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如何做古诗赏析的技巧

简单说:
1.可以先将整首诗完整地翻译下来
2.把每句的描写内容及所表思想写下来
3.对古诗中个别字进行炼字(所谓炼字,就是将古诗中个别用地特别准确的,特别能反映主旨的,或特别生动形象地揭示思想意境的具体地赏析出来)
4.联系以上你所做的,疏通整首诗的成功之处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5.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赏析完整首诗的感受以及获得的启示
实在不行,下边还有:
技巧型题考查方式
①这首诗(两首诗或句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技巧)?并作简要分析 。②从某个角度(如动与静、情与景、修辞等)来赏析这首诗 。
解题提示
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 。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
解题秘诀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②结合诗句分析 , 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
常用术语: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作用 。
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
表现手法有: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
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  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
初中古诗词的鉴赏 意思竹里馆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
【鉴赏】(一)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 , 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 , 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 , 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意思是说 , 自己僻居深林之中 , 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 ,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 , 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
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
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 , 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 。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 。
对普照大地的月亮 , 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 。
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 , 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无《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 。
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
作者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 , 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
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 10 自然篇》中所说 ,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 。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 , 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
这既是即景即事 , 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 , 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
(自“这首小诗总共四句 。
拆开来看 , 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至此段,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第182页,作者陈邦炎 。
我们不应该引用别人文章而不加出处,这是对作者起码的尊重,也是为文起码的原则) 【鉴赏】(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这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所作《辋川集》绝句之一 。
我们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篁 , 竹林也;啸,撮口作声也 。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 , 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 , 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 , 所以长啸一声 。
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 。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如何指导初中生赏析古诗词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 骆崇英 前言:目前,很多的初中学生学习古诗词,课堂上主要是听老师讲解 , 课后下功夫背诵,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一首(篇)掌握一首(篇),没能举一反三去赏析古诗词 。
在考试时 , 很多学生赏析古诗词,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更不用说深刻领会诗词的意境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中关于古诗词的考查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 。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不乏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 , 而且有扩大的趋势 。
摘要: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 , 浅显易懂 。
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
一、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
1. 注意题目 。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 。
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
如杜甫的《望岳》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 , 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
2.关注背景资料 。
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 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
3.品味关键词 。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
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 , 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
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 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 。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 ,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常见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
5. 领悟深层含义 。
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 , 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 , 意境 。
如赵师秀的《约客》 。
“黄梅时节家家雨 ,  春早池塘处处蛙 。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
《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抒写“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 。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 。
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
二、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
1.直接抒情: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 , 百姓苦 。
”,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
2.借景抒情: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そ旒柿?。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
3.托物言志: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
4.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
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 , 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
三、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
古诗词的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题材及作者的写作风格有...
初中语文古诗赏析 一.导入:读诗,如同在倾听古人吟唱情感之歌 。
正是有了这一颗颗情感的种子,诗人的笔下才会盛开出一朵朵绚丽的诗词之花 。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 , 只有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坐标,才算真正贴近了诗的灵魂,才能走入这首诗所构筑的美学殿堂 。
二.教学流程:1. 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古人也说,“诗言志”、“诗言情” 。
在我们初中阶段所接触过的古典诗词中,哪些情感主题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呢?)①思乡怀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②长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情深意长的勉励) , “劝君更尽一杯酒 , 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不舍的留恋)③建功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④寄情自然:“春色满园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⑤忧国伤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也正是古往今来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体验,它们曾孕育出无数烩炙人口的佳句 。
