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家里好多人吃饭吃肉 梦见家里好多人吃饭

近年来 , 社会上出现了一个“尼特族”群体(由英文“NEET”音译而成 , 即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指的是少数不升学、不就业、不接受技能培训的年轻人,俗称“家里蹲” 。他们属于少数群体 , 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却短期或长期处于待业状态,缺少正常收入,依赖原生家庭 。尼特族是主动还是被动选择这种生活?他们为何不想努力了?南都民调中心于11月5日至12日发起问卷调查,并于近日发布《尼特族现象调查报告(2022)》 。报告将尼特族界定为:极少数有劳动能力但持续未就业、无固定收入、未升学、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青年群体 。
报告显示:受访尼特族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超七成拥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 , 过半是90后;四成受访者主动选择成为尼特族,持续时间多在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高学历者因未找到理想工作,薪不抵劳而成为尼特族,低学历者更多是不知道自己想做、能做什么;四成受访尼特族全职工作过,个人积蓄、父母家人是目前主要的经济来源;在待业的状态下,受访尼特族喜欢刷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看综艺电视剧来打发时间;社交方面,六成受访尼特族会参加社交活动,父母家人、同学或同事是他们日常交流最多的人;心理方面,五成受访尼特族普遍容易焦虑,成为尼特族的时间越久 , 他们的失眠情况越明显;目前有四成受访者尼特族已脱离尼特族困境,还有四成仍在努力中 , 他们最希望有实践机会,可以多接触社会 。
群体特征:
过半受访尼特族是90后,四成主动选择“家里蹲”
本次调查采集的850份有效样本中,72.14%的受访者表示知道尼特族 , 18.42%表示听过但不太了解,9.45%表示没听过 。进一步了解发现,34.71%的受访者曾经或现在是尼特族 , 35.65%的受访者表示有遇到过尼特族,18.54%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尼特族,11.10%表示不清楚 。
95后杨同学目前在读研一 。据了解 , 她的表哥与身边两位同学都是尼特族 。她说:“我表哥今年30岁,2015年大学毕业后 , 他做了一年多的尼特族 。”刚开始家人会比较着急,但过了一段时间也未见改变,家人也没管他了 。“后来他开始接一些时间比较自由的工作 , 比如做摄影师 。”
参与本次调查的尼特族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 。从出生年代来看 , 受访尼特族以90后为主 , 占51.61%,80后占22.58% , 70后占15.05%,00后占10.75%;从学历状况来看,38.31%是本科学历,35.82%是大专学历 , 15.42%是高中学历 。
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什么成为了尼特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 40.48%的受访者主动选择成为尼特族,32.31%是被动选择,另有23.81%反映主动、被动两者都有 。问及原因,受访尼特族表示想放松一段时间再去工作(50.00%)、未找到理想工作,薪不抵劳(47.62%)、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么(45.92%)是主要成因;还有受访尼特族觉得工作太累且无趣(32.99%) , 工作压力大,自身抗压性弱(25.85%) 。
而其他受访者更多地认为尼特族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么是主要原因,占50.33%;其次33.88%的人认为尼特族是社恐患者,害怕与人打交道;但有最多受访尼特族选择的“想放松一段时间再去工作”一项,仅25.33%的其他受访者表示认同 。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自身原因外,家庭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其中受访尼特族表示“父母对我就业要求高,不知如何实现”“家庭经济充裕,允许我不工作”的比例分别占13.61%、9.86%
