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

一、常用诗句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 。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 , 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坏┙驳饺说姆钕拙袷?nbsp;, 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 。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 。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 。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 。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 。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 , 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通过学习古诗词 , 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 , 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 。因此 ,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 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 。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 , 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 。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 , 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 。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 。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 。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 。教师可先作示范 , 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 , 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 。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 。学习新课前 , 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 。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 。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 , 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 。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 , 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 。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 。得分也会高些 。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 , 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 。让他们根据理解 , 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 。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 , 异常地投入 。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 , 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 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 , 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
如何上好古诗词欣赏课如何引导初一学生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
【怎样上好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课】它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
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必要的,也是艰难的任务 。
初二下册 , 有首古诗,我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才讲完;学生学完了大呼过瘾,并且主动在课余时间去搜索和作者相关的那些古诗词来看 , 这让我似乎看到了自主学习的成效 。
那节课讲的是李商隐的《无题》 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娉苫依崾几?。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有感悟之情 。
学习古典诗词,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在反复读背的过程中,慢慢品味 。
对于觉得陌生的诗词要先自己理解、体味,查文学史和有关注释,再回过头来对照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
有的诗词 , 不同的版本注释也不一样,这就要认真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哪种注释更合乎作者原意,更合情理 。
我的引导步骤如下:一、简单的回忆作者的简介 。
二、介绍更多关于作者的作品: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 , 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 , 写缠绵悱恻的爱情 , 写幻想 , 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 , 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 , 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 , 一寸相思一寸灰” 。
《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 , 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
三、朗读1、学生齐读,纠正注音 。
2、学生个读,自主欣赏 。
四、讨论:这首词意在写什么东西?(爱情) 由上可知,在鉴赏这块,我更多的是愿意引导学生由教材的内容,学习纵观全诗 ,  理解作者 。
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情”,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被它所吸引所感染,拿出劲头来学习 。
而光学习一两首诗词,就说能理解诗人的情感 , 是不太可能的 , 那就需要学生从更多的作品去体会 。
课堂中,对那些诗词中的典故,比如“蓬莱”“青鸟”,把这些故事都告诉学生,再去引入更多关于爱情的诗词,甚至可以拿现代的爱情诗对比 。
