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风格是什么?

诗风
苏轼工诗,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现存约二千七百多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对后人影响最大的也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西湖之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元丰四年暮春三月,东坡写下〈黄州寒食诗帖〉 。此帖为两首五言古风,诗句沉郁苍劲,低回长叹,极富感染力 。其书法不拘小节,字形章法布局俱佳,颇有右军遗意,唯用笔失之草率,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二十世纪末更被誉为〈兰亭序〉、〈祭侄帖〉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
黄庭坚在此帖后题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朱弁《曲洧旧闻》:“东坡文章至黄州以后,人莫能及,唯黄鲁直诗时可以抗衡;晚年过海,则鲁直亦瞠乎其后矣 。”
白称诗仙,古体绝伦;杜诗律圣,拓宇七言;东坡晚出,各体皆能,无题不作,比配诗神 。
词风
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传诵甚广 。
苏轼扩大词的内容,抒情写景、说理怀古、感事等题材,无一不可入词 。苏轼提高词的意境,扩大和开拓词境,提高格调,豪放词以外,也有清旷飘逸、空灵隽永、以至缠绵妩媚之作 。
苏轼词风豪放(王国维曰“东坡之词旷”),将词“诗化”,笔力雄?。?个性鲜明 , 展现出作者旷达、爽朗的个性,多豪情壮语,意气昂扬,感情奔放,想像丰富奇特 。
体裁和音律上,苏轼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词的文学生命重于音乐的生命 。苏词作品往往有序,阐明词的内容,或作词的原委、时间、地点,事实分明 。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 , 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 ,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 铜琵琶、铁绰板 , 唱‘大江东去’ 。”
苏轼的词风被归类在“豪放派”,所以与周敦颐的“格律派”大相径庭 。南宋时知名的词人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词人,后世将苏东坡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
扩展资料: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 。字子瞻 , 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 。嘉佑二年进士 , 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
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 , 复追赠太师 。有《东坡先生大全集》及《东坡乐府》词集传世,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 。
书风
苏轼晚年用笔沉着,早期书法代表作为〈治平帖〉 , 笔触精到,字态妩媚 。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 。此诗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 。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 , 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 , 不拘小节,率意为之 , 二十世纪末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
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 , 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其最晚的墨迹当是〈与谢民师论文帖〉(1100年) 。
其代表作有〈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
〈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宝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辩才韵诗〉、〈一夜帖〉、〈宸奎阁碑〉、等 。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
画风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存世画迹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等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苏轼
水调歌头的诗意是什么诗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 , 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 , 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
苏轼《水调歌头》全文意思是什么?丙辰年的中秋节 , 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 (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 , 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 , 故此设问 。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 , 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 , 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
苏轼的水调歌头 全文解释?。。?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 , 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 , 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
水调歌头英文翻译"Thinking of You"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imeMay we all be blessed with longevity Though far apart, we are still able to share the beauty of the moon together.
水调歌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 , 北宋眉山人 。
是著名的文学家 ,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 , 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 , 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
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 ,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注释】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 , 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
[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
[不胜]不堪承受 。
[弄]赏玩 。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共]共赏 。
[婵娟]美丽的月光 【译文】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年是哪年 。
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琼楼玉宇,爱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 。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殿怎比得上在人间! 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 , 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
【词牌知识】 相传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时 ,  曾制《水调歌, 唐代发展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
此调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 》等 ,  双调, 九十五字, 以平声韵为多,也有用仄 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
定 格 ⊙ 仄 仄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平 ⊙ 仄 平 ⊙(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仄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 ⊙(句) ⊙ ⊙ 仄(句) 仄 平 平(韵) ⊙ 平 ⊙ 仄(句) 平 ⊙ 平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平 平 ⊙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 仄 ⊙ 平 仄(句) ⊙ 仄 仄 平 平(韵) 【赏析】 赏析一: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词上片写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宫 。
下片写赏月后的体司与希望 。
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 。
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 , 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 。
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 。
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
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 , 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
赏析二: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袁行霈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 , 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 。
一钩新月 , 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
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 。
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 。
当他在中秋之夜 , 大醉之中 , 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而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
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
水调歌头苏轼 宋词《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 , 今夕是何年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 , 低绮户 , 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 ,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 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
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 , 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 。
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
尽管当时“面貌加丰” , 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
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 。
“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 。
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 。
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 , 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 。
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 , 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
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 。
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
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 。
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 。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
”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 。
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 , 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 , 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 。
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 。
从创作心理上来说 , 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 , 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 。
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 , 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 。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 。
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 , 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 , 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
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
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 , 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 , 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
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 。
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
“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 。
’俄见月规半天 , 琼楼玉宇烂然 。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 , 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 。
临行,叶叫他穿皮衣 。
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 。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 。
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 , 就...
水调歌头全的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上阙: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下阙: 转朱阁 , 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水调歌头译文[编辑本段]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转过朱红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到床上人惆怅无眠 。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陡羟Ю锕蚕碓律髅酿ㄈ?。
http://baike.baidu.com/view/46622.htm去这里看吧!
