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含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李绅《悯农》
远看山有色 , 近听水无声 。
——无名氏《画》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王绩《野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杜甫《绝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
——崔颢《黄鹤楼》
穿花峡蝶深深见 , 点水蜻蜓款款飞 。
——杜甫《曲江对酒》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王勃《滕王阁》
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王维《山居秋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最讲究对仗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沁园春·雪》
才饮长沙水 , 又食武昌鱼 。
——《水调歌头·游泳》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
——《西江月·井冈山》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
——《七律·送瘟神二首》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 。
——《七律·送瘟神二首》
冷眼向洋看世界 , 热风吹雨洒江天 。
——《七律·登庐山》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
——《七律·到韶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七律·长征》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
——《菩萨蛮·黄鹤楼》
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还是对偶 古诗中的句子的修辞手法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 , 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 , 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 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 , 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 , 什么是对仗了
如何赏析对偶的修辞手法赏析对偶的修辞手法:《语文基础知识》中说:“对偶是指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
”现就自己的理解谈谈对偶修辞手法常见的类别(没有按一定标准划分,仅就常见的形式而言),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
一、严对 , 就是严格要求相对的词类相同,也就是常说的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 , 形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相对的字数等;句式相同;平仄相拗 , 没有重复的字词 。
比如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但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汉语中 , 不同词类中又分很多的小类,只要在语言之中经常并列,也算是严对 。
譬如,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其中的诗句中自对的“山”与“河”属于表示地理类,“草”与“木”属于植物类,对得已经工整了,而且上句的“地理”与下句的“植物”相对也算是严对(或者称工对) 。
2、有时候,特别是在诗句中,上下句相对的词语是反义词 , 这样也构成严对(有些书也称为严对中的反对) 。
比如,李白《塞下曲》中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其中的“晓”与“宵”是反义词 。
在诗句中上下相对,也是严对(工对) 。
3、顺便说说“合掌” 。
在形成的对偶中,如果是同义词相对,看来很工整,对的也比较整齐,但对于汉语诗歌中的对偶来说,就不是那么美妙了,却是“似工而实拙” 。
比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但也不是不允许存在,这两句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动衬静的佳句 。
只是说,在古代诗词中,由于诗词的语句数量有限,特别是律诗、绝句等,需要在极少的语言中 , 表达丰富的内容 。
可以说,句句是金,不可浪费 。
所以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
”其实这就是通常说的“合掌”,它是诗家的大忌 。
二、宽对宽对就是要求结构基本相同 , 音韵大致和谐,允许有相同的字词出现,属于邻近的事类相对 。
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如此等等,均可构成宽对 。
譬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 。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 。
如,鲁迅在《纪念 刘和珍君》中有一句名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 这就是宽对 。
三、借对根据汉语中词语的多音多义的语言特点,有些词语存在着两个及其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运用时,本来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这就是对偶修辞手法中的借对 。
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 。
” “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 。
又如《杜甫》:“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我们都知道,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 , 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
这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
四、流水对流水对是指上下相对的两个句子,在内容上表现出了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表现出诸如因果、条件、假设等关系的对偶 。
也就是说 , 构成流水对的两个句子是关系密切的,相互衔接、限制的 。
也就是说,如果把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 。
比如,唐朝诗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又如,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们都是流水对 ,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流水对的特点 。
总之 , 在汉语中,对偶的修辞手法运用广泛 。
它不但音节和谐 , 节奏鲜明,概括性强,而且具有极其整齐的审美特点,因而深受文学家们青睐,读者的喜欢 。
对偶修辞手法是什么意思语文中的对偶 一种修辞手法,其主要方式有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 a.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 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 c.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修辞手法"对偶"是什么概念? “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 , ……诗歌中叫‘对仗’ 。
”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
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 , 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 。
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 。
【有哪些含有对偶修辞手法的诗句】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 。
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 。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
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
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 。
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 。
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
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 。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
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 , 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
修辞手法“对偶”和“对比”有什么区别?一、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
对偶的表达便于吟诵、朗朗上口;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一般来讲对偶分为严格对偶和宽泛对偶 。
严格的对偶要求较高,要求上下两句话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等 。
宽式对偶相对来讲就没有那么严格,只要求两句相对,结构相同或大致相同、字数相等 。
对偶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1. 正对指的是上下句在意思上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
2.反对指的是上下句的意思相反相对的对偶形式 。
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3.串对指的是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
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
二、对比:是把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列举出来进行比较的一种方式 。
一般来讲 , 对比要求的是内容上的相反或者相对 , 对形式没有过高的要求 。
例:有的人过了一生,连一刻都不曾拥有;有的人仅仅过了一刻,已经是生命的永恒 。
三、对偶和对比的区别1.对比强调的是“对立”,对偶强调的是“对称” 。
2.对偶针对“结构形式”,对比针对“意义内容” 。
3.对偶修辞中的反对相当于对比的修辞 。
常用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 。
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见,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这里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
一、互文 。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
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 。
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 , 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 , 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 。
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 , 由此可推知“责”就是“球”的意思 。
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 , 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 , 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 , 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
理解这种互文时 , 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 , 下句省去了“迢迢” 。