不拘泥通篇在抠某首词的字眼,反而让学生学的更快,更多 , 更好!通过上诗词鉴赏课,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词的意义,启发学生应产生并保持学习的热情,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者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使学生感悟到上诗词鉴赏课更有品位 。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语文的古诗文课 如何上好小学语文古诗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千百年来我们对唐诗都爱不释手.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是我国唐诗中的艺术珍品.让小学生读懂它,理解它的内容,让学生终身受益,是我们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要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在如何较好小学语文古诗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几点经验: 一、学习古诗文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 收入了70多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要想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就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 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情蕴意 。
例如教学《咏柳》一诗,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春天到来之际,你行走在路上,一定会感受到严冬过后,大自然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
你看那河堤上,道路旁,原本光秃秃的柳树,这时是不是有了变化?它变得怎样了?在学生想象之后,老师就可以提问他们想象的情景 , 然后就导入诗文,指导他们朗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将诗文与他们想象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首诗看似对柳树轻描淡写,实则蕴含着作者很巧妙的笔法 。
全诗对树干和树枝树叶的赞颂,即对柳树的赞颂,虽然没有一个“柳”字,但是人们可以通过他描写的“万条垂下绿丝绦”和“细叶”这些柳的特征的描写 。
推测出作者写的就是柳 。
原本光秃秃的柳树现在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春风了,春天来了 , 春风吹绿了大地,作者赞咏春风中的柳树,其实就是赞咏了春风 。
这棵树是这样,其他的树不是也一样抽枝发芽、绿叶成荫吗?所以,这首诗的主旨是赞颂春风吹得树儿绿 , 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
二、音乐画画配合,创设意境 古诗文富有韵律、节奏,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孩子们的喜爱 。
配乐朗诵诗是一种创设意境,让学生进入到诗的境遇中去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
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 , 发挥学生想象 , 加深学生对诗意、诗境的理解 。
如教学岳飞写的《满江红》 , 通过反复的配乐诵读、歌唱,能让学生体会诗句的豪迈风格,阔大境界,语言的粗犷有力,气氛的雄伟悲壮 。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反复的配乐诵读,能让学生体会诗句清新自然的风格 , 语言的明白如话,感受到渔人于斜风细雨中那种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 。
教师在进行配乐朗诵时,要适时地指导学生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高亢与低沉所表达的情绪与效果 。
在古诗文中,诗与画又是密不可分的 。
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还应注重把诗画乐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
三、趣味训练 , 培养诗兴 学习古诗文,还要注重富有情趣的训练,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 。
1、巧设情境问题让学生填写诗句 。
如,问学生当我们浪费粮食时,妈妈常用( )这句诗来教导我们,你能写出男一首《悯农》吗?当我们在外地过年时,常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 》中的( )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当我们回忆起母爱 , 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 》中的诗句( ) 。
有时候 , 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宋代诗人苏轼的《 》中的诗句( )说明了这个问题 。
2、按要求写诗句 。
一是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各一句 。
如描写春天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
描写夏天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描写秋天的“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珍珠月似弓 。
” 。
描写冬天的“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 。
二是要求学生写出带有“红、橙、黄、绿、青、蓝、紫”字的诗各一句 。
三是写出带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的诗句 。
四是要求学生在诗句中填入花名 。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 )开”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 )别样红”,“竹外( )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 。
3、设计一些文学史常识的回答,如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国文坛合称为( ),其中,李白被称为( ),杜甫被称为( ),杜甫生平第一快诗是《 》,抒发了( ) 。
4、让学生学写对联,感受成功的快乐 。
如我出上联“鸟语花香添美景” , 学生就饶有兴味地对出下联“风和日丽庆新春”或“风和日丽迎新年” 。
其他的训练还有很多,如:读一读山海关外孟姜女庙的这副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
这个训练让学生明白汉字的一字多音,汉语的停顿以及语序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 。
四、运用故事,点燃诗心 小学生很喜欢听故事,教学古诗文时,可以插入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此来点燃学生的诗心 。
特别是讲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学生就会更感兴趣 。
如贾岛“推敲”的故事,是用“僧推月下门”好呢 , 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呢?体现了古人对提字炼句的注重 。
