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是中国封建制时期功业卓著的有为帝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帝王之一 。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二百九十余年的盛唐霸业 , 并因之得到了后人的褒扬;他也因无力阻止亲生骨肉的相互残杀 , 无奈地被其子李世民“请”下了丹墀 , 而令后人悲叹与哂笑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沈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旧史书把大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李渊作为开创唐朝大业的统帅 , 提出并实行了许多高明的战略,其军事思想理应受到重视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600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 。
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 , 苦难的童年” , 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 。
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 ,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 ,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 , 关心着,保护着 。
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 。
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 。
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 , 也可以毁灭一个人 。
”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 。
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 。
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 , 像蛛网一样透明 , 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
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 。
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 。
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 , 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 。
-----《骆驼祥子》读后感老舍—一个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一个让后人永远敬仰的文学巨匠,一座永恒的丰碑 。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比如:长篇小说《离婚》 , 《老张的哲学》;戏剧《龙须沟》 , 《茶馆》,《春花秋实》;短篇小说集《火车集》,《樱海集》等等 。
但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骆驼祥子》了 。
《骆驼祥子》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祥子是北京旧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车夫,善良,正直,他的理想是车,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
于是,他省吃俭用 , 起早摸黑 。
三年之后终于得偿所愿,但是那时是抗战时期 , 北平乱成一团,祥子稀里糊涂地被抓去打杂 , 更痛苦的是他的寄托—车 , 也被夺走了 。
千辛万苦逃了出来,回到“仁和厂子”继续拉车 。
但是痛苦还没结束:厂主刘四爷的女儿虎妞看上了祥子,并诱惑他 , 祥子上了当,不得不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于难产 。
从此以后祥子就堕落了,以前的善良正直不见了,他憎恨任何人 。
拉车也不去了,吃喝嫖赌的恶习也染上了,他可以为金钱出卖朋友,彻底沦为了行尸走肉 。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 。
小说,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 , 如果不是他们的迫害,祥子也不会从充满希望走向堕落,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这不就是可悲的人生吗?也许这才是现实 , 残酷、悲哀、无可奈何 。
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 , 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 。
社会是现实的 , 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 。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 。
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 。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是它折射出了人性的懦弱,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但我们可以在追求的过程中慢慢改变 。
明天会怎样?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今天!《上下五千年》读后感——开朝帝王篇今天,我们来说说各朝的开国皇帝.首先,我们先说说汉高祖刘邦.说到刘邦,他原来只是一名平民,只因得到县萧何的帮助,做了亭长.一次,他奉命押送一批囚徒去服苦役.途中 , 刘邦仗义地放了所有的囚徒,其中的十几个壮士留下来跟随他.忽然,出现了一条白蟒,他一剑砍去,把白蟒砍成两段 , 祭天起义.很快,他的军队发展到八千人,一举攻陷咸阳城 , 他进城之后,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偿命 , 伤人办罪,偷盗严惩.这时,另一支由项羽统领的军队开到了咸阳旁的鸿门 , 邀请他来赴宴,想借机杀了刘邦,而刘邦在陈平和樊哙的帮助下,幸运地逃走了.最终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刘邦称帝.再说唐太宗李世民:他自幼饱读兵书,到了中年 , 曾以二千兵马帮助隋炀帝退突厥百万雄师,从此在朝野中一举成名.后来,其父李渊太原反隋 , 此时的起义军几十支包围了长安城,隋炀帝在内乱中被杀,同时,李渊的起义军最先攻进城里,占领了长安这座古都.而李世民在多年的东征西讨中积累了经验,屡建奇功,出奇制胜,并收服了尉迟敬德,徐世绩(即李世绩) , 秦琼,罗成还有陈咬金等妇孺皆知的名将.中原土地统一以后,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却一直想加害他和他的部将.终于...
