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二、表达技巧:
(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 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 , 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 , 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 ,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 , 是指在写作过程中 , 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
参考资料:写作手法-百度百科
诗歌有几种写作手法?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 。
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 ,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 。
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 。
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 , 蕴含丰富 。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 。
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 , 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 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 。
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 。
借代可使表达具体象 。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
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 。
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 增强表达效果 。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 。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 。
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 。
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 。
用对偶,句子整齐 ,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 。
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 ,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
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
古诗写作手法一、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
二、表达技巧:(一)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 , 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
(二)虚实相生或虚实结合 。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 未知为虚等等 。
三、修辞方式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托) (一)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 , 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
(二)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
(三)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 ,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四)比喻象征: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
(五) 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 , 却符合情理 。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
扩展资料: 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 , 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
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 。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 , 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 , 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
包括: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
参考资料:写作手法-百度百科...
诗歌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诗词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
《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 , 三曰比,四曰兴 , 五曰雅,六曰颂 。
”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 ,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 。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
取譬引类 , 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 , 皆兴辞也 。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
”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 , 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
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 , 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
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 。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 , 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
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就是三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
”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 。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 。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 , 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 。
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 江风引雨入舟凉 。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
”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 。
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
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 。
”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 , 经冬复历春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 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 。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
”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 , 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 , 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 。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 , 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 , 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 。
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 , 计拙是和亲 。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
”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 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 。
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 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 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 , 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
撩乱边愁听不?。吒咔镌抡粘こ?。
”描写边塞景象 , 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 , 托物言志 , 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 。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
薄宦梗犹泛 , 故园芜已平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
”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 。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 , 生动形象 , 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 , 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 。
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 , 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
古人写古诗常用什么写作手法呀?写作手法概述(一) 写作手法一般包括三个层次:表达方法,修辞方法,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
沙头宿鹭联拳静 , 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 , 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 。
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 , 枳花明驿墙 。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温廷筠《商山早行》) 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 , 写出旅客的辛劳 , 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 。
“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
写作手法概述(二) 修辞手法(修辞格):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
“遥望洞庭山水色 , 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 , 色调淡雅 , 山水浑然一体 。
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 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 , 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 , 中间设问 ,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
”(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 , 语气冷峻 ,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
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的《锦瑟》) 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
写作手法概述(三) 表现手法: 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 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
“想当年 ,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 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 。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
关于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诗歌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庞杂的概念,为便于大家区分、识记、判断 , 我把它分为五大版块: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方式、除描写手法和抒情方式外的其它表现手法、结构艺术 。
以下是诗歌中常见的几种描写手法 。
一、 细节描写 常言道: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 。
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 , 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 。
,因细节描写具有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形象和它总是分不开的,长篇大论的小说 二、白描手法(与工笔相对)1、概念: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 , 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 , 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
诗歌中的白描多为人物白描和景物白描 。
人物白描又以描写外貌和描写动作为主 。
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 。
2、“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A、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
大儿锄豆溪东 , 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处纯用白描 , 直陈三儿形象,此三子呼之欲出,情状非常生动 。
农家以劳作为根本,故常人如以此为标准,小儿实是"无赖",但辛弃疾又坦言"最喜"小儿"无赖",迥异常人 。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 , 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
B、叙写事件,不求细致 , 只求传神 。
(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 , 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 。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 , 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 , 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 。
然而 , 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 , 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 。
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 , 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
C、描写景物 , 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
(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 。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 。
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 , 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
白描 , 有别于细描 。
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 。
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 。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
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总之,白描手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 , 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 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
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 , 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
高考怎么考?——还没找到资料 三、动静结合 王安石曾集诗两句,组成对联,上联是“风定花犹落” , 下联是“鸟鸣山更幽” 。
风息声静,然而花儿还在悄然落下;鸟鸣有声,深山却更显幽静 。
王安石深谙前辈诗句中动静结合手法的意趣 。
动静结合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对事物特征做动态或静态的描写 , 两者互相映衬,形成一种情趣 。
在运用时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 , 或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  。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 , 独出心裁 , “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 ,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动静手法大致有下列具体情形:四、虚实结合(另一资料见黄皮书18页,更好 。
)1、导入 有一首《军港之夜》的歌是这么唱的: “年轻的水兵,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  , 有人对此提出责难――“都睡觉却了,那谁来守卫军港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 , 否则就呆板了 。
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宋徽宗出了《深山藏古寺》一题来考画师,令他满意的只有一幅 。
画中画了跳珠溅玉的泉水,旁边有一位老态龙钟的和尚在打水 。
这个故事说明:只有虚实结合,才会有美感 。
2、什么是虚和实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 , 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 。
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
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 。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
古文的写作手法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 。
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 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赋 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 。
赋陈 , 一作铺陈 。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 。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 , 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 。
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 , 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
在赋体中 , 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 。
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 , 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 。
比 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 。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 , 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
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 , 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 , 想象 , 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 , 比喻,拟人 , 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前后照应、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铺垫悬念,正面侧面 , 比喻象征,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 , 动静相衬等.... 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
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
(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
诗词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常用表现手法有:对比、虚实结合、正意反说、动静结合、借古讽今、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比喻、拟人、双关、反复、夸张、互文、设问、烘托、抑扬法多、角度描写等1.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 。
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 。
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 , 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 。
2.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 , 流行于宋代 。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 。
【古诗写作手法】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
3.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
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
古诗鉴赏中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法都有哪些?具体点哦!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 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 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 了凋敝的颜色 。
秋天,叶子一片片落下 , 带着一丝丝的遗憾,投向大地母亲的怀抱.她们跳跃着,旋转着 , 轻舞飞扬着,翩然落下.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 , 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 。
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秋天带着落叶的声音来了,早晨像露珠一样新鲜 。
天空发出柔 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 , 正 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 。
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 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 。
--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