王安石写《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提炼 。
还有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骆宾王咏鹅的故事 , 王冕喜画墨梅,写诗咏墨梅的故事等等 。
这些故事使学生增强对古诗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更能学好古诗文了 。
五、课外拓展,积累诗文古诗文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
浅谈如何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 ,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 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 , 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如何上好古典诗词课“文本解读一个基点——基于文体特征;三个台阶:得意——写的是什么;得言——怎么写的;得趣——写得怎么样 。
三个关注:关注编者目所编的意图;关注教师所得的高度和精度;关注学生能得之路径和难度”这是江苏南通的范崚瑱老师在今天刚刚结束的《小学语文教师》群研讨中的发言 。
为什么要进行文本解读?怎样进行文本解读?总结如下: ——文本解读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前提 。
正确的、深刻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的基础 。
缺少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文本解读,教学必将流于泛泛,课堂必然低效 。
我听过一节《知了学飞》,在那堂课上,知了成了十足的反面教材 。
后来,跟一个老师备《知了学飞》,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 , 我们从文本的每一个部分,抓住对知了的描写,揣摩知了的心理,这样定位:学飞前的知了是有目标的 , 好学的;学飞时的知了是不耐烦的、怕艰苦、不虚心的;学飞后的知了是懊悔的 。
这样的知了的形象是立体的,在对寓意的理解上,学生也就能够很自然地想到只有目标,缺少扎实的努力,收获的也必将不够圆满这样的寓意了 。
听《知了学飞》 , 备《知了学飞》,给我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
——深度的文本解读,真的是前提和基础 。
抓的关键在哪里?两点,一是知了的心路历程,一是关键词句 。
文本解读的抓手—— 一是全篇;二是细节 。
全篇是通篇的通览性的,是从整体上把握 。
细节是词句段的细细品咂,是品词析句似的 。
如何进行文本解读? 很多课堂看到的就是教师一个人的主角式表演 。
必须要看从一个文本,老师扎扎实实带给了孩子们什么 。
文本的语言有三个层次:一是适合儿童现时交流的伙伴式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二是适合儿童发展的目标式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的语言;三是适合文学作品的精粹语言,这样的语言典范、优美、蕴涵丰富的思想和语言的表达艺术,具有言语智慧,但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 , 才能逐渐体悟到 。
对于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语言 , 教师应该设计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 , 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将课文语言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
我们常常惊叹于名师精彩纷呈的课堂,孰不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中的精彩往往来源于课外的功夫:来源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 , 来源于教师独到的教材解读,来源于教师精心的教学预设……我们追求精彩的生成,但不可忽视精心的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 , 尤其是要在解读教材上下力气 。
薛发根老师说:“我以为教材(文本)必须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 。
” 我觉得文本指向就该兼顾全面——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全方位的 , 虽然我们不能凭借一篇课文完成所有的训练目标 。
你的教学指向内容,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作者的写作背景、编者的单元主题;你的教学指向表达,那你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能够更多关注的是作者 文本解读,个人观点,要循着作者的思路 , 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来解读 。
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得到了什么——结合课标的要求,在“语文素养”的范畴内 , 扎实地给了孩子怎样的训练 。
具体来说就是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 。
当然,有侧重 , 有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 。
也倡导“一课一得” 。
所以,老师通过阅读要尽可能早一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达成一致,这样益于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学 。
有些时候,既要“作者不必有,读者不必没有”,有时候有忌主观臆测 。
关键是“真实、朴实”地进行教学,学生“扎实”地学有所得 。
文本解读要遵照文体的特点 。
小学主要的文体也就几种吧?——记叙文侧重写人的,如《渡河少年》;侧重写事的,如《向狼借路》;侧重写活动的,如《赛龙舟》;侧重写景的,如《黄山奇石》《香山的红叶》《船过三峡》 。
还有就是说明文,如《长城》 。
再就是古诗文、神话故事类、寓言类了 。
其实很多文章原本是作者自然的情感流露 , 不是非要告诉别人什么道理 。
教材解读时不和思想品德教育挂钩 , 也是在还原本文的真实性 , 引导学生更多地感受文章真实的这一特点 ,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懂得习作的特点就是要真实 , 说真话抒真情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关于文本要传递的或读着体悟到的所谓的“道理”,原本就是因为个人的关注点的不同,会有所不同,这才是科学的 , 才是符合人的个体特点的 。
但是因为我们的考试的指挥棒的制约 , 像中考、高考都规定了所谓的“标准答案” , 才使得我们的老师比较多地硬性地求一致,给学生所谓的“思想教育”“道理”等等 。
这个很无奈的 。
咱们教学也无奈地要两条腿对待——一条看考试要求,一条看学生自主发展 。
但课堂上要是不关注这个问题,我觉得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训练来说,难免有缺憾 。
先解读文体特点 。
在文体特点基础上再定位某篇文本的解读要点 。
《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解读——写什么?科学知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为什么写?用诗的语言,激发孩子们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可能不全面) 《春》的课文解读------ 内容:描绘...
