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短松冈 。
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 。上阙记实,下阙记梦 , 虚实结合 , 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 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
苏轼为他的妻子做了哪些诗词 如果满意请尽快采用!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写给三个妻子的诗词一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江城子·记梦》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 , 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 。
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 。
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 。
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 , 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 。
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 。
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 。
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 。
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 。
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 , 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 。
仙山清池 , 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 。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 。
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 。
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 , 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
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 。
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 , 让苏轼悲痛万分 。
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 。
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 。
”谁知未及一年 , 苏洵又卒于京师 。
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 。
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 。
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 。
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 , 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 。
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 , 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
王弗随翁姑葬于眉州安镇乡可龙里的山中 。
据说附近有一泓山泉 , 经常有一个白发老翁卧于泉上,只能远看 , 人一走近 , 他就隐身于泉里,所以泉水又叫老翁泉 。
苏辙晚年写诗:“老人寄东岩,萧然四无邻 。
八尺清冷泉,中有白发人 。
婆娑弄明月,松间夜相宾 。
”就是指的此事 。
苏轼有诗句:“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种树很多的缘故,这一片山林中的苏家墓地到了后来竟怎么也找不到了 。
明代广东人许仁到眉州做太守,多次率人按图索骥去山里寻找苏洵墓 , 却一度次次徒劳而返,让他慨叹:“青山难觅先贤墓 , 白发重逢此寺僧 。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 , 眉州太守金一凤也带着士绅遍寻山野,最后进入一片寸步难行的荆棘林,当他们斩去杂草丛荆时,苏洵等人的坟墓终于显现在眼前 , 只是早已碑志剥蚀苔封叶积 。
金一凤感伤世间博学闻达之人 , 身后却落得如此光景 。
于是他捐囊封土,筑墓建祠,即今所存的“苏坟山” 。
这里是苏轼“更听潇潇风雨哀”的地方 , 也是让他在异乡“无处话凄凉”的地方 。
可为凭吊者识 。
二泛泛东风初破五 。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
一盏寿觞谁与举 。
三个明珠 , 膝上王文度 。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
——《蝶恋花》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 。
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 。
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 。
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
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 。
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 , 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 。
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 。
”所谓真诗在民间 , 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
不似秋光 , 只与离人照断肠 。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 。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 。
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 。
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 , 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