(转载)唐代的审美标准真是以胖为美吗?凡是持此类观点的文章,主要理由是:唐朝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 。
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
其中,支撑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 , 还在于他们认为,唐代现实生活中脱颖而出的两位绝代佳人----女皇武则天和贵妃杨玉环,都可视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的样板 。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以美貌、智慧和胆识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巅峰 。
虽然当时没有有效记录她真切容颜的方法与途径,但从史书中“方额、广颐、凤颈”的描写中大致断定,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
还有文章进一步指出 , 造成唐朝“以胖为美”的历史根源 ,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
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 , 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130多个 。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 , 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
第三 , 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
笔者通过翻阅一些相关资料与史料记载,发现上述观点并非十分正确,无懈可击 。
实际上,这种说法确实存在不准确之处,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方面 。
故而,我斗胆提出 , 唐朝并非真正都是“以胖为美” 。
其理由有五:其一,以“绘画”为证 。
“簪花仕女”身材纤瘦人们之所以认为唐朝女人以肥胖为美,依据主要有杨贵妃的体态以及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画中的女子形象等 。
但我们只要认真分析比对,就不难发现,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宫女、仕女,根本说不上肥胖 。
《步辇图》中的九个宫女 , 簇拥着李世民缓缓而行,有抬辇子的,有打伞盖的 , 有举扇子的 。
她们的身材,实在都是相当纤瘦的 。
《簪花仕女图》中的女子大约是身份较为高贵、年龄稍大一些的缘故,身形略显丰满 , 但站立姿态无不娉婷袅娜 , 轻盈如春风拂柳 。
她们的身材,仍然完全可用“苗条”来形容 。
若真是女子都“以胖为美”的话 , 为何不在画家笔下都展现她们的富态呢?其二 , 以“常识”为证 。
时至今日,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可以表明,杨贵妃受到唐明皇的宠爱 , 是因为她的肥胖或丰满 。
相反的,倒是有文献记载了杨贵妃有体胖惧热的情况 。
例如,《开元天宝遗事》说她“素有肉体 , 至夏苦热” 。
但杨贵妃的“素有肉体”,绝不至于到今天人们所说的肥胖程度,顶多就是有点肌肉而已,也就是《杨太真外传》上所说的“微有肌也” 。
一个擅长舞蹈(《霓裳羽衣舞》是她的代表作)的人,平日肯定少不了肢体运动,说胖也不可能胖到哪里去,说有点肌肉却是较正常的状态 。
从另一个角度看,实际上,唐明皇对杨贵妃身上的肌肉并不欣赏 。
《杨太真外传》上说,一次唐明皇在百花院便殿看《汉成帝内传》,杨贵妃见后问看什么书 。
唐明皇笑道:“不要问,你若知道了会心里难受的 。
”杨贵妃抢过书,看到书上写着:“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 。
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这时唐明皇就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你就比她禁得起风吹 。
【详细一点 历史上给李渊的评价有哪些】”杨贵妃不服 , 十分自信地表示 , 自己的《霓裳羽衣舞》肯定超过了赵飞燕 。
寥寥数字,尽可看出,唐明皇的话尽管属戏言,却流露出他并不是因肥胖才宠爱杨贵妃的隐隐涵义 。
其三,以“说法”为证 。
我们知道,“环肥燕瘦”的提法 , 始于宋代文豪苏东坡之口 。
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这样两句:“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苏东坡在这里把杨贵妃与赵飞燕当做肥瘦美的典型,仅仅是他一家之说、一人之评,并不能作为唐朝人真实就是“以胖为美”的例子 。
毕竟杨贵妃与苏东坡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根本不可能亲身耳闻目睹,得来的印象不过是道听途说或其他途径罢了 , 仅是由于苏东坡文名显赫,影响深远 , “环肥燕瘦”遂成家喻户晓的“历史知识” , 也形成了人们对唐朝人喜欢胖女的误认 。
退一万步来说,严格意义讲,即便杨贵妃确实因胖而得宠,也未必就能推断整个唐朝都是推崇“以胖为美” 。
个别不能代表一般 , 个性不能体现普遍,这是辩证法常识 。
其四,以“记载”为证 。
据《次柳氏旧闻》、《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明皇的儿子肃宗李亨还是太子的时候,被奸臣李林甫陷害 , 处境危险,愁得他须发皆白 , 远离一切声色娱乐,日子过得十分凄惶 。
唐明皇得知后,让高力士派京兆尹(首都长安市长),“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
试想,唐明皇身为君子,赐人女...
