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生平故事介绍 姜子牙个人资料简介

姜子牙,姜姓 , 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河内郡汲县(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人 。他这人,最有名的名号便是"姜太公",也就是"愿者上钩"的主角 。
【历史上真正的姜子牙生平故事介绍 姜子牙个人资料简介】他之所以被尊称为"太公",是因为他辅佐了周西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和周武王姬发父子俩 , 还被姬昌封为了"太师" 。
不过在得到周西伯赏识之前,姜子牙活得就太不容易了 。他的先祖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到吕地,所以他们以"吕"为氏 。姜子牙故而也叫"吕尚" 。但发展到他这一代,家里早就不如往昔了 。
《战国策·秦五》记载:"太公望 ,  齐之逐夫, 朝歌之废屠" 。这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姜子牙最初入赘到妻子家中,但因为一直都不会种田、捕鱼等谋生手段,他最终被妻子逐出家门,成了"老妇之出夫也" 。
后来他游说过诸侯,也做过一些小官,但都不太长久 。生活所迫,五十多岁时,他在殷商都城朝歌当过屠夫,也在古代黄河的渡口棘津 (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卖过吃食 。
《史记·齐太公世家》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或曰 ,  太公博闻 ,  尝事纣,纣无道 ,  去之 。游说诸侯 ,  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
且《孟子·尽心 (上) 》还提到,因为姜子牙不满商纣王的昏庸无道 , 还曾主动远离商纣王,去到"东海之滨"做个钓鱼翁 。也正是在这里 , 姜子牙和姬昌才给后人留下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和姬昌识人重用的美谈 。
到了姬昌身边,姜子牙的存在感不可谓不强 。在最早有关姜子牙的记载,即《尚书》中的《周书》里 , 《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以及《牧誓》、《武成》这五篇周武王的"讲话稿",都有姜子牙的影子 。
《史记·齐太公世家》更是称:"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  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
且姜子牙不仅有谋,还有勇 。《毛诗注疏》这样解释《诗经·大雅·大明》里的"牧野洋洋, 檀车煌煌 ,  驷彭彭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这句话:"维有师尚父者,是维勇略如鹰之飞扬 。身为大将,时佐彼武王,车马鲜强, 将帅勇武, 以此而疾往伐彼大商 。"
《史记》也记载 , 在牧野之战时 , 姜子牙以三军统帅的身份,"与百夫之师,以大卒驰帝纣师 。"
因为有勇有谋,经历非凡,姜子牙在先秦就已经得到了很多称赞 。汉代时,在与姜子牙有关的地方,诸如他的故乡,就已经有专门来祭祀他的庙宇 。且这种民间自发的祭祀活动一直持续到唐代 。
到了唐太宗时期,因为钦佩并渴望得到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治世人才,唐太宗下令在汲县建立太公庙 。这也是姜子牙得到后世帝王尊崇的开端 。
而盛唐到明初,可谓是姜子牙在后世的巅峰时期 。人们不仅参拜太公庙,还将他视作兵家之祖 。"天宝六载(747),诏诸州武举人上?。?先谒太公庙,拜将帅亦告太公庙 。"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姜子牙又被尊为武成王 。渐渐的 , 姜子牙成了和孔子这个"文圣"并列的"武圣",成了人们心中的"武神" 。
结果到了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突然觉得 , 大家不能把姜子牙捧得那么高 。朱元璋表示:"太公, 周之臣封诸侯,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 。加之非号,必不享也 。至于立武学、用武举, 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 。"
为了打消臣子们再尊崇姜子牙的念头 , 朱元璋甚至耐着性子地解释:"立武学是分文武为二,轻天下无全才矣 。
三代以上文武兼备,用无不宜 ,  如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岂比后世武学止讲韬略不事经书 ,  专习干戈不闻俎豆,拘拘于一艺偏长哉 。
今建武学又立武成王庙,是近世之陋规也 。太公宜从祀帝王庙,其武成王庙罢之遂为制 。"
实际上,朱元璋抵制姜子牙的理由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早年朱元璋曾看到《孟子》,觉得孟子口中的"草芥"、"寇雠"这些话是在讽刺自己,又觉得"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话于自己是一种威胁,所以对孟子十分仇视 。
而《孟子》这本书呢,偏生又是先秦文学中对武王伐纣、姜子牙辅佐周室评价最高的著作,所以朱元璋"恨屋及乌",把姜子牙一起讨厌上了 。
因为帝王不喜,人们对于姜子牙的尊崇就开始淡了下来 。随着《封神演义》和《三国演义》的问世和流传,姜子牙不仅在"同一个世界"里多了黄飞虎这个"准武神"和自己"抢粉丝",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关羽和自己"争名气" 。
往后 , 在关羽逐渐正统化的同时,姜子牙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从"武圣"做回了那个神神秘秘的江边独钓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