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 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 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欣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 , 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同学们,老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一组评语 , 请大家个个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哪位文化名人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 〈〈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 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 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她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剧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诵读要求:连续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 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导: 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思考---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两首词中“愁”的程度有何不同呢?
提示: 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以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引导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 , 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 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
附板书:
【李清照诗词教案】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拓展理解 , 深入体会
引导:其实,愁是李清照词中常见的字眼,老师从李清照词中选取了几句给大家,请同学们读一读,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咀嚼品味 , 进一步体会李清照词中浓郁的愁绪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1、 伤心枕上三更雨 ,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
3、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 , 酒醒时往事愁肠 。
4、 更谁家横笛 , 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再读诗词,赏析艺术特色
引导:李的一生,尤其是后半生,几乎过着与愁苦相伴的日子,她是个多愁善感之人 , 更是个写愁高手,现在就让我们再回到这两首词中,看看作者是如何写愁的,两首词在写法上是否也有所不同?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并讨论这个问题
提示: 可以从词的语言、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活动1、学生再读课文,讨论上面的问题
活动2、师生互动交流,欣赏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活动3、学生结合自己读过的李清照,简单概括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特点
教师小结: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的特点,李前期词真实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词风清丽明快,语言婉转含蓄
后期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词风凄凉低沉,语言深沉凝重 。
附板书:
语言 意境 表现手法
《醉花阴》含蓄凝重 清新宁静 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段表达内心情感
〈〈声声慢〉〉率真自然 凄惨悲凉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倾听歌曲,拓展练习
资料链接:学生欣赏〈〈一剪梅〉〉歌曲 , 完成练习
问题:(1)〈〈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请说明理由
(2)借景(意象)抒情,借生活片断表达内心的情感,是李的主要艺术手法,试结合这首词中的具体词句分析这一特色
学生总结
教师布置作业
搜集李的作品加以赏析
教学反思
《醉花阴》和〈〈声声慢〉〉分别是作者前后期作品中的代表作,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我设计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学习这两首词 。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鉴赏的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位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和情感世界,因此,我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认真审读,整体感知、感受形象,体味意境、咀嚼玩味,品味语言、立足主旨,赏析技巧 。
本课侧重于教给学生欣赏诗词的方法,学习诗词重在诵读,在读中赶,在读中悟,在读中品,所以整堂课的教学是按着“读-悟-品”这条主线展开的 。听读、自由诵读、个别诵读等环节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充分朗读,从而为后面的感悟、品味作铺垫 。此外,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经历理解词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情感,教会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欣赏诗词 。
在整个教学预案中几乎找不到问题的答案,那么答案在哪里?答案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答案产生在学生的读-悟-品的过程中,我们的任务并不是为学生提供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解决,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 。所以 ,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悟与见解 , 我只是给予评价和引导 , 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能力!个人觉得欠缺的是在拓展练习结束后 , 学生进行总结,那么老师我应该也要做个总结,不能因时间紧而草草收尾,留下遗憾!
古诗词教学之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一、 指导学生朗读吟诵 。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是美读,读出情感美,读出节奏美,二者兼有,就能读出诗歌的韵味美 。
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在的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很难听到那节奏明朗、声音谐美、感情充沛的朗诵,要么是老师的以讲代读,陷入逐句逐字讲析的深潭,要么是学生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应付考试上的默写诗句)囫囵吞枣地狂背 。
使诗歌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 师生疲惫不堪 。
笔者在诗歌教学中则力求改变现状 , 在实践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
首先教师要做好范读 。
每一首诗的教学中,总是要认真准备,推敲琢磨 , 反复吟诵,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好样板 。
其次,结合诗的内容给学生作朗读技巧指导 。
如停顿要讲究语法停顿、感情停顿;重音要讲究语法重音、强调重音、感情重音 。
感情重音是重点,它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 。
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烈的情况;语速讲究急缓;语调要讲究高升调、降抑调、平直调、曲折调等 。
使学生明白,诗歌的声调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铿锵之声、音乐之美,诗歌声韵之美;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诗歌讲究节奏与对称,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 。
再其次 , 要在课堂上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不轻易放过学生朗读上的一个细节 , 学生可以互评互议,共同提高 。
立足于每一堂课解决一两个实际的小问题,如处理节奏、重音等 。
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对学习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
二、 引导学生揣摩比较 。
编入课本中的诗歌都是佳作,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都是高品位的,它的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机巧 , 浅显中隐匿深邃 , 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 。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诗中那些凝聚诗人智慧、情感乃至心血的字、词语、句子予以深入地探究,切实品出诗味来 。
不然的话,轻则会使学生学来索然无味,重则抑制阻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如我教王维的《鸟鸣涧》,对月出惊山鸟中的惊就让学生加以揣摩 。
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诗眼,我们既可对它作连顺延性的联想也许是月光大亮了,使鸟儿感到分外的惊讶,也许是这皎洁的银辉来得过于突然了,引起了山鸟惊惶,再不就是今晚的月儿圆得有些异样,不由得使鸟儿莫名的惊恐;同时,又可作反向联想莫不是鸟儿们为能依偎在暖融融的家里 , 借助今晚格外明亮的月色欣赏它们白天无法领略的美景而惊喜呢!试想,若是由于思维的情性,仅满足于将该句译为月亮出来了,惊起了入巢的山鸟,那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呢?古诗中像这样因一字着色而满篇生辉的很多,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花大气力加以揣摩品味,如下面诗句中加点的字:春风又绿江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 。
