完全相同 。
7、来到瀑布脚下,捧着清澈的泉水,舒服极了 。
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撞击在岩石的棱角上,溅起了朵朵美丽的水花 。
望着美丽的瀑布 , 我不禁想起“( )” 。
8、人们常用杜甫的( )一句来赞美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 。
9、每逢佳节,我们会给远方的亲人写信或发邮件,可以引用(“ ”)这句诗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
10、生活中既要善于学习他人好的方面,又要善于从不好的方面吸取教训,这正如孔子《论语》的一句话( ) 11、要写好作文 , 不光要看书,还要多参加实践活动,正如古人说的那样(“ ”) 12、每当祖国需要你的时候,用(“ ”)来表达自己的决心 。
13、同学们,当你们的朋友在学习中浪费时间,有所松懈时,我们可以用(“ ”)这样的名句来劝告他 。
14、《白雪歌送武判断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 15、“词”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有不同的(词牌) , 你知道的词牌名有(蝶恋花,西江月 , 声声慢) 。
请默写( )的一首词:词名《 》,词中写到( ) 16、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 思想家,但他却谦虚地说: “( )”而他说的“( )”则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教育我们要讲究方法 。
17、《天净沙·秋思》中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18、苏轼名词《明月几时有》中富有哲理的名句是( ) 。
1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 ) 。
20、《赠汪伦》一诗中,李白用(“ ”)来表达他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
21、《示儿》一诗中 , 写作者心事的诗句是( ) 。
22、读了《匆匆》,我想借用“《长歌行》中的诗句:( )”这句名言警句来提醒自己莫让时间“( )” 。
23、坐在顺水疾驶的船中,两岸景色一晃而过,不由令人想起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 ) 。
24、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诗人的绝笔是《 》,诗句是( )诗句表达了( ) 。
你还能写出其他的爱国诗吗?( ) 25、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 。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我们还学过杜甫写景的诗《春夜喜雨》和《绝句》 。
26、教育人要积极向上,好上加好:( ) 。
27、说明生命力顽强 , 用来礼赞百折不挠、蓬勃向上、积极有为的顽强精神和人生态度:() 28、读书使人睿智 , 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就得像鲁迅先生所说:( ) 。
可是,好多同学总是认为没有时间读书,却在游戏机里肆意耗费时间 , 这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的另一句名言( ) 。
29、教育孩子不能大骂,我们的老师教育我们时,常常和风细雨,正似“ ( )”般滋润着我们心田 。
30、(“ ”)是?。嘧尤チ?,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
我们的日子呢,却是一去不复返 。
不抓住今天,永远期盼着明天,幸运会向你招手吗? 31、我们的老师指导大家写作时,常常引用宋代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两句诗 , (“ ”),强调习作是心灵的放飞 , 是情感的释放,写法要不拘一格,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
32、赠别诗在我国古诗占重要地位,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优秀作品,如李白的《赠汪伦》写到( ) 。
杜甫的《江南缝李龟年》写到( )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写到( ) 。
高适的《 送别 》写到( ) 。
33、“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除了《古朗月行 》,我们还学过选自“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其中( )一句含有很深的哲理,劝导人们( ) 。
34、又一次竞选的失败,将我的心抛入到万丈深渊 。
哎,要知道我投入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时间应对这两次竞选呀,老天爷怎么对我一点也不开恩呢?我几时才能(“ ”)呀! 35、中秋佳节,皓月当空 。
那一轮圆月被黄灿灿的月晕衬托着 , 月光如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地罩在大地上,清风拂面,不由撩动我思乡的情怀:离别故土几载,家乡的亲人可好!酸楚的我不禁潸然泪下,(“ ”) 。
亲人啊,可知道海外游子的心! 36、湖边 , 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 , 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 。
此景象真可谓是(“ ”) 。
37、(“ )”读着这优美的诗句,哪个浪迹天涯的浪子不希望飞回生我养我的故乡? 38、深秋,校园的梧桐叶枯黄了 , 时而像打着秋千,飘飘悠悠;时而像降落?。∫∮梗皇倍褚蝗貉嘧樱?自由飞翔……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地面上像是铺上一条无比宽大的金毯子 。
望着这景象,我不由地吟诵起龚自珍的诗句:(“ ...
