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杜鹃鸟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杜鹃鸟的诗句有: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译文:庄周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
2、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沈佺期《夜宿七盘岭》
译文: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凄清的夜里 , 传来了子规的哀啼 。
3、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 , 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
4、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 。——李贺《老夫采玉歌》
译文:夜黑雨狂的山冈上,老汉只好以榛子充饥 。杜鹃声声哀怨啼血 , 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 。
5、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译文: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 , 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
6、可堪孤馆闭春寒 , 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译文: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 。
8、蜀国曾闻子规鸟 , 宣城还见杜鹃花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
译文: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
9、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曹雪芹《葬花吟》
译文:杜鹃泣尽了血泪默默无语,愁惨的黄昏正在降临 。我扛着花锄忍痛归去,紧紧地关上重重闺门 。
10、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日对酒》
译文: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哀啼时要吐出血来一般 。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意象: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魂、催归等 , 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 。

带有意象的古诗词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1.月——思乡,怀人怀乡:例: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5.莲——爱的象征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例:采莲南塘秋 , 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6.梧桐——凄凉悲伤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 点点滴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相传 , 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从今别却江南路 , 化作啼鹃带血归.8.秋蝉——高洁,悲凉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10. 柳——离情依依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外,古道边 , 芳草碧连天.12.芳草——离恨例:青青河边草 , 绵绵思道远.13.芭蕉——孤独与忧愁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14.羌笛——凄切之声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例:斜阳外 , 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_——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 。
“柳”与“留”谐音,自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 , 柳在古诗中往往代表惜别、挽留的意象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 。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 , 人来鸟不惊 。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鸿雁南飞玄鸟归,我军北伐迎风吹 。
半月兵阵破胡虏,多少好汉去难回 。
杜鹃在古代诗歌中有哪些内涵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
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 , 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 心酸 。
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 。
因此杜 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 。
“又闻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 。
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 芳枝”抒发故国之思 。
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人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但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境遇、 各样的角度 写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
一、抒写家国之痛 “月解重圆星解聚 , 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
”《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 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一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人无 限悲酸 。
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 , 宣告了 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
”自己无法生还故乡 ,  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 。
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 , 啼血万山都是红 。
”杜鹃思归啼血,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 , 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面拜,重是杜鹃魂 。
”汪元量借杜鹃宣泄 亡国之痛:“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
”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 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 这些诗词作家不约而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人的主观色彩 ,  表现自己的故国之思、 家国之痛, 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
二、寄托羁旅之愁 晏几道 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 十里楼台倚翠微 , 百花深处杜鹃啼 。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离家作客的词人,听见了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 动了思家之念、作客之愁,道出了词人对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生活的叹息 。
黄升在《南柯子》的词尾哀叹:“粉痕销淡锦书稀 。
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 。
”羁旅之人听到 子规的劝归之声,悲从中来 。
山南山北,暮春时节,无处不闻子规,纵然怕听见,也不得不 听见 。