95后陈同学的大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去年毕业后他到工地实习,但做了三个月他就辞职了 。“有时候要打桩,感觉自己像个民工,而且又晒又热,受不了 。”陈同学说每月的实习工资仅2000元,加上工作环境他也不喜欢 , 辞职之后他当了大半年的尼特族,“我不知道这个专业(土木工程)还能做什么工作,感觉好难,好迷茫 。”
日常生活:
“主动型”尼特族爱刷社交媒体 , “被动型”尼特族多在看书备考
尼特族不去工作 , 他们每天都在做些什么?调查结果发现,刷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52.38%)、看书/备考(45.92%)、看综艺/电视剧(41.84%)是受访尼特族每天最常做的事情,听音乐、玩游戏的比例也各占30%以上,仅38.10%在找工作 。交互分析发现,主动成为尼特族的受访者更多地刷社交媒体来打发时间,占57.14%,被动成为尼特族的受访者则更多在看书或备考,占46.32% 。
在这种生活状态下,41.84%的受访尼特族依赖父母,经济不独立,39.80%的受访尼特族觉得自己性格孤僻,难以亲近,36.73%表示长期宅家,无社交 。
CC(化名)今年25岁 , 当了四年多尼特族 。“2017年毕业后,我就走上了国家司法考试之路 。”大四在一家律所实习时,当时老板也鼓励她参加司法考试,“他跟我说如果我考过了,可以直接来全职(工作),安排师傅带我 。”可是,2017年CC第一次考试失败了 。“爸妈希望我考上,让我不要放弃 。所以我当时去花都专心备考,每天早上7点到自习室学习,早上9点至下午5点上课,下课后继续自习到凌晨,回去宿舍还看自己的错题,连做梦都是错题 。”她说自己高考都没这么努力过,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她出现了幻觉和记忆混乱的情况 。
备考生活持续了将近一年,但CC还是没有通过第二次考试,比2017年的成绩仅高了10分 。强烈的心理落差感让她觉得自己很没用,面对父母的压力更大了 。“我大学考过了国际日语二级、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还拿到了法学双学位,大家都觉得我很上进,但就是考不过司法考试 。”父母也因此严厉地责备她,认为她没有尽全力,“我爸觉得我很蠢,还说我不是亲生的,现在这样子让他觉得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很丢人 。”没有工作,考试也无尽头的情况下,爸爸就让CC去相亲结婚 。“他希望我赶紧嫁出去,不用天天见到我 。说人家30岁前都是拼事业,你却连工作的门都进不去 。”在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环境中 , 还有父母不断地否定和施压之下,CC有了轻生的念头 , 2019年被确诊患上轻度抑郁症 。直到接受南都采访时 , 她考了四次司法资格证都没有成功 , 也没有出去工作 。
工作经历:
四成受访尼特族全职工作过 , 目前主要依赖个人积蓄、父母家人维持生活
尼特族曾经工作过吗?调查结果显示 , 大部分尼特族受访者都工作过,其中44.90%全职工作过,26.53%兼职工作过,24.83%全职、兼职的经历都有 。从过去累计的工作时间来看 , 工作一至两年、两至三年的受访尼特族较多,两者占比均接近25%,18.02%累计工作了三至五年,还有近20%工作了五至十年、十年及以上 。
从不同年龄段来看,80后、90后的受访尼特族有全职工作经历的比例较高 , 分别占56.84%、37.21%,而00后的受访尼特族有兼职工作经历的情况更多 , 占38.46% 。进一步交互分析发现,主动成为尼特族的受访者中,68.07%表示全职工作过;被动成为尼特族的受访者中 , 兼职工作过的情况更多 , 占40.00%;而主动、被动都有的受访尼特族 , 40.00%表示全职、兼职都有过 。
不工作的情况下,尼特族靠什么维持日常的生活支出?据受访尼特族表示,其主要经济来源是个人积蓄、父母家人,两者均占40%以上;其次是亲戚朋友、自己偶尔打工收入,比例各占30%以上 。
在其他受访者中,60.20%反映身边的尼特族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家人,仅17.43%认为依靠个人积蓄,与受访尼特族自己反映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
