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典故(有关荀子的故事)1.有关荀子的故事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 , 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 。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 。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 , 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 , 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 。因为他年纪比较大 , 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 。齐王听信谗言后 , 渐渐和荀子疏远 。荀子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 , 心情沉重万分 。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 。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 。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 , 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 。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 。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 。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 。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
从三代到春秋战国 , 重德以重大德为主 , 所谓大德,以天下民生为重,荀子说:“民如水,君如舟 , 水可载舟 , 也可覆舟 。”这句话被李世民引用过,不过李世民讲的是寡家御民心得 , 当不可与荀子相提并论 。
2.请告诉我关于荀子的一些故事.谢谢..快~ 荀子 -- 先秦最后的儒者
荀子(约公元前325—约前235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赵国郇(今山西临猗县)人 。
荀子的生平活动,《风俗通义 。穷通》记载:“齐威宣王之时,聚天下贤士于稷下……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 。”在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盐铁论 。论儒》谈到齐闵王骄傲自大,“诸儒谏不从,各分散 。”这时,荀卿向齐相进说:“处胜人之势,会胜人之道”,指出:当今巨楚在我前面牵系着 , 大燕在我后边威逼着 , 劲魏在我右边钩取着 , ……一国策谋 , 三国必然乘机进犯,这样,齐国必然导致四分五裂,国家将有灭亡的危险 。(《荀子 。强国》,下引本书,只注篇名)意见未被采纳,孙卿去楚国 。在齐襄王在位时(公元前283年—前265年),荀子第二次回到齐国,“荀卿最为老师 。”他三次被推为祭酒(年高望重者) 。(《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在范睢相秦期间(公元前266年—前255年),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 。昭王问:“儒无益于人之国?”荀子回答说:“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儒效》)“应侯(范?。┪仕锴渥釉唬喝肭睾渭俊避髯踊卮鹚担骸靶问ぁ薄鞍傩掌印薄ⅰ鞍倮羲嗳弧薄⑹看蠓颉懊魍ǘ保ⅰ疤霭偈虏涣簟?,“治之至”;然而“殆无儒”,是“秦之所短” 。由于秦国实行法治,荀子以儒治国的思想就行不通了 。
齐人有人谗言荀子,于是荀子离开了齐,来到楚国 。公元前255年被任为兰陵令 。但有人认为荀子对楚国来讲是个危险 。所以荀子又辞楚来到赵国,赵国拜其为上卿 。后来楚国有人向楚相春申君进言请荀子回楚 。于是春申君派人请回荀子,复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 , 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罢了官 。不几年就去世了 。
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有三百多篇,经过刘向的编订 , 删去重复的,定著三十二篇 。
周公 -- 中国儒学的先驱
3.荀子的小故事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 。
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 。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 。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
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 。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 。
荀子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 。
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 。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 。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
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 。
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 。
想吃、想玩、好逸恶劳 , 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 。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 , 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 , 每个人都得遵守 , 不能选择 , 不许怀疑 。在他担任兰陵令时 , 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 , 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 , 成为法家思想 。
4.关于荀子的历史故事,不要生平介绍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 。
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 。到他五十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 , 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 。因为他年纪比较大 , 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
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 , 到处说荀子的坏话 。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 。
荀子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心情沉重万分 。
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 , 决定到楚国去 。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 。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
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 。
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 , 舌头爱好美味 。
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 。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 , 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 , 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
【有关荀子的故事 荀子典故】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 , 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不许怀疑 。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
5.有关荀子思想的故事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 , 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 , 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 , 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 , 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 , 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 。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 。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 , 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 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 , 坚持不懈 。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 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 , 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