古代真是以胖为美吗?唐朝是开放社会 , 容许袒胸露臂,崇尚的女性体态美是额宽、脸圆、体胖 。
唐人“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以肥为美,世人公认 。
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就很丰腴 , 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米,体重138斤 , 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中寻得一丝痕迹 。
比如唐人绘制的“贵妃出浴图”就给后人留下了尺幅春光 。
另有“环肥燕瘦”这一成语的来源 , 也与杨贵妃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 。
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身材是丰腴的,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材是清瘦的,这两位历史上有名的美人的胖与瘦,被苏轼老先生用来比喻书法作品风格各有所长,据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言诗》言:“杜陵评书贵瘦硬 , 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瘦谁敢憎 。
”美人的胖瘦本与书法隔著十万八千里,居然也被苏老先生联系到了一块 , 真是够别出心裁 。
此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也就流传开了 , 不过慢慢跟书法毫无瓜葛了,回归到它最本真的含义,说的就是女人的身材 。
另有白居易的《长恨歌》 , 虽说对杨贵妃肥与不肥没多的描述,但一句“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让人从字里行间体会到杨贵妃的丰腴 。
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也让唐朝女人的壮硕与丰美,如一朵恣意盛开的花,鲜活、饱满地养了无数唐代人的眼睛 。
而且,唐朝不仅女人肥 , 男人也肥,杨贵妃的干儿子安禄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据《旧唐书·安禄山传》记载:“禄山晚年益肥胖 , 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
”三百三十斤,居然跳《胡旋舞》还能疾如风,真不可思议 。
更让人疑惑的是:唐人为何以肥为美?丰腴的杨贵妃缘何受宠?唐朝是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记载“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国家繁荣昌盛,人们丰衣足食,大多可放开肚皮畅快淋漓地吃香的喝辣的,具备了身强体胖的外在条件,也就保持了健康丰满的体格 。
“环肥”之美,兴於盛唐,起自北方 。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李唐王室由鲜卑游牧部落的关陇军事集团起家入主中原后,依然是保持著游牧生活的一些习性的,喜欢欣赏牡丹,热爱肥臀大马,崇尚壮硕之美 。
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需要的就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丰腴的杨贵妃受欢迎 , 得到宠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
再说,唐人自信,无忧患,当时的唐代是高度开放的国家,与130多个国家交往著 。
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雄伟壮观的都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会,是东方文明的中心,吸引著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旅行家、学者和不同信仰的宗教徒 。
譬如波斯就与唐朝交往很是密切 , 唐长安城里有著大量的波斯人居住 。
随著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城中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模仿“胡人”成为时尚 。
比如在服饰上 , 长安受西域风气的影响就较深,远自波斯、吐火罗,近至突厥、吐谷浑和吐蕃都为唐人模仿的对象 。
而西域人的块头都比较大,估计唐朝的“以肥为美”与此也有著一定的关联 。
参考资料: http://www.stnn.cc:82/arts/200710/t20071017_637483.html
白居易小时候父母教育的故事 唐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创造了辉煌的唐代文明 。
唐代文明的昌盛离不开祖国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唐代文学,尤其唐诗的繁荣亦是如此 。
西晋之乱后,南北朝对峙,北方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轮番更迭,形成多民族冲突、融合共处的状况 。
最后,隋文帝杨坚取代宇文氏的北周,建立隋朝,不久 , 攻灭陈后主 , 统一中国 。
隋王朝的制度、政策基本沿袭北朝 。
唐承隋后,亦大致如此 。
大一统后,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创造大唐文明 。
