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无名氏《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关于对偶的古诗句】——王维《山居秋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最讲究对仗.
唐诗二首中的对偶句 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
茅草乱飞 , 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 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 , 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缓没乩矗糇殴照?,自己叹息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 。
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 。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 ,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 , (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 , 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古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怎么样的?(一)对仗的种类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6] 。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 , 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7] 。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数目字) 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8、虚词9、代词[38]同类的词相为对仗 。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
(b)颜色自成一类 。
(c)方位自成一类 , 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 。
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 。
(d)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
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 。
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12、外貌13、动作14[39](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 , 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 , 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
试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春日忆李白 [唐]杜甫白也诗无敌 , 飘然思不群 。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40]?(“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 , 是水名对水名 。
)观猎 [唐]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41](“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
)客至 [唐]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 , 但见群鸥日日来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2] 。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
鹦鹉 [唐]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 , 养得经年觜渐红 。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3] 。
(三)首联对仗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 。
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 。
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 。
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
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4] 。
再举两个例子: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悠悠洛阳去 , 此会在何年[45]?(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
)恨别 [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6] 。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
)(四)尾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 。
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 。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4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 , 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 。
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8] 。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 , 在特殊情况下 , 对仗可以少于两联 。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49] 。
例如:塞下曲(第一首) [唐]李白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1]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人事有代谢 , 往来成古今 。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六)长律的对仗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 , 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
例如:守睢阳诗 [唐]张巡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
合围侔月晕 , 分守若鱼丽 。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
忠信应难敌 , 坚贞谅不移 。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51]!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
口衔山石细 , 心望海波平 。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
岂计休无日 , 惟应尽此生[52] 。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编辑本段对仗的讲究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 。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 , 叫做工对 。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 。
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 。
反义词也算工对 。
例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 。
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 , 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 。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
例如《送瘟神》(其二):“红...
唐诗二首中的对偶句高者挂罥长林梢 , 下者飘转沉塘坳 。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
茅草乱飞 , 渡过浣花溪 , 散落在对岸江边 。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水塘里 。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 , 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
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 , 自己叹息 。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如同墨色,深秋天色灰蒙蒙的 , 渐渐黑下来 。
棉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
孩子睡相不好 , 把被子蹬破了 。
整个屋子都没有干地方了,但雨还是像下垂的垂线一样密集并下个不停 。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 ,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 , 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 , 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唐诗中的五律第一,有哪十首说明:来自网络 1、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作为“岭南第一人”,张九龄以五言诗见长,《望月怀远》为其代表作之一,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 , 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 , 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清浑不著 , 又不佻?。?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尽月之神 。
用一“怜”字 , 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
《五七言今体诗钞》:是五律中《离骚》 。
2、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乡书何处达⑺? 归雁洛阳边 。
”颈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
全诗用笔自然 , 写景鲜明 , 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
《河岳英灵集》:“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 , 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
《唐诗训解》:三四工而易拟 , 五六太淡而难求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徐充曰:此篇写景寓怀,风韵洒落,佳作也 。
“生”字、“入”字淡而化,非浅浅可到 。
《唐风定》:高奇与日月常新,非摹仿可得 。
3、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 , 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 , 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
明·谢榛《四溟诗话》:子美“星随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
可严则严,不可严则放过些子,若“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意在一贯,又觉闲雅不凡矣 。
明·胡应麟《诗薮》:“山随平野阔 , 江入大荒流” , 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 。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景妙,传情更妙 。
近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
4、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全诗读起来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 又像一支轻快的歌舞 , 给人以耳目清新之感!完美体现了王维诗歌特点“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 。
《历代诗法》:天光工影,无复人工 。
《唐宋诗举要》:随意挥写,得大自在 。
《唐贤清雅集》:语气若不经意 , 看其结体下字何等老洁 , 切勿顺口读过 。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 , 初日照高林 。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