6.荀子的事迹有哪些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郇邑人(其地理位置约在今山西省新绛、临猗、解县一带) 。
在对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结批判中,荀子丰富了儒家学派的思想理论体系,成为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荀子的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剧烈变革转型的战国时期 。
长期动荡的战乱岁月 , 暴政横行的严酷现实 , 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整个社会造成了严峻的危机 。重建统一的社会秩序,恢复合理的人伦规范,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迫切向往 。
少年时代的荀子,目睹残酷的现实和民众的疾苦,立志改变现实 。他夜以继日博读百家之说,用心领会各家的思想异同 。
面对着百家言之有故、持之有理的学说,荀子纵论百家之说,详解诸子之弊,在对社会文化的反思认识中,通过阐发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价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认识 。在百家之说中,荀子特别推重儒家孔子的学说,更为仰慕古代尧舜禹的丰功伟绩 。
为了救治时代危机,复兴圣王之道 , 荀子指出 , 要拯救现实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应当“上则法舜、禹之制,下则法仲尼、子弓之义” 。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学识,荀子满怀着救世的愿望 , 离开了赵国,来到了燕国 。
荀子在燕国逗留期间,燕王哙和子之对荀子的观点大加非难 , 不予重视 。面对着人生的冷遇和挫折,加之燕国出现的混乱,公元前264年 , 年轻的荀子决定到当时的文化中心齐国的稷下学宫游学 。
战国时期,齐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争霸中原的政治目的,在都城的稷门附近 , 创立了稷下学宫,以求吸引各国的学者来此探讨治世之道 。稷下学宫是一个容纳了许多学派的研究机构,它不仅招聘本国的学者,也招聘邻国的学者 。
由于齐国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稷下学宫以其优厚的待遇、宽松的环境、众多的学派和丰富的活动 , 吸引了各地学者蜂拥而来,成为当时的学术中心 。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如孟子、邹衍等各家代表人物,都曾到稷下讲学 , 谈论政事 。
荀子由燕国来到齐国之时,正值稷下学宫处于兴盛之际 。风华正茂的荀子 , 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观点和辩论风采 , 在学术大师们面前展露了他横溢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受到了稷下先生们的重视和肯定 。
正是在各派学术名家的指导下 , 荀子立足儒家思想立?。?兼收百家学说之长,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理论体系 。荀子在稷下学宫游学期间,广泛地听取各家名师的讲演,多方面地掌握了百家思想的特点 。
他主持稷下讲坛长达24年之久 。齐王建嗣位后,国事混乱不堪,政权落君王后之手,荀子因上书语涉君王后,受到群小的攻击,不得不于公元前255年接受楚国春申君黄歇之聘,任楚国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 。
荀子的晚年,是在政治逆境中度过的 。他身具治世之才,但一直不受重用 。
当时,跟随荀子学习的弟子中,有很多出类拔萃的人 。其中 , 李斯和韩非就是荀子引以为豪的两位门徒 。
他们在跟随荀子长期的学习中 , 通晓天下大势,深知治国方略 。李斯以其卓越的才能,受到秦王嬴政的重用,获取了尊贵的地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重大贡献 。
韩非出身于韩国的贵族 , 他在跟随荀子学习中,着重接受了荀子的重法思想,并提出了“法、术、势”三者合一的统治方法,成为先秦时代法家学派集大成的著名代表人物 。荀况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 , 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 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
荀子把天、地、日、月、星星等和万物一样看做是自然存在的东西,按照一定的规律自然变化,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在2000年前就能够有这样进步的思想 , 是很难得的 。
他不但不承认天神的威力,而且主张人的力量可以制服天 。人应该控制天,人也是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这是荀子与当时其他学派大不相同的思想 。
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十分进步、极有积极作用的 。公元前238年 , 楚国考烈王去世,令尹李园乘机杀害了春申君 。
春申君死了之后,荀子也被罢黜,不再担任兰陵令 。从此,荀子就留居在兰陵 。
在此期间,荀子全面总结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 将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以及对百家学说的综合批判,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写成了数万言的著作 , 这即是《荀子》一书 。荀子的一生是在战乱和动荡中度过的 。
他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朝着统一的发展趋势 。在对百家思想的批判总结中,他以深邃的理论思维、精辟的辩证论说 , 为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的社会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指导 。
司马迁把荀子和孟子一同看成是孔子之学在战国逆境中的复兴者和光大者,“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 , 学者独不废也 。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
刘向把荀子看成是儒家经传的主要传人 。但遗憾的是,唐之前没有人为《荀子》作注,以至于“荀氏之书千载而无光焉” 。
唐代杨倞整理《荀子》并为之作注,可谓传荀学之功臣 。杨倞把孔子、孟子和荀子视之为儒家一脉相承的传人,认为“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 。
在大讲道统之传和心性之学的宋明道学中,荀子主张性恶、批评思孟 。
7.急,求一个荀子的小故事,不要介绍,谢谢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 , 吾贼也 。(《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 , 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十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 。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 。到他五十岁时 , 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 , 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 , 被封为“列大夫” , 当了齐国的顾问 。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五十三岁到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 。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 , 到处说荀子的坏话 。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 。荀子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他已是81岁的老翁了,不知往哪儿去 , 心情沉重万分 。听说楚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 。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 。
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位门客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 。他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 。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 。
春申君赶走了荀子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 , 并且再三赔不是 , 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 。后来春申君死了,荀子也九十八岁了,就辞了官 , 写了三十二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
荀子认为:一个人眼睛贪图美色,耳朵喜欢好听的音乐,舌头爱好美味 。想吃、想玩、好逸恶劳,这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才有七情六欲 。这些天赋自然的本能并不是不好,可是如果依人天性顺其发展,必然会引起争夺暴虐,这个世界便成为自私恐怖的世界了 。
荀子认为:礼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公共法则,每个人都得遵守,不能选择 , 不许怀疑 。在他担任兰陵令时,李斯、韩非都曾拜在门下,以后这两个学生把荀子学说发扬光大,成为法家思想
推荐阅读
- 有关荀子的故事 典故荀子
- 关于朋友的典故 友人典故
- 形容生活平淡但又温馨的诗句?急!!!
- 小学阶段所有学过的古诗词
- 白了少年头整首诗。
- 描写秋夜的古诗
- “身世转飘蓬”出自哪一首诗词
- 局域网如何设置共享文件夹 怎么连接局域网
- 防疫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 防疫应急预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