具体分析发现,持续尼特族生活小于半年或大于五年时间的受访者,依靠父母家人提供经济支持的比例更高 , 分别占56.52%、62.07%;而持续尼特族生活半年至一年、一年至两年的受访者,依赖个人积蓄的比例较多,分别占53.57%、40.91%,而且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尼特族受访者 , 他们偶尔打工的比例也高于其他阶段的尼特族受访者 , 均占35%以上 。
35岁的Sasha在成为尼特族之前是一名全职潜水教练,从2015年开始在菲律宾、泰国等多个东南亚国家执教 。2022年初新冠疫情发生后,Sasha回到了国内发展,但求职之路却不太顺利 。“我当时找了一份做护目镜出口的文职,面试完第二天就正式上班了 。做了两个月,却在试用期最后一天被老板告知不用再来了 。”Sasha说当时老板没有具体解释辞退的原因,且没有赔偿,而其他招聘企业看到她简历上显示短暂的试工经历后 , 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了 。这让她对后续的求职逐渐失去信心 , 取而代之的是过尼特族生活 。
Sasha目前只能靠自己的积蓄来过日子 。但在广州生活 , 她表示有较大的经济压力 , 而且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也让出国多年的她感到不适应 。“感觉生活在大城市里,大家喜欢攀比,比职业,比收入,比穿的吃的住的……”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远离城市,Sasha便从广州搬去了海南三亚的后海村居住 。“一次偶然机会我和朋友自驾来到这里旅游,发现它很像东南亚的一个小岛,周围的环境、人文都让我感到很舒服 。还问了一下当地的租房价格和消费水平,在我可以承担的范围内 。”谈及此,她笑了笑说:“我现在基本没什么物欲 。以前在广州约朋友吃饭看电影,剪个头发做个指甲,一次几百块就没了 。现在在小村落,没有什么消费的地方,头发长了扎起来,指甲长了在海边容易进沙子,现在都剪短了 。”Sasha表示自己没有供车供房的压力 , 在三亚每月的生活支出(含租金)大概在2500-3000元 。
工作意愿:
受访尼特族学历越高找工作意愿越强 , 但成为尼特族时间越长找工作意愿越低
尼特族不工作的生活状态可以持续多久?调查数据显示 , 29.93%的受访者持续了一至两年 , 19.05%持续了半年至一年 , 持续三至五年、五年及以上的“长期尼特族”占18.36% 。
交互找工作的情况发现,成为尼特族的时间越长,他们找工作的意愿越低,其中持续了半年至一年的受访尼特族中,55.36%在找工作 , 但持续时间大于五年的受访尼特族中 , 仅27.59%愿意找工作 。
从不同学历来看 , 受访尼特族学历越高,找工作的意愿则越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的受访尼特族占49.15%,而高中及以下学历者仅占33.42% , 他们找工作意愿较低的原因是不知道自己想做或能做什么 , 占70% 。
社交活动:
超六成受访尼特族有社交活动 , 参加亲友聚会公益活动较多
除了工作,尼特族的社交情况如何?调查中,67.35%的受访尼特族常参加社交活动,其中“经常参加”占45.24%,13.95%表示频率一般,18.70%表示较少或不参加;而身边有尼特族的其他受访者中 , 仅44.41%的人认为尼特族常参加社交 , 认为“经常参加”仅占22.37% , 而有53.95%的人认为尼特族一般、较少或不参加社交活动 。
有社交活动的受访尼特族表示 , 自己参与亲友聚会、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较多,比例依次是59.71%、49.45%、43.22% 。Sasha说自己平时会做义工,认识了不少当地的朋友 。“摄影、航拍、客服我都做过,还有免费的午餐 , 可以省下一笔钱 。”
尼特族有“外向型”也有“内向型” 。调查发现 , 父母家人、同学/同事是尼特族受访者日常交流最多的人,两者均占40%以上,另外有两成尼特族受访者与网友互动比较多 。
值得留意的是,受访者脱离尼特族的意愿越高,其社交意愿也越强 。已脱离尼特族的受访者中,有80%常参加社交,正在努力脱离的占60%,而不想脱离的只有35%常参加社交 。