一 隋唐制度的渊源及李唐皇室的血统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叙论》曰:“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 。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 , 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 , 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 , 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是也 。
其在旧史往往以“汉魏”制度目之,实则其流变所及 , 不止限于汉魏,而东晋南朝前半期俱包括在内 。
旧史又或以“山东”目之者,则以山东之地指北齐言,凡北齐承袭元魏所采用东晋南朝前半期之文物制度皆属于此范围也 。
又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取凉州 , 而河西文化遂输入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故此(北)魏、(北)齐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斯则前人所未深措意,而今日不可不详论者也 。
所谓梁陈之源者,凡梁代继承创作陈氏因袭无改之制度,迄杨隋统一中国吸收采用,而传之于李唐者,易言之 , 即南朝后半期内其文物制度之变迁发展乃王肃等输入之所不及,故魏孝文及其子孙未能采用,而北齐之一大结集中遂无此因素者也 。
旧史所称之“梁制” , 实可兼该陈制,盖陈之继梁,其典章制度多因仍不改,其事旧史言之详矣 。
所谓(西)魏、周之源者,凡西魏、北周之创作有异于山东及江左之旧制 , 或阴为六镇鲜卑之野俗,或远承魏、(西)晋之遗风,若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环境,而产生之混合品 。
所有旧史中关陇之新创设及依托周官诸制度皆属此类,其影响及于隋唐制度者,实较微末 。
故在三源之中,此(西)魏、周之源远不如其他二源之重要 。
然后世史家以隋唐继承(西)魏、周之遗业 , 遂不能辨析名实真伪,往往于李唐之法制误认为(西)魏、周之遗物,如府兵制即其一例也 。
”陈氏认为隋唐制度有三个来源,其中(北)魏、(北)齐之源实承袭汉魏西晋东晋南朝前半期汉族文化,为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所采用,已融合南北、汉胡文化 。
其梁陈之源乃汉族文化经隋传之唐者 。
其(西)魏、周之源者乃汉族文化与鲜卑等少数民族文化之混合品 。
此三个来源本身都已是混合文化,而在隋唐时又进行总的融合 。
唐代文明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起步的 。
关于李唐氏系,朱熹云:“唐源流出于夷狄 。
” ① 缪凤林曾提出为汉胡混合之北统 。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则云:“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 , 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 , 名不雅驯……其初之血统亦未与外族混杂 。
总而言之,李唐氏族若仅就其男系论固一纯粹之汉人也 。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 , 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 , 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 , 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
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 。
”就陈寅恪所言,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 , 乃后来之事 。
李渊母亲独孤氏、妻窦氏,李世民皇后长孙氏是鲜卑族,所以李渊父子始为混血 。
李唐文化渊源既是融合之文化,加之李唐氏族长期生活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且血统上又有胡汉混血因素,势必影响李唐皇室的政治思想及政治制度 , 也势必对唐代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
自五胡乱华起,北方中原名门大族多数南迁,但仍有许多留在家乡死守先坟,严守家风,而不受民族融合影响,如范阳之卢、荥阳之郑、清河博陵之崔等 。
这些豪宗大族在大骚动时期能保存其家,并对照五胡之异种夸示汉人神明之遗胄 , 因此受到社会的尊崇 。
岑仲勉认为当日山东门第其所以得到一般仰慕:“要是在于能保持‘礼教’,‘礼’即汉族相传之习俗,所以能够保持,就在于少混血 。
简言之,‘山东门第’者比较未大接受五胡族的熏染之姓氏而已 。
” ② 这种尊崇门第的做法,在唐初就受到高祖李渊的批评,他说:“关东人崔、卢为婚 , 犹自矜伐 。
”太宗李世民亦对这种现象“恶之,以为甚伤教义”,下诏修氏族志 , 书成,以崔干为第一等,太宗看后表示强烈不满 , 下令根据现实状况重修 。
这件事说明唐初民族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固守传统的人还想维持原先汉族礼教 , 把坚守汉族礼教的家族列为上等已不能为胡汉混血的李唐皇室所接受 。
氏族志重修后,列李唐皇族为第一等,调整了一些氏族的等级 , 正反映了社会现实的要求 。
《旧唐书·高祖本纪》载唐初是:“胡越一家,自古未有 。
”唐太宗李世民对隋炀帝大忌胡人的做法很不赞成,据《贞观政要》二《慎所好篇》三...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关于听雨的诗词、优美段落!
- 大学生怎么做好职业准备,就业前如何准备
- 大学生哪里可以找工作,在哪能找到工作
- 新高考怎么分班,如何上课
- 电脑微信如何升级到最新版本 微信版本低怎么升级
- 形容女子动作的成语 形容男子的词语
- 简单二人合伙协议书,合同协议书内容
- 春天的秘密「春天的奥秘三百个字」
- 孩子做家务,10—12岁家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