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古诗词欣赏网站是哪个?

www.52shici.com 最好的古诗词欣赏网站主要特点:1、可以采用“繁体+竖排”的古典方式阅读 。2、可以为选中的生僻字自动加拼音 。3、可以为选中的字加注释 。4、可以为古诗词、古文添加自己的翻译,票数最多者将被标记为“最佳翻译” 。5、开放式诗词分享社区,人人都可以添加诗词、编辑诗词 。6、发表自己的原创文集 。
如何上好古诗词欣赏课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 , 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
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 , 是必要的 , 也是艰难的任务 。
初二下册,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
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 。
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 , 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
有的诗词,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 , 更合情理 。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 。
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 , 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 , 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 , 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 , 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 。
2、学生个读 , 自主欣赏 。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理解作者 。
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是不太可能的,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 。
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 , 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 , 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 , 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 ,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
古诗词赏析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 , 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 , 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
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本诗亦然.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 。
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这首五言小诗主要描绘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 , 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
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动衬静,寓静于动 。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二句写出了一种静谧恬美的意境:寂静的山谷中,人迹罕至,只有春桂在无声地飘落;夜半更深 , 万籁俱寂,似空无一物 。
接下诗人又写出了更有诗意的一幕:“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由于山中太幽静了 , 因此,当一轮明月突然升起,皎洁银辉洒向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时 , 竟然惊动了山中的鸟儿 , 于是在幽谷溪边鸣叫起来 。
这叫声似乎一时打破了山中的宁静,但它又让人感到空旷的山中更加幽静沉寂 。
这首诗写得形象逼真,生动自然 , 情趣无限 。
诗中虽然写的花落、月出、鸟鸣,但是“这些动的景物 , 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浅论如何开展高中诗歌鉴赏课“诗言志,歌咏言 。
”《礼记·经解》记载了孔子的话:“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 , 诗教也 。
”余秋雨先生也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 。
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
”可见诗歌这种短小、简洁、含蓄的韵文,是最能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的一种语言形式 。
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歌,都是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品,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
可是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不愿学生多走弯路,使很多诗歌教学课堂过于强调理性分析的教学模式,对知识和问题的探究过程完全由老师包办代替,应该最爱诗的高中学生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努力背诗 。
可是对高中语文老师而言,上好一堂诗歌赏析课并不容易,尤其是如今高考诗歌赏析考查得分率不高,很多学生喜欢读诗歌但是害怕做诗歌赏析题目,所以上好一篇诗歌课文绝不是像基础教育阶段一样会读会背就能解决问题 。
面对诗歌赏析的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抓好诵读,体会诗歌音韵之美以朗读贯穿整个诗歌教学已经成为不少语文老师在诗歌教学中达成的比较一致的共识,很多老师确实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课堂上 , 个人轮流读、小组接龙读、全班整齐读,教前教时教后不忘读,总之形式多样,书声不断 。
如在《我爱这土地》中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让学生用两种读法:一为天真的节奏明快的疑问式 , 声调稍高,读出后显得俏皮;而另一种读得深沉、缓慢 , 为痛苦又关爱的表白 , 让人感到诗人饱经风霜后仍然痛苦执着的追求 , 那份爱国青年对受日寇践踏的故国的爱就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了 。
二、创设情境 ,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古诗时 ,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是能够相通的 。
现在很多中学已经有了多媒体设备,诗句描写的情景,都通过媒体再现了出来,使原本难以意会的诗句变得形象可感 。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教学媒体,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 使之自由地在思绪的天空翱翔 。
在一次《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 , 我自己进行了一次有感情的范读 , 同时配乐和加以画面提示,给课堂增色不少 。
在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单靠一张嘴和一支粉笔,采用理论分析和进行板书来达到教学活动的开展 。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表达的内容极其有限,而且还无法激起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激情 。
所以 ,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局限了教师的教学内容 , 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社会所欠缺的创新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是需要得到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丰富的 。
三、披文入情 , 体味古诗的情感之美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 。
正如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 ,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 , 教师也应该十分重视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情感美 。
诗人“情动而辞发”,诗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悟到诗中的情感美 。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己之情来激发学生之情,使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和老师一起进入诗中或欢喜或悲伤的情感中 。
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有着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枯燥乏味的讲解是毫无效果的 。
教师可以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诗中具体的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既要从整体上把握住一首诗的情感,又要去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情感 。
朗诵是学诗歌的基本切入点,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一解题、二释词、三解构、四总结”这样一种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 。
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果只是采用这样一种呆板的教学方式来解析,那么学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师所表达出来的教学情感,对于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便难以得到深刻的体会,而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 。
四、正确理解,把握作者思想之美古语说“诗言志”,古诗词往往用唱的形式来表现,在音乐的美感中传递动人之情,凸现其深邃的思想和喻世的道理 。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 , 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
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那么 , 艺术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 。
要准确透彻地理解作品,应注意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这是理解作品的基础 。
诗词是作者在特定时期思想感情的反映,它既离不开诗词家的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更离不开产生诗词时具体环境和事件的刺激 。
中国诗歌从《诗经》到《楚辞》 , 从陶谢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 , 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璀璨夺目 。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 , 它从来...