我是当初的我 用古诗词怎么表达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
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 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
(1)必须准确的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的鉴赏 。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的内容,在诗歌的具体运用 。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原因 。
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传达怎样的旨趣 。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
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的分析 。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 。
这是不对的 。
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作用 。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
九月九日望乡台 , 他席他乡送客杯 。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 , 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 。
看有没有用修辞 。
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 , 看结构上有无特点 。
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 。
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 。
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 。
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 。
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 , 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 , 有话说了 。
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 。
如思路不是很清 , 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 。
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 , 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 。
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 , 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
例2、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 , 直为斩楼兰 。
【注】折柳:即“折杨柳” , 古乐曲名 , 多为伤春悲离之辞 。
楼兰:西汉时楼兰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
(4分) 答:额联用典 , 也使用了反衬手法 。
“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 , 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 , 英勇杀敌 。
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 。
(要切合原诗 , 有观点、有分析 。
) 附常用关键词: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设问――先提出问题 , 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 , 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
借代运的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从形式看 , 语言简练 ,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的事物作用 。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
古诗词在生活中的作用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 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韵律美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
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而古诗词中的名句更是广为流传的 , 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部分 。
从古至今能够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历史长河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 。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得押韵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 , 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 , 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首诗歌就是一篇文章的大概 。
因此系统地进行古诗词名句训练,就是接触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学习掌握多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
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可见一斑 。
一、诵读古诗词名句,积累素材 文章缺乏营养,干瘪无物是现代大部分学生的通病 。
分析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子里没有墨水,怎么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呢?作为古代文学的精华——古诗词名句 。
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 。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 。
有了丰富的积累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 。
正所谓厚积才能博发 。
因此我利用学生的采蜜本这个阵地,每天让学生抄写十句古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 。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积累了不少名句,出口成章了,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二、诗文互换,进行练笔 学生有了积累,如果不会表达和运用,那么就等于白纸一张,没有任何意义 。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得让学生理解所诵读的古诗词名句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名句的内容,教师得像学生拓展有关古名句的相关内容,比如作者,写作的背景,诗人当时的心境,关于古诗词名句的典故等等 。
学生深刻理解的其意思后,可以进行多角度的训练 。
1、围绕名句进行段落训练 古诗词名句中的意象鲜明,但是对意象的描述是极少的,还留有许多的空白,包括意象的、情感的 。
这就给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
教师可以把这作为对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有选择地进行练笔 。
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关名句的资料 。
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采用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扩写,改写,写读后感或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象的自由 。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难题 。
另外要学生对古诗词名句进行扩写,也降低写作的难度,避免了学生语句不通顺的现象 。
长期的训练,学生就会放飞想象,兴趣盎然 , 入诗境 , 悟讲情,出精美的文章来 。
2、给学生一段话,请学生用自己积累过的一句古诗词名句来概括 。
学生的习作覆盖面越来越宽广了,如果只停留在扩写古诗词名句的基础上,那么就很难适应其他体裁的习作了 。
【如何在作文中运用古诗词营造意境】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不仅要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好句,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
让学生用学过的古诗文概括一段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 。
拿生活实际的一段文字进行概括,其实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运用这个名句了 。
久而久之 , 学生在描绘一种画面的时候 , 就自然而然想起了这个古诗文句子,避免了啰嗦、繁琐地叙述,使学生习作表达意思明了,简洁 。
三、方法渗透,指导作文 古诗词中的名句能够广泛传播,不仅是因为华丽、精练的辞藻,鲜明的思想,也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些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魅力和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
新课程下如何教作文,为教作文而教作文,还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又如何让学生自由地表达 。
写作方法和技巧是不可少的 。
每一句经典的古诗词名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 。
句子是文章的单位,仔细揣摩古诗词名句的写作规律和技巧 , 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对学生的习作行文有着积极的作用 。
比如:1、托物言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这句诗出自杜甫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写的《望岳》 。
当时他襟怀浩荡,眼界空阔 。
身在岳麓而神至岳巅,写得有力如虎,遒劲峭拔 。
虽没有“登峰造极”而泰山的真形已尽落眼底矣 。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 , 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可以假托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抱负,这对解决学生作文直白,缺少含蓄之美的弊端是很有帮助的 。
2、写景状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此句对江南春色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 , 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
其中 , 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
从中可以看出写景的文章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当地进行选择,抓住鲜明的色彩,可对比,也可反衬,从而烘托出景色的美 。
3、借景抒情 经常告诉学生环境描写是心情的写照,借助景物可以抒发情感,然而学生自己操作起来,就是情归情,物归物 。
而古诗词名句中却...
古诗词鉴赏题的解题方法 。
鉴赏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步骤,有以下三步:(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 。
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 。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 。
(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
诗歌中的意境是指情与景的有机契合,或者说是指具有相同特性的意象的组合 。
对意境类的解答,也有三个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描述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 ,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同时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用双音节字词 , 这样会使语句优美 , 富有节奏感 。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分析时切忌空洞 , 要答具体 。
比如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诗歌中的物象主要相对于咏物诗而言 。
它是指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 。
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
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
解答该类诗歌时 , 首先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的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
其次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
什么是古诗词的句式?古典诗词中 , 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
“意象组合式” 。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 , 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
“互文见义式” 。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 , 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 , 举酒欲饮无管弦 。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 , 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
“语序倒置式” 。
即在诗句中 , 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 。
”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
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
“省略跳接式” 。
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 , 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 。
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 。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
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 。
“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 , 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 , 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
因此 , 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
推荐阅读
- 关于樱桃的古风唯美句子
- 美好生活的诗句
- 包含寒字的古诗词
- 容易心软的十二星座中你是否在其中
- 舍生忘死!十二星座中谁最心善
- 男人眼中白玫瑰,简单温柔的星座女
- 生活中最容易得罪人的星座
- 拖延症,这几个星座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
- 这些星座男的行动比语言更能表达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