)2.“披文以入情”——揣摩诗歌中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化为一个个凝练的词句,那么我们面对一首诗的时候又如何做到“披文以入情”——通过这些语句去把握住诗歌内在的情感脉络呢?)①知作者 , 明主题(每个诗人由于人生经历与情感体验的不同,他们的诗歌往往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
中考常考的均是一些名家诗作,因此如果能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那么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分析了 。
)辛弃疾:爱国词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 , 报国无门的悲愤(“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能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 , 但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婉约词人李清照同样也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篇 。
因此 , 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
)②看提示,定基调(提示从何而来?就是诗中的标题、背景提示、注释等,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
)练习:《春夜喜雨》(能从中找到感情的批示吗?)——“喜”字,已暗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欣喜、赞叹之情 。
泊船瓜洲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①泊:停船靠岸②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
③京口:在长江南岸 , 属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
④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诗人的家园所在地 。
诗歌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感受?(故园虽近却难以归乡的无奈、惆怅之情)③品语句,悟感情(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辅助手段,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还是应从诗句本身出发,细加品味 。
)练习:鹧鸪天 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 , 百花深处杜鹃啼 。
殷勤自与行人语 , 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 。
声声只道不如归 。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最后两句: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
一个“岂”字一个“奈”字就表达了作者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与无奈 。
——抓住文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句来把握诗歌的情感主题 。
(古人作诗往往又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的含蓄美 , 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 。
除了直抒胸臆外,诗人通常还会用怎样的方式去传达情感?——化景物为情思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我们做题时就要仔细去品味诗中之景所包含着的情感 。
)练习: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诗中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中可见?(愁:对美好春光消逝的感伤 。
“雨疏风骤”“绿肥红瘦”——细雨、落花都是古典诗语中传达伤春之情的两个常用意象 。
)在古诗词中,还有很多景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 。
比如说送别诗中,就常出现哪种景物?(柳:“渭城朝雨浥轻尘 , 客舍青青柳色新”,柳就含有惜别之情)大家还能想到哪些景物身上也这样的特点?(月、雁、梅……)——把握诗歌中常见意象及其所定的情感内涵,有利于解题 。
4.入情以会意(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坐标 , 也有助于我们赏析诗歌的用词之妙、意境之远 。
)(1)字词赏析练习:饮酒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
请你说说为什么 。
答案示例:因为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 。
山景自然地展现在诗人眼前 , 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
更好地传达出诗人超然于尘杂之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恬适之情 。
(答题要点:既要通过联想展示诗中场景,从字义、修辞等角度去分析字词的表达效果;还应联系诗中的情感意蕴去品味 。
)(2)体会意境(是否真正理解了诗文的意境,改写诗文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与检查手段 。
意境的...
如何教初中学生进行古诗词赏析麻烦告诉我 面对种种现状 , 如何让学生学得扎实又学得积极主动、乐在其中呢?在多年的 语文教学中,我试着从把握 诗歌的语言、诗歌意境等方面去让学生从古诗词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精湛的语言艺术中汲取营养、培育学生的 人文精神 , 从而提高学生的 诗歌鉴赏水平 。
一、把握诗歌的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的 语言,甚至可以说“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所以在诗词教学中 , 把握好语言教学至关重要 。
诗歌语言有以下三美:凝炼美、弹性美、修辞美 。
在教学诗歌时 , 要抓住关键词、重点词 。
以《水调歌 头·明月几时有》 为例 ,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起舞弄清影”中的“清”字进行仔细讲解 。
作者远离故乡和亲人,在中秋团圆时节,孤身对饮明月,顾影自怜 , 这不是一般的“寂寞” 。
我想,应该是说自己孤独寂寞的身影 。
从这段解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那种孤独的心境 。
二、把握诗词的意境再现意境是诗歌教学的关键 , 如果失去了这个关键,则不成为诗歌教学 。
诗歌教学要再现意境主要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1、把握整体形象 。
在教学中,我鼓励大家整体阅读 , 从整体上去把握作者的心境与思想,切忌断章取义,支离破碎的去分析 。
通过整体阅读,学生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意境,这就能为下面的学习做很好的铺垫 。
2、启发学生想象 。
“诗歌是说话的画,画是 沉默的诗” 。
因此,教学时,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容想象课文中那些意蕴深厚可供其咀嚼回味的东西,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对语言的提炼,对境界的描绘 。
在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入其境、悟其神,欣欣然趋向美,拥抱美 。
这样一来,学生心中的美的蓓蕾就会催开 , 对诗词的赏析就会水到渠成 。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思》为例 。
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 , 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 。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 , 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 , 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 , 信步 漫游,愁肠绞断 , 却不知 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 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
小令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 , 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点击查看 。
】推荐给好友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生进行古诗词的鉴赏 1、泊秦淮(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 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忧国忧民 2、 送友人 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
谁言千里自今夕 , 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 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的景象 。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
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
秋逼暗虫通夕响 , 征衣未寄莫飞霜 。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 。
寂寞悠思的心情 。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 , 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 。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 。
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
[注释]①瞑:昏暗 。
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
③金饼:比喻圆月 。
(1).这首词的上片写 待月的心情 ,  下片写赏月 。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 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
5、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 二用初惊见草芽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①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 , 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 , 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
6、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 , 请简要赏析. 答:“欲”字表示“将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 ,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朵的颜色红艳,摇曳多姿 。
7、.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
愿随孤月影 , 流照伏波营 。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
答:既写月影的孤单,也写出了思妇的孤苦心理 。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
