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首表示童趣的古诗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 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 浮萍一道开 。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 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求一首表示童趣的古诗】《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
《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 , 几度呼童归不开 。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
我国古代表现童趣的古诗有哪些《池上》(白居易,唐)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小儿垂钓》(胡令能,唐)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南宋)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推荐几首表达儿童生活情趣的古诗词 。
1. 清 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2.唐 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3.清 袁枚《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4.唐 胡令能《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 , 怕得鱼惊不应人 。
5.唐 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
一种爱鱼心各异 , 我来施食尔垂钩 。
古代儿童对建筑类的堆积活动很感兴趣,比如把沙子堆成塔 。
他们会把沙塔堆成比自己还高,或者将拣来的砖瓦石块等集中在一起,动手堆砌成塔状物 。
儿童富有童趣,游戏再简单,也能造就一方表现天真烂漫、活泼调皮的舞台 。
有关儿童的古诗1、《村居》清代~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2、《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3、《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 , 夜深篱落一灯明 。
4、《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5、《小儿垂钓》唐代~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
6、《池上》唐代~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7、《田家元日》唐代~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 , 荷锄随牧童 。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8、《渭川田家》唐代~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
雉雊麦苗秀 , 蚕眠桑叶稀 。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9、《南陵别儿童入京》唐代~李白白酒新熟山中归 , 黄鸡啄黍秋正肥 。
呼童烹鸡酌白酒 , 儿女嬉笑牵人衣 。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
游说万乘苦不早 , 著鞭跨马涉远道 。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
10、《羌村三首·其三》唐代~杜甫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
父老四五人 , 问我久远行 。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
莫辞酒味薄 , 黍地无人耕 。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
请为父老歌 ,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
提示:逼真地传达出孩子们那种美好的感情、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
...
关于童趣的题目 沈复(1763~?)清代散文家 。
字三白 , 号梅逸 。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
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
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 , 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 , 十月间归国 。
在此期间 , 写作了《浮生六记》 。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 。
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 今存前四记 。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 , 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
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 。
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 。
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 。
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 。
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 , 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
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1923年朴社出版,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眩?附有《浮生六记年表》 。
此书有英、法、德、俄等译本 。
参考资料:poetic.ayinfo.cn/srjj/qingdai/shenfu.htm
描写江南美景的古诗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
(二)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 。
谁知江南无醉意 , 笑看春风十里香 。
江南好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
日出江花红似火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能不忆江南? 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美江南的诗句 。
晚唐诗人杜牧这样描写江南的美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后人也多有赞美江南的诗词,如韦庄这样写他对江南的感受: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
未老莫还乡 , 还乡须断肠 。
女词人皇甫松则从女性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
人语驿边桥 。
江南究竟有多好?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南北朝时,陈伯之叛梁北逃,他的好友丘迟竟以书信相劝,信中写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 , 杂树生花,群莺乱飞 。
这句话引发了陈伯之的思乡之情,终于回梁 。
童趣是什么?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又留蚊于素帐中 , 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 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一日 , 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
神定,捉虾?。?鞭数十,驱之别院 。
童年趣事呀
所见古诗的意思你好!1. 《所见》是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
2. 《所见》原文为: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3.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
4.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
②振:振荡;回荡 。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
④欲:想要 。
⑤捕:捉 。
⑥鸣:叫 。
⑦立:站立 。
5. 赏析6.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 , 不着痕迹 。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 , 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 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
正因为心中欢乐 , 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 , “振林樾” 。
7.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
8.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
“此时无声胜有声” 。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
诗的语言 , 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
9.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
诗人曾经说过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
希望对你有帮助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