求李煜跟大小周的爱情故事、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在金陵皇宫的轻歌曼舞声中,在对诗词书画的迷醉中,唇红齿白的李煜转眼间长成了风流倜傥的翩翩美少年 。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
这样一位才情双全的皇太子,他的婚姻大事自然有不少人为他操心 。
那时候,婚姻严格地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年轻人的婚事都是父母一手操办 。
而李煜作为皇太子,他的妻子也就是以后的皇后,一朝国母,自然不能掉以轻心 。
他的父亲中主李璟选来选去,选中了当朝权贵,南唐的开国元老周宗之女作为未来的皇后 。
周宗不仅是与李璟共同打江山的开国功臣 , 而且极善于为人处世和经商之道,所以又富又贵,人缘还极好,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权臣富贾 。
中国封建社会历来讲究政治联姻,从王国民族之间的“和亲”到豪门巨贾间的结亲,无不反映了这种政治联姻的广泛存在 。
周宗之女能被李璟选中做儿媳,一方面归功于她自己早就美名远扬;另一方面也得归功于她老子的倾朝权势 。
李璟此举,既是为儿子选妻子,也是拉拢周宗以巩固朝廷 , 可谓一箭双雕 。
周宗之女小名娥皇,生得明眸皓齿,极为秀美,早就美名在外 。
但封建时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这样一位美丽的未婚妻,李煜却从未曾谋面 。
直到洞房花烛夜,挑开红盖头,李煜才得一睹芳容 。
而这一眼,就牢牢系住了他那颗风流多情的心 。
新娘的美,超乎他的想象,只见她:双目流盼,明净澄澈;樱桃小嘴别致玲珑;如云乌发,高高挽起;如玉脖颈,颀长优雅;纤纤素手 , 如削葱根 。
他乍一见娥皇之美,不由丧魂失魄 , 只觉她比书中读到的西施、王嫱、飞燕、玉环还都生动美丽百倍 。
而娥皇这边,李煜的文雅俊秀也大出意外 。
早就听说这位皇太子丰神秀仪 , 天生骈齿重瞳,很不一般,但她想向来皇子皇孙都十分娇贵跋扈,这位天生异相的皇太子肯定更加盛气凌人,难以侍候 。
不料一见之下,竟是这般温文尔雅 。
两人双手相握,一会儿深情对视,一会儿又害羞地避开对方灼热的眼光,千言万语竟成无语 。
才华横溢 , 出口成章的李煜,聪慧伶俐的娥皇 , 一时都成了哑巴 。
良久良久 , 李煜才从肺腑中迸出一句:“与子偕老 。
”这一年,李煜18岁,娥皇19岁 。
他们在婚礼上一见钟情 , 先婚后恋,演出了一段缠绵悱恻、如膝似胶的爱情故事 。
娥皇不但容貌秀美,而且还通诗书,善歌舞,精音律 。
一手琵琶 , 更是弹得出神入化,如鬼泣神诉 。
后来她在为中主李璟祝寿时弹琵琶助兴,中主大为欣赏 , 高兴之下,把一具珍贵的烧槽琵琶赏赐给了她 。
据说这具琵琶是用汉朝末年著名的文人和学者蔡邕的焦桐制造的,形状精美,音质极好,是一件无价之宝 。
娥皇视之如命 , 与它形影不离 。
与娥皇结合,犹如在李煜的生命之泉中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 他那孤寂单调的生活从此变得摇曳多姿、绚丽多彩 。
他们相依相偎,如胶似漆;他们赏花吟月 , 吟诗填词,轻歌曼舞,浅斟低唱 , 过着神仙一般快乐的逍遥日子 。
有时娥皇回娘家探亲,李煜就急得如坐针毡,虽只三两天的时间 , 在他却如三年两年 。
娥皇的才情,在李煜的爱情滋润下大放异彩 。
她精通音律,不仅能歌善舞,还可以自编舞曲 。
李中主把那把名贵的烧槽琵琶赐给她,可算是赐对了人 。
李煜夫妇二人,经常诗词唱答,填词作曲,琴瑟合鸣 。
据说有一次娥皇为邀李煜共舞 , 当即制成两支新曲 , 命名为《恨来迟破》和《邀醉舞破》 。
如此即兴作曲,若不是具有相当深厚的音律知识和音乐禀赋,无论如何也是作不出来的 。
李煜登基是在公元961年,即他与娥皇婚后的第八个年头 。
李煜成为国主,娥皇也就相应地成为皇后,人称大周后 。
此时,他们已经有了两个活泼可爱的孩子 。
长子仲禹已经5岁,次子仲宣刚好1岁 。
李煜在位四年,娥皇得了重病 , 爱子的死使她悲痛万分 , 娥皇的妹妹嘉敏此时十六岁,被召进宫中陪伴姐姐 。
这一次,李煜第一次真正注意到他的小姨子已经长大了 , 而且他发觉 , 自己喜欢上了她 。
娥皇重病期间,李煜和小周后正处于热恋阶段,或者说,他们在偷情 。
李煜写过很有名的一首词,描写了他和小周后浪漫的艰难的幽会:“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 。
奴为出来难 , 教君恣意怜 。
”娥皇从重病中睁开眼,看见妹妹站在床边,她惊呼:“妹妹什么时候来的?”天真的周嘉敏回答:“来了几天了 。
”娥皇马上明白了,她翻身向内,不再说话,至死都没再翻转身 。
娥皇死了 , 李煜非常悲痛,那悲痛里还有着负疚的成分,他形销骨立,走路需要拄着手杖,并且写了长长的悼文悼念,自称“鳏夫煜” 。
娥皇死后,李煜娶了周嘉敏,史称小周后 。
小周后也非常美,史书记载,和大周后的活泼个性相反,小周后文静端庄 。
苏轼一生的简述1、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湄山人 。
东坡自幼博贯内外群典,属文日数千言,一○五七年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致仕 。
在朝期间 , 时值王安石推行新法 。
2、苏轼居官期间,每至一处,都要与高僧共游,从其参禅学佛 。
东坡一生结识的禅僧很多,其中以东林常总、大觉怀琏、玉泉承皓和佛印了元禅师最为密切 。
3、苏轼学佛名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便是他与常总论无情话,有省而作的诗偈,(《五灯会元》卷十七,《内翰苏轼居士》)以此表明对禅学的见解 。
4、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 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 。
5、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 , 62岁时贬至儋州 , 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 。
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自题金山画像》) 6、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 。
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
拓展资料: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 , 他扶丧归里 。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
元丰二年(1079)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
侥幸被释后 , 谪贬黄州 。
元佑元年(1086) , 旧党执政 。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佑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 , 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
...