答:表达了她对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
先托鸿雁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梦境团聚;最后只好变成月光洒泻亲人的身上 。
8、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 , 红旗半卷出辕门 。
前军夜战洮河北 , 已报生擒土谷浑 。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 , 奋勇挺进的画面 。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
答:因为军队主动骁勇,战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诗洋溢着轻快振奋的感情基调 。
9、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
蜂蝶纷纷过墙去 , 却疑春色在邻家 。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比 。
用“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两相对比,表现了作者面对满园落红残春油然而生的叹惜之情 。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
答:蜜蜂、蝴蝶见此残景,也大失所望,纷纷绕墙而去,它们相信春色正在邻家院子呢,这也让作者也不由地怀疑“春色在邻家” 。
作者把原无理性的蜂蝶赋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
10、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 , 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 , 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 , 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 。
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 。
“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
11、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
平岗细草鸣黄犊 , 斜日寒林点暮鸦 。
山远近 , 路横斜 , 青旗沽酒有人家 。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农村(田园、乡村)风光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有哪些初中语文知识点大全:古诗词鉴赏详解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赏析题在各地中考试题中已出现多年,但笔者参加了几年本地中考阅卷工作,在古诗词赏析题的判卷过程中,发现考生得分不太理想 。
原因是不少考生不了解古诗词赏析题的特点,没有掌握有关解题技巧,尤其是解答主观题找不到思路 。
其实,这类题有很多规律可循,赏析古诗词一般要从字词句、层次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感情抒发、意境创设、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有时还要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分析 。
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
诗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 。
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
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 。
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 。
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
第三,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 。
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 , 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 。
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
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 。
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 。
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 , 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 。
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 , 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 , 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
第四,要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
诗歌中常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
比喻为使形象更生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为把事物人格化,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代为使表达含蓄,如“应是绿肥红瘦”;夸张为了强调和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 ,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古典诗歌中还常常运用到铺陈、象征等手法 。
描写方式则有:细节描写,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动静结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虚实结合 ,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 。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如“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借景抒情,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寓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情景交融,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等等 。
有时还运用其他技巧:反衬或“以静衬动”“以动衬静”,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联想想象,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有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 。
第五,仔细分析诗歌的语言,注意炼字、炼词 。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尤其讲究炼字 。
经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门”,作者“推”“敲”难定,最后请韩愈定为“敲字佳” 。
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认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 。
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 。
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
”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也有炼字故事,体现出非常好的表达效果:第一,“绿”比其他的字色彩鲜明 。
读到此 , 能为我们唤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较抽象,没有这种作用 。
第二,用“又绿”唤起我们联想 。
让我们想到春草绿时容易引起思归的念头,这就跟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呼应 。
(周振甫《诗词例话》)所以 , 在赏析诗歌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词的作用 。
第六,还要了解名家的语言特点 。
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明白晓畅、李白豪迈飘逸、王昌龄雄健高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温庭筠绮丽香艳、高适悲壮苍凉、李清照婉约凄清、陆游雄浑悲壮等 。
总之,赏析古诗词时,既要从整体把握,又要从局部入手;既要抓住主题,又要关照形式;既要掌握诗内 , 又要了解诗外 。
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 达到最佳效果 。
如何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多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 。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那么 , 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 , 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 , 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 , 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 , 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 , 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 , 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 , 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 , 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 , 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 , 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 , 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 , 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 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 , 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 , 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 , 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 ,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鉴赏古诗词 , 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 , 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
语文 初中 怎样赏析阅读理解可以结合作者资料,写作背景来入手,从语境语义上对文章进行解读;古诗词的话作者生平很重要,作者在某地经历了某事,又或者因某事去了某地,时间等是线索 , 而把握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物又是重点,如雁,黄花,芭蕉,木叶,落木等,这既是景又含情 , 为诗词营造氛围,从这些方面入手就差不多了吧...
【初中如何做古诗赏析的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