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赏牡丹诗词有多少

《白牡丹 和钱学士作》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丛行 。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
彼因稀见贵 , 此以多为轻 。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
《牡丹芳》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
庳车软舆贵公主 , 香衫细马豪家郎 。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
无人知,可叹息 。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
《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前年题名处 , 今日看花来 。
一作芸香吏 , 三见牡丹开 。
岂独花堪惜,方知老暗催 。
何况寻花伴 , 东都去未回 。
讵知红芳侧,春尽思悠哉 。
《白牡丹》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白花冷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
《移牡丹栽》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金钱买得牡丹栽,何处辞丛别主来?
红芳堪惜还堪恨,百处移将百处开 。
《惜牡丹花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翰林院北厅花下作)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
(新昌窦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寂寞萎红低向雨 , 离披破艳散随风 。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
长相思白居易 古诗文鉴赏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 , 吴山点点愁 。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
【诗文赏析】这首《长相思》,写一位女子倚楼怀人 。
在朦胧的月色下,映入她眼帘的山容水态,都充满了哀愁 。
前三句用三个“流”字,写出水的蜿蜒曲折,也酿造成低徊缠绵的情韵 。
下面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 。
全词以“恨”写“爱”,用浅易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音律,表现人物的复杂感情 。
特别是那一派流泻的月光,更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出这首小词言简意富、词浅昧深的特点 。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若“晴空冰柱”,通体虚明,不着迹象 , 而含情无际 。
由汴而泗而江,心逐流波,愈行愈远,直到天末吴山,仍是愁痕点点,凌虚着想 , 音调复动宕入古 。
第四句用一“愁”字,而前三句皆化“愁”痕,否则汴泗交流,与人何涉耶!结句盼归时之人月同圆,昔日愁眼中山色江光 , 皆入倚楼一笑矣 。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上四句,皆谈钱塘景 。
《词谱》卷二:《长相思》 , 唐教坊曲名 。
此词“汴水流”一首为正体 , 其余押韵异同,皆变格也 。
此词前后段起二句,俱用叠韵 。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六十引黄升云:乐天此调 , 非后世作者所能及 。
《蓼园词选》引沈际飞云:“点点”字俊 。
《白香词谱笺》卷一谢朝征云:黄叔升云:此词“汴水流”四句 , 皆说钱塘景 。
按泗水在今徐州府城东北,受汴水合流而东南入邳州 。
韩愈诗“汴泗交流郡城角”是也 。
瓜州即瓜州渡,在今扬州府南,皆属江北地,与钱塘相去甚远 。
叔阳谓说钱塘景,未知 何指 。
《放歌集》卷一陈廷焯云:“吴山点点愁”,五字精警 。
急?。。∏蟀拙右椎囊皇资纳臀觯?/h2>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 。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对七夕的景与情的描绘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 是天上“织女”与“牛郎”两星相会之时 。
牛郎与织女的美丽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
传说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 。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 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 , 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
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 。
不管是七夕节还是华人的“情人节”,但愿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世世代代的传下去!愿人间的夫妻长相守 , 不分离,白头偕老,永远恩爱!
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及其鉴赏 。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宫粉黛无颜色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
侍儿扶起娇无力 ,  始是新承恩泽时 。
云鬓花颜金步?。?芙蓉帐暖度春宵 。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承欢侍宴无闲暇, 春从春游夜专夜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
姊妹弟兄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
遂令天下父母心 ,  不重生男重生女 。
骊宫高处入青云, 仙乐风飘处处闻 。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
九重城阙烟尘生, 千乘万骑西南行 。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
六军不发无奈何 ,  宛转蛾眉马前死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
天旋地转回龙驭 ,  到此踌躇不能去 。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西宫南内多秋草, 落叶满阶红不扫 。
梨园弟子白发新, 椒房阿监青娥老 。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
悠悠生死别经年 ,  魂魄不曾来入梦 。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
为感君王展转思 ,  遂教方士殷勤觅 。
排空驭气奔如电 ,  升天入地求之遍 。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
楼阁玲珑五云起 ,  其中绰约多仙子 。
中有一人字太真 ,  雪肤花貌参差是 。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
揽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银屏迤逦开 。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菜宫中日月长 。
回头下望人寰处 ,  不见长安见尘雾 。
唯将旧物表深情, 钿合金钗寄将去 。
钗留一股合一扇 ,  钗擘黄金合分钿 。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
七月七日长生殿 ,  夜半无人私语时 。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
天长地久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 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勏兀ń裆挛髦苤粒┤蜗匚?。
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 。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 , 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 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
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
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 , 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
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 , 看来很寻常 , 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 , 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
【白居易赏牡丹诗词有多少】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 , 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 , 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 , 惊破霓裳羽衣曲” 。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
下面 , 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 , 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 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 。
“六军不发” , 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 。
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
急求 白居易《花非花》的诗词鉴赏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 , 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 , 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 , 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
因此可以说 , 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 , 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 , 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
但是 , 从"夜半来 , 天明去"的叙写 , 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 , 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
"梦"原来也是一比 。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 , 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
"夜半来"者春梦也 , 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
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 。
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 , 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 。
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
难留连,易销歇 , 塞北花 , 江南雪 。
"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
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 。
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 。
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 , 而以"花非花"为调名 。
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