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时 , 常运用比较法来获得语感 。
比如教学《再别康桥》,首尾段的句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
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开头的轻轻与结尾的悄悄不能对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 。
在交流讨论中一个学生的发言使大家比较认同: 轻轻的是客观状态,悄悄的是主旨意向,诗人不能扰乱那份宁静,所以悄悄的走;悄悄不仅包含四处环境的静,也包含作者心理的静,也许作者写到这里很平静吧,自然不能换到前面去 。
他认为这是作者不愿意扰乱康河的恬静与美丽 。
他之所以理解得深,是因为从语境的把握上找到了感觉 。
三、 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
现以教学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作以说明 。
1.感觉联想、想象 。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积累,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与强化的效果 。
在以视觉扩展的点面辐射的基础上,我们还可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令人心旷神怡?。?.动静联想、想象 。
我们欣赏诗歌时,往往要将作品中的静者化动或动者化静 , 以此来增强画面的生动感 。
如前所述,我们虽已想象再造出诗句中的形、色、味等要素,但毕竟还是一幅孤立的、静态的画面 , 我们不妨进一步想象:朝阳冉冉升起,清风徐徐吹来,灿烂的阳光把金丝眼缕撒满了莲叶荷花 , 湖面上泛起了阵阵红波绿浪,空气中回荡着悠扬悦耳的渔歌这就不仅在光和色上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而且突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
四、 指导学生切身体察 。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切断了语言文字和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即使是优秀的作品也难以感受到其意义和情味 。
因此 ,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 , 教师只是运用自己的感受的经验、方法、技巧,指导学生以自身的要求去体验和接受作品的情感,而不是教师直接注入
幼儿园礼仪三字歌诗朗诵教案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 , 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导入新课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
3.提问那些学生 , 需用多少时间等 。
(二)讲授新课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 , 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
(三)巩固练习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
(四)归纳小结(五)作业安排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
...
怎样做好现代诗歌的朗读教学现代诗歌节律明显、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
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 一、细致感知,体味意境 不要只是把朗读当作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有所了解,朗读就不再注意引导了 。
其实 , 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 。
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
(剩余1701字)
古诗所见的教案怎么写 一、课文概述《所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 是一首古诗,属于精读课文 。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它简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无穷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回味无穷 。
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与本单元 “快乐的夏天 ”主题相吻合 。
二、教学理念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
”诗言志,诗传情 , 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 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 入情入境。
三、学生认知基础分析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 。
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 。
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 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 。
古诗词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用古诗词进行表达,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
四、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1)会认10个二类字,能正确认读书写6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
2、过程与方法: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通古诗 。
鼓励学生用动作,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
4、学习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的吟诵古诗 。
五、教学方法1、课前准备,搜集一些赞美夏天的小诗 。
2、强调课前预习,了解古诗 ,认读生字。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
3、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营造学诗氛围 。
4、诵读法:多形式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 。
4、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进入古诗意境 。
5、联系生活法:将课堂与生活有效整合,知道夏天是美好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从而热爱夏天,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 。
七、课时设计13、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册第四组教材:《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诗、林”等六个生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3、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 。
重、难点:学会生字,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
教学方法:1、强调课前预习,了解课文 , 认读生字,并学会组词 。
2、谈话法、合作交流法 。
3、阅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感悟课文内涵 , 提高语文素养 。
4、学习探究法 。
5、想象法: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揣摩作者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
6、联系生活法 。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
(师:小朋友,你们会背有关春天的古诗吗?谁来背背?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夏天的古诗 。
板书:古诗)(设计意图:激发起学生对再次学习古诗的兴趣)2、(出示课文插图):古时候有个大诗人叫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见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板书课题)(请大家伸出小手跟老师一齐来写课题《所见》 , 并齐读两次 。
)(设计意图:揭题,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所见》的情境 。
)二、初读古诗、识字1、引导学生看课文情境朗读视频后说话:诗人看到了什么?师根据生回答板书:牧童 黄牛 林 蝉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所见》 。
(播放音乐,师范读课文)(多么有意思的一首小诗呀 , 你们想读吗?请小朋友打开13课,自由读课文《所见》)(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感受课文 。
)3、学生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的生字多读几次,要求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
在教学中 ,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围绕课题提问题,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
然后 , 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地去梳理,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读课文之后,交流解决问题 。
着重体现自主与探究式学习,增强学生读书的目的性 。
)4、(看到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生字宝宝也跑出来跟你们见面了 。
看,它们来了)学习生字词(出示课件):古诗、所见、林樾、牧童、黄牛、闭口、立正自由拼读--看拼音个别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齐读(字词理解指导:“牧童”、“蝉”出示蝉的图片、“闭口”、“立正”用动作来表达)5、学会了生字 , 那我们有什么好办法把生字记下来呢?出示生字:诗、林、立、童、黄、闭)让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识记...
