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曲是什么诗

边塞诗
在这水深火热的年代就像是在大海中情愿葬身大海,只要能安定边关又何需生着入关了 , 就算用我的生命来换得边关的安定也值得呀 。不要只身一人回到(海窟)江南 , 只要一息尚存也要保我(天山代)西北之安定 。表达了诗人誓死安定边疆的决心 。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 , 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 。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 。”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将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便是这方面较著名的一首 。
【边塞曲是什么诗】诗以前代戍边名将作比,抒发了将士们的豪情壮志 。头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 。“伏波惟愿裹尸还” , 这句说的是马援的故事 。东汉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 。他曾经说:男儿当战死在边疆 , 以马革裹尸还葬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句说的是班超的故事 。东汉班超投笔从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的叛乱,封定远侯,居西域三十一年 。后因年老,上书皇帝,请求调回 , 有“但愿生入玉门关”句 。
以上两句说:为保家卫国,边塞将士应长期驻守边疆,宁愿战死疆场,无须活着回到玉门关 。
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莫遣只轮归海窟”,“只轮”,一只车轮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 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肴……晋人与羌戎要之肴而击之,匹马只轮无反(返)者 。”“海窟”,本指海中动物聚居的洞穴,这里借指当时敌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这句意思是说 , 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 。《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 。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
以上两句意思是说:“要全歼敌人 , 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 , 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
这首诗通过东汉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贵三个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反映了当时人民要安边定远的心愿 。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 , 是一首激励人们舍身报国的豪迈诗篇 。
只要小学必背古诗的边塞诗全部共4首 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
7.度:越过 。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 , 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 , 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
写得苍凉慷慨 , 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
“柳”与“留”谐音 , 赠柳表示留念 。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
于是 , 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 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 ,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 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 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 。
唐代诗人 。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
3.但使:只要 。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
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 。
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 ,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
诗人暗示 , 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 , 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 , 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
“度阴山”,跨过阴山 。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 , 得出必要的结论 。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 , 这里选入第四首 。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 , 给人以孤城之感 。
这句词序倒装 , 意思是“遥...
我想找有关边塞的诗(题目、朝代、作者、内容)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
从来幽并客 , 皆向沙场老 。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 , 水寒风似刀 。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 , 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 , 叹息未应闲 。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12、《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赛下曲其二中的哪一句描写边塞诗词关于边塞的古诗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渡阴山! 2、《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 , 用箭当用长 。
射人先射马 , 擒贼先擒王 。
杀人亦有限 , 立国自有疆 。
苟能制侵陵 , 岂在多杀伤 。
3、《塞下曲》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
4、《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5、《塞下曲》 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
6、《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
8、《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邑 , 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 , 叹息未应闲 。
9、《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10、《己亥岁》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
11、《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春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12、《蓟中作》 唐·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
13、《营州歌》 唐·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 。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
14、《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5、《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16、《渡河北》 汉·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
18、《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边塞 折柳送别 的古诗边塞诗经典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
古 从 军 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
行人刁斗风沙暗 , 公主琵琶幽怨多 。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
从 军 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
由来征战地 , 不见有人还 。
戍客望边邑 , 思归多苦颜 。
高楼当此夜 , 叹息未应闲 。
塞下曲六首(选一)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陇西行(唐)王维十里一走马 。
五里一扬鞭 。
都护军书至 。
匈奴围酒泉 。
关山正飞雪 。
烽戍断无烟 。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凉 州 词王 翰蒲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前出塞九首(选一)杜 甫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
...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六首关于边塞的古诗词 。
诗歌体与词曲体文学特征的不同表现在这样五个方面: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 。
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 。
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 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 , 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 。
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 , 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
2、外部形式的差异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 。
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 , 古诗长短随意;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 , 但是词的唱段不齐也是由格律规定的;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 , 二三、二二三节奏;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一字逗念去去千里烟波;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 , 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 , 但由格律规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很不相同 , 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 。
如鼎足对,可对可不对 。
《眼儿媚》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 。
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 , 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 。
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 , 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 。
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因为题材多关乎女性,故而词的语言也带有女性化的色彩,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 。
5、风格的差异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清李东琪语),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
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的研究现状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 , 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 , 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 。
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 , 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 , 读之使人感慨 。
”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 , 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
岑参去边塞 , 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 , 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 , 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 。
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 , 其实恰好相反 。
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 , 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
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 , 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 。
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
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 。
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 。
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一. 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 。
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 , 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 。
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 , 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
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 , 浪漫的想象 , 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 , 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 , 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 。
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
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
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 , 胸怀大局 , 深入军营 , 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 , 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 。
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 。
“二、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 , 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