苏轼《水调歌头水调歌头.中秋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 , 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解释:(1)高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上 。
清满的明月 , 照耀着醉态朦胧的兀傲词人 。
月宫本非人间,岂可以“年”月相询?“琼楼”既在仙境,又何有世间之炎凉? 醉中的思致奇怪而又可笑,在起舞弄影飘逸中,未尝不带几分怫郁的清狂 。
彻夜的无眠毕竟孤清,亲人分隔的恼恨,便只能唯圆月是问 。
月儿无恨,又焉知人间之离愁?阴晴圆缺,自是天运之常道 。
醉中的思绪旷达而无奈,那离合的悲欢,正可借自宽自慰消解 。
最有韵致的当然还是结拍:深情的祝愿,使人生充满希翼,明丽的圆月 , 便不仅照耀了“千里”, 也照亮了这首豪放俊逸的千古绝唱! (2)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
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 。
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
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 。
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 。
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 。
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 , 一片光明 。
下片怀人 。
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 。
苏轼兄弟情谊甚笃 。
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 。
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 。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 。
“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 , 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须伤感 。
终于以理遣情 , 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
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
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 。
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 。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 。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 。
”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
(3)这首词写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这一年也是苏轼出任密州的第三年 。
词分为上阕和下阕,词中有中秋的圆月,杯中的美酒 , 更有词人深思,惆怅,困惑 , 幻想,相思,和最后的通透 。
苏轼在词的小序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闭上眼将自己放置在这样的场景里,酒杯中残留的暧昧余香,与流动在血液里的酒精,一起作用,小心而又剧烈地碰触饮酒人此时敏感的神经 。
没有醉酒的经历,不过见过一些,听过一些,在想,在那瞬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月下,醉酒的人也许无法辨认 , 究竟是自己的视线模糊,还是事物的轮廓模糊 。
而我想,在覆盖的模糊中,一定会有某种存在的确定主宰着人的意志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时间在不停前移,时代在不断更替,但人寻找自我宣泄的方式似乎并不轻易改变 。
记得在电视里看到过很多次人醉酒的场景 , 他们在自己摇晃的视觉空间中暴露着自己发问的欲望,但又似乎并不企图找到任何想要的答案 。
中秋夜总能带来很浓的相思情绪,尽管自己也曾遭遇那种相思中落寞 , 但却不能说出这一晚与一年中剩下的364个夜晚有什么区别 。
也许人们已经习惯地把它当作了一个悄悄承认自己消极一面的借口 。
苏轼凝望着深蓝天空中的明月,回味着滑过喉间的酒味,设下疑问,让我们看到他心境的困惑与惆怅 。
这种方式的设问,让我想起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
”以前觉得天际因为它的广阔无边而宽容得能包容下每一个彷徨的人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疑问,但发现人们虔诚的等待却被天际的空旷所嘲笑,答案埋得太深,人,依旧空洞而不知所措 。
但也许,对天设问是古人偏爱的一种形式,亦或是一种固执的表现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一句在回答前面问题的同时又设下了新的疑问,是苏轼更深沉的思索 。
两句相关联的疑问让诗人丰富幻想的产生展现得自然而符合情理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这一句写到了诗人从现实中引出的幻想 。
觉得苏轼是一个容易沉醉于自然里的人,如同在他的《前赤壁赋》中一样,诗人在不经意间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融在一起 。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苏轼其人具有的浪漫的性格和飘逸的情怀 , 也或许是因为大自然——这个客观的实体不会给人的思...
关于水调歌头的资料,问题答案,~~~~越详细越好全文翻译: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
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 。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 , 清影随人 , 仿佛乘云御风 , 置身天上 , 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 , 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
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
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 。
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 。
一零七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 , 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 。
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 。
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 。
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 , 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
上片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脱化而来的 。
“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何时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 。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 ,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 。
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 , 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 。
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 , 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他想乘风回到月宫 , 又怕那里的凄凉 , 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 。
“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世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象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 。
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思想矛盾 。
真可谓“奇逸之笔” 。
“其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紧密相接,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 。
这里由脱尘入圣一下子转为喜欢人间生活,起伏跌宕,写的出神入化 。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 , 要到月宫里去,脱离曾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是现实的 , 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了这种虚无的画景 。
下片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找着屋里失眠的人 。
“无眠”是泛指那些和自己相同的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
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谑鞘寺裨姑髟滤担骸安挥τ泻? ,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 , 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分离的人们的同情 。
词人思想是豁达的 , 他需要自我解脱,所以他一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 。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象天上的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 。
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 , 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 这里以大开大合之笔从人生写到自然,将各种生活加以提炼和概括,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欢乐的人生经验 。
结束句“但愿人长九,千里共婵娟 。
”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 。
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 。
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 , 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换崂氤荆?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
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 。
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 余词尽废 。
”认为这是写中秋最好的一首词,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 , 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 。
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 。
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 , 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
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
明月几时有?把酒...
水调歌头·主要写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旷达乐观的情绪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 , 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 。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苏轼的诗词风格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