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和白鲢的水层相差多少 鲢鱼

“土著”大白鲢
【花鲢和白鲢的水层相差多少 鲢鱼】天上的一滴水滴落凡间
圆润灵动的滴水湖
如一颗明珠镶嵌在上海的东南角
这里孕育着一群定居多年的“土著”
今天马上为大家一探究竟→
大家好,我是滴水湖的一尾白鲢
可不要看我长得普普通通
我们白鲢家族
可是在滴水湖水系定居多年的“土著”了
是这片生态系统水质养护中
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定期投放 保证滤食性鱼类数量
我们白鲢的繁殖为卵生 , 需要足够长的激流才能产卵并孵化 。滴水湖水系作为封闭水系,的确无法满足白鲢繁殖条件 。白鲢家族能够这么多年在这里保持“长盛不衰”,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保持相对稳定,这离不开工作人员的帮助 。
不远处的河岸旁,架起了一个不锈钢的“滑梯”,一批批的兄弟姐妹们顺着滑梯进入滴水湖大家庭 。这是滴水湖畔每年冬末初春的特殊场景 , 因为温度低,白鲢新陈代谢较弱,鳞片相对紧凑,在运输捕捞和放养的过程中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 让白鲢进入新环境中存活率高 。
这些兄弟姐妹们通常来自上海本地,能够快速适应滴水湖环境,他们的加入,让白鲢种群数量得以充实 。
有效清滤 净化滴水湖水质
我努力摇晃着尾巴 , 肥硕的身体随着摆动留下一道流畅的弧线;感受了一会儿水流 , 今天是东南风,滴水湖西北处一定有好多我最爱的浮游生物!
作为一种典型的滤食性鱼类,白鲢主要以藻类等浮游生物为食,清滤水中悬浮颗粒,降低水体氮、磷成分,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天然情况下,白鲢每增长1公斤体重约能消耗40~50公斤藻类,即可从水中取出25克~35克氮、3克~9克磷和220克有机物 。2006年滴水湖的蓝藻水华就是白鲢前辈们的努力下消失的 。
在白鲢家族一代代的努力下,目前滴水湖湖区水质稳定在地表水IV类 , 大部分指标达到I-III类;河道总体评价为地表水IV类 。
有序捕捞 稳定滤食性鱼类数量
在滴水湖,我们白鲢以自然生长的藻类为食 , 没有任何人工鱼食饵料,在经历了3-5年的成长后,当体重到达了3斤左右,生长速度变缓 , 转化水体富营养物质和滤食有害藻类的效率会降低 。
此时工作人员会捕捞已进入生长缓慢期、转换氮磷效率低下的偏大规格成年鱼类(5斤以上),补放生长迅速的小规格鱼苗 , 让滴水湖内自始至终维持一定量的高增长速率控藻鱼类 , 充分发挥白鲢富集、转化富营养物质的作用 。既为小规格的鱼种腾出生长空间 , 同时也可以将成鱼已经富集转化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移除 , 降低滴水湖的富营养程度 。
生态治理 保障水质安全
工作人员会在滴水湖及周边河道定期投放褶纹冠蚌、环棱螺、河蚬等软体动物 , 他们虽然个头不大,可净水效果极佳 。螺类分布在坡岸上、河道底部等不明显的地方,以有机质为食,发挥“清道夫”的作用 。
贝类则属于滤食收集者,他们通过腮和纤毛的过滤作用从水中滤食食物,发挥“生物过滤器”作用 。
我畅游在河道里,各类细长的水草在水中荡涤起舞 。近年来,新建河道纳入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 , 采用生态坡岸构造,苦草、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的种植,起到稳定水体、降低沉积物氮磷释放的作用,“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河道的水生态系统逐渐完善,河道自净能力得到提高 。
加强管理 保护水环境健康
为了让我们在滴水湖里愉快栖息,工作人员们付出了许多努力 。他们在各涟河都搭建了水质拦网 , 让我们能够有一个固定稳定的家园 。
同时,他们邀请专业的安保队伍进行24小时巡查管理,并开展不定期联合整治 , 阻止了大量偷捕偷钓人员,保护我们的安全;建立污染源防查小组,定期进行污染源巡查,保证我们生活家园的宜居 。
每到周末 , 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三五成群的年轻人在湖边发放水域保护宣传材料的身影 , 介绍滴水湖水生态保护措施及日常管理机制、增强公众保护滴水湖的意识 。听说,他们是“党员青年突击队”成员 。
白鲢家族、软体动物、水生植物、工作人员,我们都是滴水湖生态维护的“小角色”,每日每月每年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工作着,维护着滴水湖的生态健康 。
未来 , 我们会继续守护这一汪碧水,让滴水湖展现水光潋滟晴的自然之美,让这颗位于上海东南角的闪亮明珠持续熠熠发光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