1000字的我眼中的苏轼董鄂妃,又作栋鄂妃 。
她的来历有三说: 一说是《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孝献皇后栋鄂氏 , 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 。
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
” 二说是董鄂妃为秦淮名妓董小宛 。
董小宛原为江南名士冒辟疆之妾 。
江南名妓知书多艺 , 倾慕东林 , 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卞玉京与吴伟业、顾眉生与龚鼎孳,都是佳人配才子 。
持此说者认为,清军南下 , 董小宛被掳到北京,先留在王府,后被太后要了去 。
顺治看了喜欢,就从孝庄太后那里要到自己身边,用满洲姓董鄂氏 。
其实,只要用一些史料排比看一看,就知道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
根据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初识董小宛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一年董小宛16岁,顺治帝才2岁 。
而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 , 董鄂妃18岁 。
如果董鄂妃就是董小宛,那么此时她应当是33岁了,显然年岁不合 。
同时,《影梅庵忆语》对董、冒二人从相识、完婚、蒙难到董小宛病死,都有比较详尽的记录 。
大致的情形是: 崇德四年(1639年),董小宛16岁 。
冒辟疆初遇董小宛 。
崇德六年(1641年) , 冒辟疆又邂逅陈圆圆,称其“令人欲仙欲死”,于是疏远了董小宛 。
崇德七年(1642年),陈圆圆被周奎购京师,冒辟疆重逢董小宛 。
崇德八年(1643年),董小宛20岁,入冒辟疆家 , 为其妾 。
董小宛“却管弦 , 洗尽铅华 , 精学女红”,一心一意做良家妇女 。
顺治二年(1645年),董小宛22岁 。
清豫亲王多铎率军渡江,破南京 。
冒辟疆在逃难中患病,“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 。
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 。
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 。
顺治四年(1647年),董小宛24岁 。
冒辟疆再病,“勺水不入口者二十余日” 。
“姬当大火烁金时,不挥汗,不驱蚊,昼夜坐药炉旁,密伺余于枕边足畔六十昼夜” 。
董小宛二度侍疾 。
顺治六年(1649年),董小宛26岁 。
冒辟疆患?。⊥鹑仁碳?。
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28岁,病死 。
这不仅有冒辟疆的笔记,还有当时不少文人学士的悼念诗词,均可证明当时董小宛确实死在冒府 。
董小宛比顺治大14岁,同冒辟疆结婚9年未生育 , 并于顺治八年已病死,所以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实属望风捕影,不能成立 。
三说是董鄂妃原为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妻子 。
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汤若望传》的记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刮 。
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 。
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
”根据陈垣先生的考索,她似乎就是顺治夺十一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爱,但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 。
董鄂妃,这位神秘的女子,让那么多文人墨客梦绕魂牵,赋诗寄情;又让那么多历史学家费尽心思,苦心考索 。
但直到今天,她的身世依然是个待解之谜 。
苏轼的《悼朝云》赏析.....速度点噶?。? 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朝云最称知己 。
有一次,苏东坡问家中几个女人他便便大腹里装有何物 , 别人都答诗书学问墨水之类 , 只有朝云一句“你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博得东坡舒心一笑 。
他们相差二十六岁,但情爱不减甚至浓化成一种共同追寻仙道生活的友谊 , 或可称作知音之爱 。
苏东坡把朝云称作天女维摩 , 以示朝云在自己心中的纯洁地位,情爱中渗透着浓郁的宗教情绪 。
朝云患疟疾去世后,苏东坡更深以朝云幼子夭折为恨,此后鳏居 。
苏轼的三个老婆是谁?有那些典故?1、发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 。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
不思量,自难忘 。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写逝去红颜知己的诗词】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 , 鬓如霜 。
夜来幽梦忽还乡 。
小轩窗,正梳妆 。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料得年年肠断处 , 明月夜,短松冈 。
2、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 。
她比苏轼小十一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 , 生性温柔 , 处处依着苏轼 。
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历经乌台诗案 , 黄州贬谪,在苏轼的官海沉浮中,与之同甘共苦 。
二十五年之后,王闰之也先于苏轼逝世 。
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 。
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
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 。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
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 , 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朝云墓献给了妻子的亡魂 。
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
第三任妻子是苏轼的侍妾王朝云,比苏轼小二十六岁 。
在他最困顿的时候 , 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 。
王朝云是苏轼的红颜知己,苏轼写给王朝云的诗歌最多,称其为“天女维摩” 。
但不幸的是,朝云也先于苏轼在惠州病逝 。
朝云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 。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其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此楹联有个著名的典故:“东坡一日退朝 , 食罢 。
扪腹徐行,顾谓侍儿曰:‘汝辈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为然 。
又一人曰:‘满腹都是见识’ 。
坡亦未以为当 。
至朝云,乃曰:“学士一肚皮不入时宜 。
'坡捧腹大笑 。
” 扩展资料: 1、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内丹家[1] ,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善用夸张比喻 ,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
又工书画 。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2、苏轼主要成就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 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 , 词 “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 的创作主张 。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 , 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 。
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 , 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
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 。
继柳永、欧阳修之后,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
所谓“以诗为词” , 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
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
推荐阅读
- 含有向晚的诗,并且是形容秋季如梦如幻的诗!谢谢!
- 赞美“宝莲灯”人物的诗句
- 古人歌咏荷花的诗有哪些?
- 2022录取通知书要本人亲自领吗,别人带领可以吗
-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2022新生报到时间,几号开学
- 2022录取通知书必须本人领取吗,别人能领吗
- 考国家话剧院有多难,怎样才能考上
- 221国服第一吕布最新出装 吕布怎么玩
- 劳动节手抄报内容「五一劳动节手抄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