古代诗歌鉴赏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一、译诗: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
我把它仔细磨洗 , 认出是三国的遗迹 。
倘若当年,东风不将周瑜助,那么铜雀高台春光深, 深锁住,江东二乔,沦为曹公妾 。
另注:(一支深埋在泥沙里的断戟,虽然历时久远 , 但并未完全锈蚀 。
我把它拣起来磨洗干净,还能认出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物 。
如果不是东风帮助周瑜获得火烧曹军的胜利,恐怕吴国的国色大乔、小乔就要被幽禁在曹操的铜雀台上了 。
) 二、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 , 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 , 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 , 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 写得具体、可感 。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
我们要做一个诗歌鉴赏的课,我选的是屈原的《怀沙》,大家谁有好的... 《九章·怀沙》赏析 怀 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
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 。
眴兮杳杳,孔静幽默 。
郁结纡轸兮,离愍而长鞠 。
抚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
刓方以为圜兮,常度未替 。
易初卞迪兮,君子所鄙 。
章画志墨兮,前图未改 。
内厚质正兮,大人所盛 。
巧偛豁劫?nbsp;, 孰察其拨正 。
玄文处幽兮,蒙瞍谓之不章 。
离娄微睇兮 , 瞽以为无明 。
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
凤皇在女笯兮,鸡鹜翔舞 。
同糅玉石兮 , 一概而相量 。
夫惟党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
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兮 。
非俊疑杰兮,固庸态也 。
文质疏内兮,众不知余之异采 。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 。
重仁袭衣兮,谨厚以为丰 。
重华不可遌兮,孰知余之所有 。
古固有不并兮 , 岂知其故也 。
汤禹久远兮,邈不可慕也 。
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 。
离愍而不迁兮,愿志之有象 。
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 。
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
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
修路幽薮,道远忽兮 。
怀质抱情 , 独无匹兮 。
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
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 。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
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
明告君子 , 吾将以为类兮 。
本诗作于屈原临死前 , 一般认为是诗人的绝命词 。
对诗题“怀沙”,历代颇有歧见 。
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以为是“怀抱沙石以自沉” 。
汪瑗《楚辞集解》认为:“怀者,感也 。
沙,指长沙 。
”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持相同见解:“曰怀沙者,盖寓怀其地(指长沙) , 欲往而就死焉耳 。
” 从诗章本身内容情感和《史记》所载屈原身世经历看,“怀沙”指“怀抱沙石以自沉”的可信性应该更大些 。
诗篇开首先刻画诗人南行时的心情,两句极度表述忧郁、哀伤心理的诗句,一下子扣住了读者的心弦:“伤怀永哀兮”、“郁结纡轸兮”,——表明诗人在初夏时节步向南方时,悲愤的情绪已达到了难以自抑的地步 。
客观环境对此时人物的心绪起了极好的衬托作用——“眴兮杳杳 , 孔静幽默”,唯此“杳杳”“无所见”、“静默”“无所闻”,才更显出“岑僻之境,昏瞀之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 。
如果诗人在临终前的心态仅仅只停留于这种悲哀的水准上,那么,无论诗篇本身还是诗人的形象,都难以令人产生共鸣和敬慕 。
诗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将笔墨仅仅诉诸于个人遭遇的不幸与感伤上 , 而是始终同理想抱负的实现与否相联系,希冀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最后震撼民心、激励君主,唤起国民、国君精神上的觉醒,因而 , 诗篇在直抒胸臆之后,笔锋自然转到了对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的叙述 。
随之出现的是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或富理性色彩——“刓方为圜”、“章画志墨”、“巧偛粩蕖薄员昝髯约杭岢种钡馈⒉凰媸浪赘〕恋慕诓伲换蛲ㄋ咨靶拇τ馁猓?蒙瞍谓之不章”、“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 , 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邑犬之群吠兮”——用大量生活中习见的例子作譬,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志向与追求;这些比喻集中到一点,都旨在表述作者的清白、忠诚却不能见容于时 , 由此激发起读者的同情、理解与感慨,从而充实了作品丰厚的内在蕴含力,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一系列感情的铺垫 , 故而作者发抒临终前的慨叹便有了厚实的基础与前提,诗篇正文末段的“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人们读来也便更觉悲慨而泫然了 。
最后部分的“乱辞” , 可以说是诗人情感达到高潮的表露 。
在前面历述现状、原因、心情等以后,诗人至此发出了浩叹与歌唱,它是全诗内容的总结与概括 , 也是诗人心声的集中倾诉 。
毫无疑问,在诗人看来,悲哀是悲哀,理想是理想 , 决不能因为自己行将死去而悲痛至放弃毕生追求的理想,唯有以己身之一死而殉崇高理想,才是最完美、最圆满的结局 , 人虽会死去,而理想却永远不会消亡 。
故而诗人最后唱道:“知死不可让 , 愿勿爱兮 。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通读全诗 , 我们发现,本篇在语言上有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似有别于《九章》其他篇(《橘颂》除外):全诗句子大都不长 , 显得简短有力,读上去颇有急促感 。
从首句“滔滔孟夏兮”到篇终“乱辞”,几乎大多是四言句(加“兮”字为五言) , ——这显然是诗人的精心设计 。