次北固山下教案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 把握作者的感情 。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 , 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 。
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 。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
(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 。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 ,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 。
(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 , 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 。
说说为什么喜欢 。
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 。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 , 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 。
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 。
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 , 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 , 闪着银色的光泽 。
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 。
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 , 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 , 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 。
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 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 , 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 , 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 , 写出了那份闲适 。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 , 江岸上乌桕树 , 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 , 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 。
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 。
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 , 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 。
整体感知部分 , 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 , 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
望洞庭 刘禹锡 教案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之《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途中经洞庭时所作 。
二、设计思想 《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 , 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 跃然纸上 。
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俨然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 , 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 ,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通过教师有效地促进和支持性教学行为 , 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快乐的学习 。
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完成了对传统智力理论的批判与建设 , 本节课将以此理论为支撑,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位学生优势智能的培养,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整合 。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
四、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
背诵古诗 。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六、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七、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 , 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
(刘禹锡 , 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
字梦得 。
洛阳人 。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
所著有《刘宾客集》 。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 , 整体感知美 。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 , 人人过关 , 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
) (二)理解读 , 洞察美 。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
(1)自由理解 。
(2)小组内研讨 。
(3)全班交流 。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
4、凭借课文插图 , 叙说古诗大意 。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
(古诗大意:秋夜 , 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 , 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 , 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
)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
(1)自由练读 , 想象画面 。
(2)同位赛读 , 欣赏插图 。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 。
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 , 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 。
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 。
学生边读诗 , 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
) (三)对比读,深化美 。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 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 。
湖光秋月两相和 。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 。
白银盘里一青螺 。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
4、指名汇报 。
(正因无风 , 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 , 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
) 5、再读原诗 , 深化美 。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 。
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 。
作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 , 不仅可...
李白 行路难(1) 教案 第一篇 ◎ 总体构思 这篇课文集录的五首古代诗词,作者涉及唐宋明三代,风格各不相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语言生动优美 , 意境深邃悠远 。
从不同角度表述了作者的心志,抒发了人生情怀 。
课文综合运用多种修辞,引用的典故较多,音韵铿锵有力 。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宜立足于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 , 在整体感悟基础上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 ,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培养学生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使他们在诵读中陶冶情操,受到启迪 。
同时,指导学生背诵积累一些古代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
计划安排两课时 。
◎教学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古代诗词节奏明快 , 音韵优美,很适合朗读 。
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宜以学生的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点批注,思考、联想,讨论交流,进而深层次挖掘古代诗词丰富的内涵 。
教师可用录音或课件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对疑难处加以点拨 。
由于课文容量较大,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 , 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 , 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二、 检查预习: 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
箸 爝火 彝 虞 煜 砌 麾 炙 (答案略) 三、 导读〈行路难〉: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 。
(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
(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
)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 , 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 , 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
(4)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 。
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
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 。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感情朗读 。
学生先自由朗读一边 , 然后各小组推举代表朗读 , 师生评议 , 引导学生回到开始关于这首诗的读法问题 , 让学生自己总结、体会 。
四、导读《凉州词》 1.学生个人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朗读...