怎么上好>这课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
背诵课文 。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 , 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
引导学生说词 。
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 。
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 , 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
]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 , 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 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
3.通过自学 , 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
这就是知音 。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表面的 。
肤浅的 。
因为其他人听不懂 , 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 , 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 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 , 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瞬黄穑≌胬骱Γ ┳芙幔河纱丝梢钥凑饫锏摹吧圃铡北硎驹尢?。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 , 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
)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 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 , 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
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 , 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 , 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我心有所念 , 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
如何上好高中语文诗歌赏析课资料收集——厚在背景 古诗词看似短?。?其实每一首都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
要了解这些,就要从了解诗词背景入手,课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收集 。
1.作者背景 “境由心生”,文亦如此 。
作者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会产生不同的作品 。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有助于他们领悟诗词背后的喜怒哀乐 。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作于王安石晚年,他一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斗争 , 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 。
创作此诗时,他重返政治舞台 , 心中既有即将施展政治抱负的喜悦 , 又有面对险象环生的官场的无奈,便于长江之岸以诗寄情 。
还有许多风格迥异的诗人,潇洒如李白,入世如白居易,豪放如苏轼……了解诗人的身世背景、个人经历等均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内涵 。
2.时代背景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作者 , 由此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
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以唐宋为主,兼顾明清 。
在这一两千年间,中国社会不停地发生着演变 。
安治、动乱……动荡的社会背景造就了古诗词的演变与繁荣 。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被称 为“老杜”(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
殊不知, 诗人创作此诗时正值唐朝社会由盛转衰 。
历经八年安史之乱,经历了两千多个日夜的漂泊,终于传来了土地被收复的消息 , 杜甫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欣喜若狂呢? 可见,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 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
任何一首古诗词的诞生都是时代的映射 。
3.人文背景 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民俗、文化的介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人文方面的资料 。
如《元日》一诗提到了春节的习俗,“桃符”“屠苏”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教师需要补充这方面的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提到的“茱萸”、《清明》一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原因,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诗词的价值取向、主旨等形成初步的认识 , 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逐渐厚重起来 。
2 学法引导——厚在策略 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可以说句句如玉、字字珠玑 。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语言,品读悟情 。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策略,进行学法引导,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能力 。
1.读通读顺 古人云 ,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将诗 词读通、读顺 。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突破诗词“点”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情感得到提升 。
一是可以范读,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意境; 二是可以同学间合作读,以检查字音和节奏的正确性;三是可以个别读,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检查,明确字音 。
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地理解诗词内容,是实现“短文厚学”的重要保障 。
2.品味含义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诗词内容的学习了 。
每首诗都有“文 眼”,俗称重点字,也就是全诗的“点” 。
理解了这些字词的含义便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点”到“面” , 体会诗词的内涵 。
因此,品味关键词语至关重要 。
3.展开想象 在初步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体会古诗的意境 。
这样,文本才会更加厚实、饱满 。
教师可以结合课前收集 的资料引导学生展开多方面的想象 。
一是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
在教授叙事性诗词时,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 , 可以使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加厚重 。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诗人李白的性格展开想象:面对渐行渐远的小船,李白会想什么?学生可以从回忆、盼望、惆怅等不同角度去谈自己的理解,这样 , 诗中表达的送别的深情,不用教师强调,学生也能理解了 。
二是想象故事情节发展 。
进行这方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读写结合,进行扩写 。
如《赠汪伦》一诗 , 学生品味词语含义后,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分别时,汪伦会唱什么歌?”“听到歌声,李白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从多角度对故事情节进行扩展后 , 学生可以将二十八个字的诗歌扩展成上百字的现代文,学生的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
三是想象特定环境 。
在对人物内心活动与故事情节展开想象的同时 , 还可以想象特定的环境背景 。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在进行背景资料补充后,教师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安史之乱时,人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一切毁于战火,那是怎样的景象?”“战争平息后,百姓的生活渐渐有了好转 , 又会呈现怎样的景象?”通常想象还原当时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欣喜若狂就不难理解了 。
4.明理知情 通过品味词语含义、多角度想象 , 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与情怀 。
这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高层次 。
为了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手段 。
一是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 。
在教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如果在学生想象、资料补充的基础上,将杜甫老泪纵横、喜极而泣的视频给学生观看,会更直接触动学生心灵 。
二是用音频资料辅助教学 。
悠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