作为临终前的绝命词,诗篇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诗人的实际心境,或换言之 , 正因为面临自我选择的死亡 , 才会有气促情迫之感,而运用短促句,正是这种真切心境的实剖,既反映了此时此刻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态,也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 , 从而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
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与匠心于此可见一斑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闲来垂钓碧溪上 , 忽复乘舟梦日边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停、投、拔、顾2.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 , 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 , 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
3.最后两句诗人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 。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 , 但仍将会有一天 , 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
语文课前三分钟 诗歌赏析 《雨巷》撑着油纸?。雷?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  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  走尽这雨巷 。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撑着油纸?。雷?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 , 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CHINA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CHINA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
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 依前春恨锁重楼 。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 , 丁香空结雨中愁 。
回首绿波三楚暮 , 接天流 。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
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创造 。
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气息 。
“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
第二,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的 。
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 。
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
新来瘦,非干病酒 , 不是悲秋 。
休休!这回去也 , 千万遍阳关 , 也则难留 。
念武陵人远 , 烟锁秦楼 。
惟有楼前流水 , 应念我、终日凝眸 。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
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 ,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 , 语言清丽 。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不同 。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
(《辞海》1989年版)注释: ①金猊:涂金的狮形香炉 。
②宝奁:贵重的镜匣 。
③武陵:地名 。
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
④凝眸:注视 。
赏析:这首词真实地抒写了离愁别恨 。
上片写临别时的心情 。
下片想象别后情景 。
人去难留 , 爱而不见,愁思满怀无人领会 。
词中表达感情绵密细致,抒写离情宛转曲折 。
用语清新流畅,舒卷自如 。
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
张祖望《古今词论引》:“惟有楼前流水 , 应念我、终日凝眸 。
”痴语也 。
如巧匠运斤,毫无痕迹 。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写其一腔临别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楼头 , 声声有和鸣之奏 。
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懒说出妙 。
瘦为甚...
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水平如何提高?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 , 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 , 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 , 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 , 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 , 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 , 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 , 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评价古诗词 , 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 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 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 , 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 , 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 , 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 , 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 , 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 , 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 , 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
【最好的古诗词欣赏网站是哪个?】--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