二年级下学期古诗两首和教案怎么写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内涵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挖掘积累 。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
2、图片导入 。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 。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
(板书课题)先来学习《草》 。
二、自读古诗、解决字词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
三、感悟理解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  , 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 几岁 , “一岁”就是一年 。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
四、朗读诗词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
五、背诵古诗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
六、练习1、填空 。
离离( ),一岁一( ) 。
野火( ),春风( ) 。
篱落疏疏一径深 , ( ) 。
( ) 。
飞入无处寻 。
2、按结构给字分类 。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七、书写生字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 , 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 , 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
2、学生练习书写 , 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
第二课时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
三、交流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
四、朗读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
六、拓展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
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
宿——宝盖不宜太宽 。
八、评价1、学生练习书写 , 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
《匆匆》的教学设计两种,你看看吧 , 望采纳,谢谢! 1.匆匆 (一)教学目标: (1)引导深入读书,体会文字之美,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 ,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
(3)通过朗读欣赏文本独特的文学形象,感受作者的心理 , 背诵喜欢的部分 。
(4)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看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
(二)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具体描写“日子匆匆过去”的句子,从中懂得时间的宝贵 。
(三)教学难点:由于时空跨越较大,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要把句子读通顺 。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孩子们 ,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匆匆》这篇课文 , 齐读课题 , 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谁知道这篇课文是谁写的?(朱自清)谁能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把你课前收集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一下 。
让生说后板书:朱自清 二、那么文章写了什么匆匆呢?请学生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黑板出示) 1.作者是如何描写时间这一无形的东西呢? 2.面对流逝的时间 , 作者有怎样的感受呢? 3.匆匆流逝的仅仅是时光吗?是什么? 三、读课文,合作学习,集体思考 。
1、指名大声读第一自然段 。
(1)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 能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这个开头,好吗?(学生朗读) (2)你喜欢这样的开头吗?为什么?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你的理由)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朗读、跟着读) (3)齐读:让我们带着无奈和留恋之情,一起朗读第一段?(板书:时间一去不复返) 2、齐读第二自然段 。
(1)齐读 , 把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再说说为什么喜欢?(生说)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
” 八千多日子大概多少年有多长时间?会算吗?那你来到这个世界有多少日子了?为什么用“八千多日子”? (2)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们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
在默默地算着 , 24年的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真让我大吃一惊 。
” 师:如果把这一段改成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3)比较:24年——八千多日子(作者以日来计算,让人感到溜走的日子实在是太多了) 作者没有用大吃一惊 , 而是用:头冒冷汗,眼睛流泪(“头涔涔” “泪潸潸”)来具体写时间流失之快的震惊的表现 师:抒发了朱自清怎样的感情?(对时间无声无息溜走的无限感慨): 3、精读第三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体写出了时间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的,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一段,谁愿意读这一自然段?愿意读的同学就站起来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朱自清认为哪些时间是匆匆过去的?请你把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划出来 。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 , 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 ,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
” (2)问:作者怎样具体描述日子的去来匆匆?用笔划出有关词语,分4人组谈感受 。
抽生答后板书:溜、跨、飞、闪(匆匆) (3)想不想再读?配乐齐读 。
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的伤感 。
还想读吗?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
(5)、现在谁能告诉老师,作者认为时间是浪费在做哪些事上?生回答: (…… 的时候,从 …… 过去。
) (6)、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 。
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 。
是呀,作者为时光匆匆而逝感到痛苦 , 并发出不甘虚度此生的呐喊 。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 …… 的时候,从 …… 过去。
能仿照这样的写法说几句吗?能写上几句吗?让学生在本子上试写 , 然后全班交流 。
让学生仿照(在 …… 的时候,从 …… 过去。
)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4、默读第四自然段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你觉得这句话该怎样读?能读读吗?(抽生读)评价 , 谁能读得更好? 你是怎样理解“如轻烟”、“如薄雾”?又是怎样理解这个句子的? (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俊?抽小组读然后问,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体地写出了日子是怎样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 。
他甘心这样度过每一天吗?抽生答 。
小结:是呀,时间这么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浪费,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
板:珍惜 5、师范读第五段 。
(1)学生提问质疑 师:这一段写得美吗,美在哪?你觉得那句话深奥不理解?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是23岁 , 他留下了这么优美的篇章,...
怎样读懂一首古诗词 教案 1.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的方法 。
2.“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
”3.教学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 , 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
这类案例的搜集必须事先实地作业,并从教学任务分析的目标出发,有意识地择取有关信息,在这里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
4.教学案例是指“由教师撰写 , 或由研究人员与教师共同撰写的叙述性的教学实践记录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