南都研究员与不少尼特族受访者交流发现 , 相较于电话沟通 , 他们更倾向于文字交流 。小王便是其中一位 。今年26岁的她已成为尼特族四年多,她笑称自己是社恐患者,尼特族生活让她感到安心、舒适 。“我一个月可能出去两三次吧,多数是和妈妈逛吃 。”小王平时与父母交流最多,不太喜欢出门的她,在线上认识了几个聊得来的网友 , “认识她们(网友)七八年了 , 都是好朋友,平时会分享各自的生活,感觉跟她们聊天没有压力 。”对比起线下社交,小王更倾向于线上交流,因为她害怕面对面会与他人发生冲突矛盾,“可能是我太敏感了,会经常顾忌别人的想法,导致线下社交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心理负担很重的事情 。”
心理状况:
短期内受访尼特族容易感到自卑焦虑,长期持续则容易出现失眠
面对这种生活状态 , 受访尼特族容易感到焦虑(52.72%)、自卑(49.66%)、迷茫(40.48%) 。交互分析发现,持续尼特族生活小于半年的受访者,感到自卑的比例较高,占60.87%,持续了半年至一年的尼特族受访者则更容易感到焦虑,比例高达64.29%;而持续三至五年、五年及以上的长期尼特族受访者,出现失眠的情况更明显,占41.38% 。
杨先生今年30岁,做了三年多的尼特族 。生活作息不规律,他经常失眠 。三年前创业失败后,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约朋友出去通宵打游戏、聊天、喝酒,次日早上5、6点才回家睡觉 。“这几年差不多都这样过,一想到投入的十几万(创业)全没了,现在还要还钱,晚上就睡不着 。”2017年,杨先生在顺德开了一家大排档 , 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以及自身经验不足等原因 , 开业不到一年就倒闭了,从此过上了尼特族生活 。他说父母对于他这种状态已经习以为常,只希望他照顾好自己身体,找工作是其次 。
对于尼特族这种生活状态,身边的人会如何看待?本次调查中 , 48.30%的受访尼特族表示,身边的人对自己持理解的态度较多,是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25.17%表示会鼓励他们自力更生 , 尽快走出舒适圈 。
不过,也有25.51%的受访尼特族反映身边的人不理解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增添负担 。深入分析发现,学历高的尼特族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的情况更多,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尼特族受访者占35.77% 。
据受访者杨同学表示,她身边的尼特族同学有时会向自己倾诉心声 。“去年我们一起考研,我考上了但她没有,这一年她都在家里备考,有时候她爸妈看见她在做别的事情,例如看手机,看电视 , 就会觉得她不努力 。”她说身边的尼特族同学都很焦虑,感到压力很大 。
现实困境:
近七成受访尼特族有经济压力想摆脱困境,六成表示无动力和方向不想脱离
尼特族是否希望脱离这种生活状态?调查显示,44.90%的受访尼特族表示自己仍在努力中 , 41.84%表示自己已脱离尼特族,但有13.26%表示自己不想脱离或无所谓 。
对于想脱离尼特族的受访者来说,有经济压力,需要工作维持生活是改变的最大驱动力 , 占68.71%,其次是希望通过自力更生获得自我价值和社会尊重,占54.42% 。对于不想脱离尼特族的受访者来说,没有动力 , 找不到方向是最大的阻碍因素,占61.54%,还有51.28%认为自身问题难以克服 , 35.90%觉得没有改变的必要 。
Sasha说成为尼特族这一年多以来,她会经常感到焦虑,反复思考自己未来的去向:是出去找工作 , 或是自己开个潜水小店,还是去国外继续当教练 。“有朋友叫我去马尔代夫做回老本行,但一想到疫情,而且当地还是个旅游国家,我就会担心 。想自己开个店吧,可是成本太高了 。”谈及此,Sasha有点期待但也有点担忧,她说自己非常想摆脱尼特族的身份 , 不想再浪费时间;她也想学习进修,提升技能,无奈高昂的费用让她望而却步 。“像潜水技能的培训课程,上完一般要2-3万,上课还要用到器材设备 , 一般都要7-8万,贵的在10万以上 。”
未来期许:
已脱离尼特族受访者建议调整就业期待,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摆脱困境
作为过来人,已经脱离尼特族的受访者表示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学习机会、视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 , 调整就业期待均有助于自己摆脱尼特族,两者各占49.67%、48.34% 。而其他受访者也认为多渠道寻找工作/学习机会(55.20%)、多与亲友交流(48.83%)、寻求专业帮助,必要时配合心理辅导(46.64%)有利于改变现状 。