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 。
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
廖隽嘉(Elise)的第二支单曲《花非花》还是由自己作词作曲,她正努力向创作歌手之列迈向 , 这是一首和第一支单曲迥然不同风格的歌曲,更像一首民谣 , 更能打动我们心灵深处那根亲情弦的一首歌曲 。
这首根据白居易诗词改编的歌曲,是嘉嘉送给母亲的礼物 。
因为入行后很少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只能通过打电话和发短信来保持联络 , 现在长大了,更体会到妈妈对自己的良苦用心,想到这些,嘉嘉常常偷偷落泪,深深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强烈而巨大的责任感要回报父母 。
嘉嘉想起小时候妈妈曾经教过的一首儿歌,这是妈妈和外婆都会有共鸣的一首歌,她想用音乐送给妈妈表达自己的那份思念与爱 。
静静地聆听这首歌,嘉嘉用一种最为质朴、轻盈、细致的手法去演绎歌中的故事,声音里带出一份简简单单而又满室温馨的感觉,就好象一出感动人心的亲情小品,温情而富电影感的一种情怀 。
妈妈说丑小鸭 有天会变成天鹅 美不美不重要 重要的是要快乐 如今丑小鸭长大天天忙碌 忙碌后独自徘徊在天鹅湖 想要的留不住 不想要的挡不住 白天害怕糊涂 夜里害怕太清楚 小时候妈妈唱歌 哄我入梦 那首歌此刻在我脑海 不停重复 花非花 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妈妈说灰姑娘有天会变成公主 住平方或皇宫重要的是要知足 如今灰姑娘勤劳不辞辛苦 辛苦后找不到王子的保护 下面是这首歌的地址http://mp3.91.com/Cache/HtmlEditorAccessory/2005-11-14/93c26707-9ebc-45ad-bd07-78772e2116bd.wma
求白居易的15首诗 并鉴赏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注释】: 人间①四月芳菲②?。可剿垄厶一ㄊ际⒖?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④转入此中⑤来 ①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
②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
③山寺:指大林寺 , 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 , 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
④不知:岂料、想不到 。
⑤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初夏作于江州 。
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原因惜春、恋春之情,怨恨春去无情,谁知是错怪了春,原来它并未归去 , 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山寺里来了 。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 , 天真可爱 , 活灵活现 。
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神思,惹人喜爱 , 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 。
简评与赏析: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 , 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 。
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 。
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 , 又遇上了意想不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 。
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 , 而恼怒 , 而失望 。
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 。
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 , 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 , 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
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 。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
”他想到 , 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 , 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 , 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 , 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 , 可以转来躲去 。
不 , 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 , 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 , 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 , 是写不出来的 。
这首小诗的佳处 , 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
白居易诗句解释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大意: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 。
何要奔冲山下去,给原本纷扰多事的人间推波助澜?赏析: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 。
诗人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平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诗人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 。
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 , 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 , “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
诗的风格平淡浑朴 , 清代田雯谓“乐天诗极清浅可爱,往往以眼前事为见得语 , 皆他人所未发 。
”(《古欢堂集》)这一评语正好道出了这首七绝的艺术特色 。
白居易诗词歌赋《 常相思》解释词的上阕写樊素回南必经之路 。
因为她是杭州人氏,故作者望吴山而生愁 。
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小词 。
上阕从眼前所见流水写起,并且目送远波,想象这流水将流到瓜洲渡和长江汇合,再想到吴中(江南)的山也面带愁容,实则深切怀念远在江南的情人,希望情人能从吴地归来,过瓜洲古渡,溯流北上与自己相会,但同样汴水、泗水是一去不复回的,随之南下的爱人大概也和河水一样 , 永远离开了他 。
所以作者想象中的吴中山脉,点点都似愁恨凝聚而成 。
短短几句,把归人行程和愁怨的焦点都简括而又深沉地传达了出来 。
尽管佳人已去 , 妆楼空空,可作者还是一片痴情,终难忘怀 , 于是就在下阕抒发了自己的相思之痛 。
两个“悠悠”,刻画出词人思念之深 。
这种情感的强烈,只有到情人的回归才能休止 。
然而那与不过是个空想,无奈啊,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只能倚楼而望,回忆昔日的欢乐,来遣散心中的郁闷罢了 。
可大家想一想“月明人倚楼”,想象皓月当空、独自倚楼远望这样一幅画面,是怎样的意境啊 。
池上 白居易赏析赏析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
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 , 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 , 令作者神往 。
“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 , 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 。
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 , 也觉得清幽无比 。
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 , 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
莲花盛开的夏日里 , 天真活泼的儿童 , 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 。
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 , 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 , 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 。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 , 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 。
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 。
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
《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 。
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
原文:池上二绝唐 白居易其一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
其二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
译文:其一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 , 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
其二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
扩展资料《池上二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 。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这组诗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 。
诗人以其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 富有韵味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池上二绝
谁有白居易的一首较短古诗的赏析和白居易的介绍?。浚浚浚浚浚可臀?..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注释] 1、铺:(pū) [评析] 这首写景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 。
这年七月白居易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经襄阳、汉口,于十月一日抵抗,此诗当作于赴杭的江行途中 。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 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 , 加以组接 。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 弯月初升 ,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
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 , 合起来读更显妙境 。
由于这首诗渗 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 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
祖籍太原,后迁下? 。
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 。
元和年间 , 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
元和十年贬江州司 马 , 后移忠州刺史 。
穆宗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 。
晚年以太子宾客及太子少 傅分司东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