《瀛奎律髓》:三四不必偶,乃自是一体、盖亦古诗、律诗之间 。
全篇自然 。
《唐诗广选》:胡元瑞曰:中二联,五言律之入禅者 。
《唐诗镜》:三四清韵自然 。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陆钿曰:读此诗,何必发禅家大藏,可当了心片偈,更妙在镜花水月 。
《唐诗别裁》:鸟性之悦,悦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此倒装句法 。
通体幽绝 。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至今广泛流传 。
《唐诗广选》:顾华玉曰:多少叹息,不见愁语 。
胡元瑞曰: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薛华》及此诗,终篇不着景物而气骨苍然 , 实首启盛、中妙境 。
《唐诗镜》:此是高调 , 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
《古唐诗合解》: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苍然率然,多少感慨,说无为愁 , 我始欲愁 。
7、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欲不胜簪 。
”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 历来被评为爱国诗的佳作 。
宋·方回《瀛奎律髓》:“此第一等好诗 。
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 。
”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 , 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 。
” 清·陈衍《石遗室诗话》:“老杜五律,高调似初唐者 , 以‘国破山河在’一首为最 。
” 民国·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伦曰:“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 。
” 近人郁达夫《奉赠》诗之五:“一纸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 。
”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 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
关于古诗的用韵问题浅说诗词格律 一、平仄音 一般来讲,普通话里的第一、第二声(既阴平、阳平)里大部分字 , 是古典诗词声韵部里的“平声”;而三、四声都是仄声(既“上声”和“去声”),但这仅仅是一般而言,绝不是肯定 。
如以普通话发音作为韵的平仄确定,一准出现错误 。
因为在不少入声字里,它的发音就是普通话里的阴平、阳平声,而入声字,又偏偏就是诗韵中的仄音 。
我对入声韵字最头痛 , 稍不留神就会出错 。
自己创作的古典诗词里,被人挑出毛病的地方,多为入声字的错误使用 。
入声字怎样才能记?。坑腥俗芙崃饲厦牛也惶峡?。
我认为入声字的掌握,应该是在长期写作时慢慢感悟出来的,在不熟悉的时候,只能靠查韵书去确定,这样做虽然比较烦琐,但是,能够有效的避免了平仄出现错误 。
入声字韵书上写的很分明,这里就拿几个字作为例子 , 不过是希望大家知道,这些字可不是平音,而是仄音:剥、吃、出、*、激、息、等等,这些字的发音都是普通话的“阴平”,但在诗韵里,它们都是仄韵 。
附加讲个小故事,很能说明平仄声的问题: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 。
”天是平声,子是上声 , 万是去声,福是入声 ,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
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 , 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声 。
其实在普通话中 , 入声已经消失了 。
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 。
比如“乙、亿、邑”,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部,可在普通话读来却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能分得清清楚楚,分别读做ik,it,ip) 。
光是平仄音就说这么多,其实,如果手里有一本韵书就是最方便的事情了,许多字的平仄音在吃不准的时候,就可以翻查 。
过去我比较喜欢使用“平水韵”,而现在只喜欢在书店里购买的《诗韵新编》 , 在本书被称为“新韵”,而新韵就是改良后的古典诗词的韵书 。
如果到一些比较大的书店里去 , 应该可以找到这类书卖 。
(三联书店里就有这些书籍) 。
附:《诗韵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
书本定价10.60元 二、关于韵的几个概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实,一个字如果出现在诗行中,它的平仄音可以称为律,如果出现错误,就被称为“出律”,一个字在韵脚处才叫“诗韵”,如果出现错误 , 就被称为“出韵” 。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 。
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 。
甚至连民歌都会押韵 。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于是 , “押韵”又称为“合辙” 。
一般人在写古典诗词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习惯不按格律平仄去写诗词,他们在格律上的使用,习惯按普通话发音确定 , 所以,出律与否不提了,本就没有按格律写作,但是 , 韵却很可能出现错误,我固执的认为,一首古典诗词,它能错律但绝不能错韵,否则就完全谈不上古典而属于现代诗歌 , 甚至属顺口溜了 。
另一部分朋友喜欢按格律写诗词,参照的韵部多为“平水韵”或者是“声律启蒙”里的规定,这个做法是正确的 , 尽管已有不少人呼吁以普通话发音去确定一首诗词韵声部,但是,这些呼吁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或认可,所以,如果想使自己的诗词在韵上不出现错误,还是要使用古人为我们写出的这些规定 。
牵扯到韵的使用问题其实不多,除了用字可按韵书规定外 , 再就是把几个必须掌握的概念弄明白就可以了 。
总结归纳一下与韵有关的定义,也算是名词解释吧: 1、通韵:古体诗写作时的押韵 , 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
2、窄韵:某韵部的字数很少 。
(宽韵与窄韵意思相反,略去不提) 3、出韵:应该按词谱规定用韵时,诗词里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 。
4、和韵:在唱和别人诗词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作诗叫和韵 。
5、次韵:也称“步韵”,既用原诗词相同的韵字 , 且前后秩序都必须相同 。
6、用韵:既使用别人原诗中相同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秩序 。
7、依韵:既用与原诗词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
8、抱韵:既首句与末句押韵,第二句与道第二句押韵,以此类推向中环抱的押韵方式 。
9、偶韵:既逢偶句才押韵 10、随韵:既一呼一应进行转换的押韵方式 , 一般是上句定韵,下句随押 。
11、排韵:既从地一句到全章甚至全篇,每句都押同一种韵 。
三、对仗: “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 。
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 , 吃惊极了 。
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 。
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 , 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 。
诗词中的对偶 , 就叫做“对仗” 。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 。
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 , 是两种语言形式 。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 ,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 。
这句诗是对仗 。
扩展资料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 , 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 ,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 。
对偶 , 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诠释 。
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的意思 。
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 , 分为单句对偶、偶句对偶,多句对偶等 。
参考资料对偶(汉语词语)百度百科...
古诗中的平仄到底怎么区分?平仄律是从文学音律的角度对汉字声调的分类 。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共四个声调 。
平是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 。
元代后北方入声逐渐消失 , 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中 , 而平声逐渐演化成阴平和阳平两类 。
近代汉语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调称为新四声 。
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指标准拼音中的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声、去声(指标准拼音中的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
有些原在古汉语中属入声的字现在虽归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 。
根据这个原则 , 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为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其关系一阴一阳 。
平仄相替产生节奏,由此也就产生了汉语的音韵之美 。
对联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 , 上联、下联也要交替,即上下联相应的位置必须平仄相对 。
字音的对仗加上字意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会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韵味和谐 。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 不能用重复的字 。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 , 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 。
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
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 。
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 , 全不能算是对联 。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 , 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 。
同时 , 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 , 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比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 , 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 , 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 , 不容更换 。
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 , 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 , 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
基本句式: 仄 平 (仄)仄 (平)平 (平)平仄/平仄仄 (仄)仄平/仄平平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 对联不存在韵脚,上联和下联的末字忌韵母相同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优美段落摘抄
- 描写山山水水的古诗有哪些?
- 急~!关于款待客人的诗句
- 2022辽宁科技大学录取时间及查询入口,什么时候能查录取
- 2022贵州黔南经济学院录取时间及查询入口,什么时候能查录取
- 2022贵州商学院录取时间及查询入口,什么时候能查录取
- 202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录取时间及查询入口,什么时候能查录取
- 2022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录取时间及查询入口,什么时候能
- 2022沈阳体育学院录取时间及查询入口,什么时候能查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