无可顿脱的离恨,至曲终仍绵绵无已 。
崔涂在《春夕》的颔联写道:“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
”月光之下,子规鸟哀 哀啼唤:“子归!子归!……”听着子规啼,想着蝴蝶梦,游子的心,该是何等的痛苦哀伤, 肝肠寸断 。
读到此,谁能不为异乡漂泊的诗人尽洒同情之泪! 杜鹃鸟以其“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劝归之声,触动了游子内心深处脆弱的情弦,道出了 千百年来游子的共同心声 。
三、渲染春闺之怨 诗词中,抒写女子别离之怨的颇多 。
当女主人公处于深闺中 , 听着杜鹃的声声哀啼,别离 之久远、思念之深挚、会合之难期、相思之惆怅层层袭来,景与情和谐统一 , 组成一幅清丽 且含有寂寥哀伤情调的画图 。
在《踏莎行》里,宋代词人洪迈描写了一位妇人对丈夫的思念:“杜鹃啼月一声声,等闲 又是三春尽 。
”杜鹃啼月不只是创造了一种冷清的氛围,更是用“不如归去”的杜鹃声来表现 思妇对行人殷切的期待 。
李重元在《忆王孙》里渲染了一个冷清的环境:“杜宇声声不忍闻 。
欲黄昏 。
雨打梨花深 闭门 。
”一个幽怨的女子,在杜鹃声声中,消魂黄昏时,游荡在千里之外的芳心也不得不深 锁到常日紧闭的心扉中,杜鹃负荷了思妇的无穷愁思 。
韦庄的《天仙子》里,“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女主人公想起那音信久绝的 “玉郎”,又恨又爱 。
毛文锡的《更漏子》里,“春夜阑 , 春恨切,花外子规啼月” , 思妇切盼 情人归来的心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
四、宣泄谪居之恨 一些诗人,因政治原因“远辞帝京” 。
被贬之地往往山高水阔、地域荒僻、风波险恶 , 加上 政治境遇的难堪,诗人往往不胜其悲 , 怨愤横生 。
此时此地,听见杜鹃的叫声,诗人岂能无 动于衷? 秦观贬谪彬州,在斜阳暮里听到杜鹃声声,愤然写道:“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 。
”这不正是词人被贬之后悲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时 , 埋怨自己的生活,“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写 尽了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谪居之恨,凄苦感人 。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曾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 。
杜鹃这 只鸟儿的精灵,成为引发愁情的触媒 , 甚至成为这种无形无质的情思的表象 。
它衔着“天地 间的愁种子”,一路哀鸣,一路悲歌,飞翔在诗歌的王国里 。
古诗词中代指忧伤的意象有哪些?古诗词中代指忧伤的意象比较常见有8个:柳;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黄昏;细雨 。
1 , 柳。
"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李白《忆秦娥》中有"秦楼月,年年柳色 , 霸陵伤别 。
"也是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
2,梧桐 。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
”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
3,芭蕉 。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
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 阴满中庭 。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
4,流水 。
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
花红易衰似郎意 , 水流无限似侬愁 。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许多愁 。
” 5,猿猴 。
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
” 6,杜鹃鸟 。
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 , 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 , 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
唐代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
”宋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等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 , 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 , 背西风、酒旗斜矗 。
” 7,黄昏、夕照。
感伤的心情意绪: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黄昏如此冷清,词人自然孤寂难耐,愁结柔肠 。
这种黄昏的伤感往往还表现在离别、相思、闺怨一类的感伤场面中,如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
人生迟暮的生命悲叹: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
"(陆游《卜算子?咏梅》) 伤古吊昔的悲凉意蕴: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
"(李白《忆秦娥》) 8,细雨、烟雾 。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 , 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 细雨绵绵 , 愁也弥漫 。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归家不得,或者漂泊他乡,不知家在何处 , 渐渐升起的烟雾使人生出诸多愁绪 。
诗词中的一些特定意象楼主的问题很抽象所以不好具体回答 。
诗词的意象要靠多读去领会 。
一般的话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 , 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 , 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
”碛,沙漠 , 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 。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 , 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由于“柳”、“留”谐音 , 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 , 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 , 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4、蝉 以蝉品行高洁 。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 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
” 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
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 。
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 , 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 。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
“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 , 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
”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 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 。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 , 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悍绱涤稚?。
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 , 表凄凉之音 。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
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
”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 , 梦逐芭蕉雨 。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
10、梧桐 在中国...