杨先生做了三年多的尼特族后,在2022年11月份重新回到职场 。“主要是因为我有了女朋友,觉得再这么颓下去不是办法,结婚也需要钱嘛 。”他笑笑说,因为伴侣的持续鼓励,他接受了朋友多次推荐的工作 , “我只有中专学历,‘高大上’的工作肯定轮不到我 。但我能说!现在做的是某豆奶品牌的销售,业绩好时每月到手工资大概有八九千吧 。”
除了“为爱发电” , 还有哪些更好的方法帮助尼特族摆脱现状?尼特族受访者和其他受访者共同建议:社区提供志愿服务、企业参访等实践机会,让尼特族多接触社会 , 占65.76%;其次对尼特族进行职业测评、帮助了解个人优劣势、相关职能部门/机构提供具体就业指导、持续追踪等措施也有助于他们摆脱困境,各占57.97%、53.13% 。
调查中,不少尼特族受访者都希望有相关就业指导、工作实践机会提供选择或学习 。受访者杨同学提到,身边大部分的同学包括自己都选择了升学考研,一是觉得本科学历在求职市场中缺乏优势 , 二是未做好进入社会工作的准备 。她说:“当时学校统计了大家的毕业去向,我们班里50多人,大概有30多人选择了考研或出国 。加上疫情,我们觉得找工作更难了 。”备考升学便成为了大家“逃避”进入职场的选择之一 。
杨同学与身边的尼特族同学都希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企业或其他公益机构能提供不同的就业体验机会 。“其实我们不想进入职场的原因是害怕面对工作中各种人际关系、矛盾冲突 。有时候遇到了不知道怎么办,好像逃避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她和同学都希望有专业、积极的职场体验情景让大家去学习,教大家如何应对,可以提高他们进入职场的信心 。
结语:
【梦见家里好多人吃饭吃肉 梦见家里好多人吃饭】纵观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尼特族的情况各有差异 。有的人未进入职场先产生了焦虑感 , 有的人短暂进入职场后,发现与自己期待的情况不同而选择离开,有的人无论是升学还是求职,连机会都没争取到……种种情况下,成为尼特族似乎是为“逃避”某个现实问题而做出的选择 。尼特族没有长期稳定的收入,对比起全职工作 , 他们更愿意偶尔打短工赚取生活费,灵活、不受束缚的时间让尼特族在“WORK”与“NEET”状态之间随意切换 。而在低收入的情况下 , 尼特族也逐渐呈现出“低物欲”“低社交”“易焦虑”“易脆性”等群体特征 。
实际上,不少尼特族都希望改变现状,在失业过渡期曾寻求再就业、考研、考证等新出路,有一定的自主奋斗精神 。那么如何才能摘去“尼特族”的帽子,勇敢地走出来?首先 , 个人要清醒认识到,按下“尼特族”一键 , 看似暂停了问题,实际上可能会导致问题越积越深,个体社会化能力越来越弱 。其次,家庭影响也不可忽视,家长既不能过于保护溺爱孩子,也不能太过严厉责备,及时沟通、适当鼓励、积极引导都可以让尼特族重拾信心 。最后,社会支持必不可少,提供就业或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职场体验等,都有利于尼特族摆脱现状 。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11月5日至12日开展本项调查 , 通过线下走访、电话采访和网络问卷调查相结合,共回收有效问卷850份 。其中,34.71%为尼特族自填 , 35.65%为尼特族身边的人代填,另有18.54%表示自己身边没有尼特族,11.10%表示不清楚 。因本次调查在“家里蹲”相关小组或群聊中转发推广 , 所以调查中的受访尼特族占比相对较高 。
受访的尼特族中,男性占58.06%,女性占41.94% 。从年龄段来看,以90后居多,占51.61%,80后占22.58%,70后占15.05% , 00后占10.75%;从学历状况来看,38.31%是本科学历,35.82%是大专学历,15.42%是高中学历 。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社会群体与公众心理研究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主持:文轶然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麦洁莹 文轶然
实习生 翁婉婷 温依婷 杜美玉 向子欣
支持平台:南方都市报官方微信公众号 咩事微信公众号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