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诗的意思

一、《观沧海》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 , 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 , 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
大海 , 多么博大的胸怀?。?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 , 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庆幸得很,美好无比 , 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
二、《观沧海》原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 , 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三、《观沧海》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 , 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 , 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 , 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 , “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 , 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曹操的诗词观沧海的意思题目《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全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注释jié①碣石:山名.碣石山有二,这时指的大碣石山.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dàn②澹澹:水波摇荡貌.sǒng zhì③竦 峙:耸立.④星汉:银河.[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 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 乌桓攻破幽州 , 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 ,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观沧海》这类作品.“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特色]《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 , 海水、山岛、草木、秋风 , 乃至日月星汉 , 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在这首诗中 , 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 , 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 , 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 , 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 , 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 , 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 , 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 , 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 , 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
你对诗词《观沧海》的理解感悟是什么?1、原文如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2、感悟: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 , 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曹操集》 , 《观沧海》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
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 , 一时兴起所作 。
曹操 。
观沧海 。
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和诗词大意
《观沧海》全诗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
1、诗词大意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 。
水波多么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耸立在水中 。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的很茂盛 。
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
雄伟的太阳,灿烂的银河和皎洁的月亮,好像出自大海里 。
(互文)喜悦高兴到了极点,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
2、原文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3、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 , 字孟德 , 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
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 , 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魏朝建立后 , 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
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本纪 。
有集三十卷,已散佚 。
明人辑有《魏武帝集》 , 今又有《曹操集》 。
...
寻《观沧海》背景、大意、中心思想、赏析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
大意:向东到碣石山来观看沧海虽然已到秋风,但岛上树木繁茂 , 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
秋风萧瑟中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 ,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
中心思想: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
重点赏析:开头交代观海的地点(1)“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二句竦峙的山岛,后二句则是具体写“水何澹澹”,这里写了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 , 相互映衬 , 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气象 。
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这是实写,同时对下文起了衬托的作用 。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 若出其里 。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 这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
这首诗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观沧海翻译成现代文或者诗歌全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日月之行 , 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
真是幸运极了 , 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
注释①碣石:山名 。
碣石山有二 , 这时指的大碣石山 。
一说即指今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 。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
③竦峙:耸立 。
④星汉:银河 。
观沧海的诗歌体裁是什么曹操的《观沧海》 , 从诗的体裁看,他是一首(乐府 )体(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他是一首(感怀 )写景诗《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
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 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
《观沧海》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大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 , 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 , 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 , 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
全诗语言质朴 , 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
赵彦端浣溪沙的诗词大意理由:《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⒅就骋还业奈按蟊Ц汉妥忱亟?nbsp;, 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 , 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
全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 。
《观沧海》的中心思想这首诗借景抒情 。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 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回答者:流星あ雨 - 秀才 二级 1-9 19:02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 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
中心思想: 这首诗借景抒情 。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回答者:shendahai - 高级经理 六级 1-9 19:02表达了作者曹操的宏伟志向 。
回答者:474004032 - 试用期 一级 1-9 19:02《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 , 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 , 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 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 , 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 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
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
这是很精当的 。
回答者:斑斑1023 - 魔法学徒 一级 1-9 19:03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回答者:king_4454 - 兵卒 一级 1-9 19:04《观沧海》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折射出曹操非凡的胸襟气度 , 诗中亦透露出些悲凉感慨之意,耐人寻味,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这首诗表象句句写景,实际句句抒情 。
境由心生 , 同样的景物入各人眼,经思考提炼成文字又是各个不同了 。
诗人把自己远眺大海时涌上心头的那种豪情壮志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 ,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本诗很好的体现了写景诗的这一特点,堪称写景诗的上品,也应是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写景和我们作文写景状物的典范,很值得大家细品、学习和借鉴 。
将军本色是诗人 。
曹操兼具文才武略,不愧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
...
【观沧海诗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