古诗词中的明月意象有什么特定含义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 思乡 思亲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
一般说来 , 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
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 。
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 , 不知秋思落谁家 。
”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 。
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 。
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 。
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
”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的希冀和渴盼 。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
”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
求10个意象和关于这10个意象的诗句 。

1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 , 但作为傲霜之花 ,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 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 , 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 , 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 忽先变 , 百花皆后香 。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
3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 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4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 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莲子”即“怜子” , “青”即“清” 。
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 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
”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 , 莲叶 可见但不甚分明 , 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
5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 珠帘不卷夜来霜 。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 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 三更归梦三更后 。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 蕉写尽愁思 。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等 。
6杜鹃鸟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 的象征了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子规鸟即杜鹃 鸟 。
起句写即目之景 , 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
宋 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 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 思 。
7鹧鸪鸟: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 , 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等 , 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
8寒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 命折旦夕 。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如唐人骆 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 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寒蝉 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另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
”在这首 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
9鸿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 , 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10哀鸿: 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 , 九月无襦淮水湄 。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 生活 。
“哀鸿”一语出自《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维此哲人 , 谓我劬劳 。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
征集一些古诗词中的意象,或者好的诗词佳句深情梦境: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
梦随风万里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秋云无觅处 。
颓然醉醒: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 。
绿酒新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
夕阳江上: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
旷野小桥:独立小桥风满袖 , 平林新月人归后 。
秋尽江南:二十四桥明月夜 , 玉人何处教吹箫 。
春江夜色: 野旷天低树 , 江清夜近人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幽谷夜色: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荒馆羁旅: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古诗里杜鹃和子规是什么意向 诗是感物而起兴的。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 , 原来是杜鹃花开了 。
这杜鹃不是故乡的花吗?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
这鸟 , 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 。
杜宇号称望帝 , 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 。
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 。
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
诗的一、二句 , 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 。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 , 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 。
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 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 , 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
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 , 眼下怎能回到故乡去呢?青年时代 ,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 。
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 。
谁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 , 他有何面目见蜀中父老呢?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 。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 , 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 , 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
末句点明时令  , 用“三春三月”四字 , 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 , 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
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 。
诗句把“一 ”“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 , 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 ,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 , 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
在作品中,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
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 。
”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 , 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 。
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 , 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 。
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1、树木类:柳树、松柏、梧桐、竹 。
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 , 李白写诗规劝他 , 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2、花草类:花又可以大致分为 , 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 。
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
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 。
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 , 此物最相思 。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 , 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
在这一类里面 , 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 , 它隐逸、高洁、脱俗 。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描写杜鹃鸟的诗句有哪些?】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 , 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3、动物类:猿猴、鸿鸽、鱼 。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 , 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 , 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
有什么动物在古文有意象呢? 2007>高一版20期 蝉——高洁的象征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
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的诗 。
虞世南《蝉》中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中的鸣蝉成了诗人立身高洁 , 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处境的险恶、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的被压制 。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 , 徒劳恨费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 , 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 。
它和思国、思乡、思人所产生的愁怨伤痛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
除了杜鹃这一通称外,古诗人还冠之以子规、啼鹃(啼鸟)、蜀鸟(蜀魂、蜀鹃)、杜宇等别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 闻道龙标过五溪”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
《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 , 愁空山”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 , 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 , 杜鹃啼血”杜鹃鸟凄厉的鸣叫声使诗人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 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
如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 , 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等,诗中的鹧鸪都是衬托处境艰难或心情惆怅的 。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
唐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 , 长笛一声人倚楼” ,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等都是以雁写思的 。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 。
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
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
”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 , 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都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
猿啼——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郦道元《小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 , 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
蟋蟀——怀念征人 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 。
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 。
古诗中的“蛩”也指蟋蟀,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和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等都是 。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 , 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
南唐中主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都指信使 。
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 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 。
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 。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 , 安知鸿鹄游”、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都指远大志向 。
沙鸥——漂泊无依 诗人们常常用沙鸥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
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 , 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
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同样表现了居无定所的情形 。
双鲤——书信的代称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雨 。
呼童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
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就指书信 。
猿猴:哀伤 凄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 。
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
双鲤:代指书信 。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 , 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
庄周梦蝶:语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蝴)蝶,栩栩然胡(蝴)蝶也 。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
不知周之梦为胡(蝴)蝶与?胡(蝴)蝶...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