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 。
“迢迢”“皎皎”互补见义 。
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闭饫嗷ノ?,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
下面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
(《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 。
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
(《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 , 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
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 。
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
(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 。
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 。
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 。
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
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
下面类似的句子就不一一分析了 。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
(《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 。
如: 8.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 。
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
9.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 。
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 , 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 。
不然 。
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
1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 。
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 , 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 。
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
11.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 , 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 , 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 。
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
上述当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 。
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 。
如: 12.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
(《孔雀东南飞》) 13.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 。
(同上)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 。
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 , 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是有一定好处的 。
二、列锦 。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 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 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 , 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 , “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 , 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 。
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 , 下句...
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56、巧比妙喻 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
⑵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
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⑹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57、大胆夸张 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
⑵危楼高百尺 , 手可摘星辰 。
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58、生动拟人 ⑴煮豆燃豆萁 , 豆在釜中泣 。
⑵采得百花成蜜后 , 为谁辛苦为谁甜?⑶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⑷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 。
⑸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⑹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⑺一水护田将绿绕 , 两山排闼送青来 。
59、讽刺笔调 ⑴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⑵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⑶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⑷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⑸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60、疑问语气 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⑶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61、反问语气 ⑴百川东到海 , 何时复西归?⑵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⑶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
⑷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62、感叹语气 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⑶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⑸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⑼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
⑽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63、对偶句式 ⑴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⑵开轩面场圃 , 把酒话桑麻 。
⑶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
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⑸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64、诗中藏词 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⑵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
⑶九州生气恃风雷 , 万马齐喑究可哀 。
⑷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 。
⑸春风得意马啼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⑹无可奈何花落去 , 似曾相识燕归来 。
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
⑼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65、诗词互对 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一日千里) 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再接再厉) ⑶飞流直下三千尺 , 疑是银河落九天 。
(一落千丈) ⑷春色满园关不?。?一枝红杏出墙来 。
(势不可挡) ⑸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奋不顾身、粉身碎骨) 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触景生情) ⑻危楼高百尺 。
(直插云霄) 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⑿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宁死不屈 , 无颜见江东父老)66、诗谜成趣 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及时雨 宋江) 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无用——吴用) ⑶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
(花荣) ⑷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黑旋风李逵浪里白跳张顺) 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时迁) ⑹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神行太保戴宗) 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孙策) 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留蝉——刘禅) ⑼平明寻白羽 , 没在石棱中 。
(关羽) 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晴雯) ⑾小时不识月 , 呼作白玉盘 。
(假宝玉——贾宝玉) ⑿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
(屈原) 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高适) 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高适) ⒂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
(陆游 郑板桥)
诗词中的修辞方法有哪些诗歌常用的有比偷、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对比、仿拟、排此、重复等约三四十种修辞方法 。
例如的诗《七律.长征》中的两句一一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这两句是修辞中的对偶 , 其中又用到了夸张,将"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
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1、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2、简介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
3、表达效果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 , 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 , 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