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象征高洁的品格,常与凤凰,蝉等意象结合,如“非梧桐不止 , 非练实不食”
2.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3.孤独哀愁的意象,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4.离情别绪的意象,如“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古代诗词中梧桐、黄花、雁等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 , 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 。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 。
? 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 。
所谓意境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 , 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 。
意境美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多方面的 。
本人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验 , 将从古典诗词中人物之形象、事物之传神及用词之精妙,来浅谈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意境之美的认识 。
李白、孟浩然、韦应物等 人为代表创作的山水诗,用自然清新、明艳清丽的语言描物写景,抒情表意,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有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澄明性灵境界 。
如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 , 唯见长江天际流 。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
”“天门中断楚江开 , 碧水东流至此 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
”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 斜风细雨不须归 。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等等 。
事 实上,意境的创造决不仅限于此,意境美是一种境界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形象地说明了诗人追求意境的构思过程 。
它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艰苦的探索 , 若加工不足则失之 浅露,加工太过则失之雕琢 。
最高境界是一种不露痕迹的美 , 正如古代的绘画一样,所传达的是意境中的神韵之美 。
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 啸 。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
”字字平淡无奇而境界自出,其中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 其妙处正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的美在神而不在 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这意境不仅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的人又是如此悠然自乐,尘 虑皆空,真令人流连忘返 。
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诗歌追求的终极目标和最高理想 , 是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它从立意命题,内容形式上尽善尽美,追求个性与共性并重,微观与宏观统一,主体与客体交融,是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
总 的说来,意境是诗人和艺术家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相互交融,共处于兴奋状态下所获得的既能恰当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心意,又能巧妙地使之生发 延展的知觉表象,它只须抓住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便能以一种洗练,含蓄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上的影响,使景物的特点和人的情怀自然地结合起 来,从而才能普遍引起人的喜悦或为之动容的情感,也就是美感 。
浅谈如何品读古诗意象这个嘛就说的有点朦胧了,我是因为喜欢,然后就想细细的品味字句,慢慢带入其境,我倒不觉得粗看有什么用,读是真的很必要,多读几遍 , 可能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每天诗句在你脑海中慢慢的浮现出来,你可能就会有这种会心之感心照不宣了 。
浅读二字是真的精妙!...
做好高中诗歌鉴赏和阅读题的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
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 。
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 。
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
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 。
从这一点来看 , 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 , 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 。
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 , 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
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 。
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 , 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 。
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由此可见 , 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
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 。
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 。
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 , 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 。
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 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 。
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 ,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 。
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 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 。
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
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 , 王孙自可留 。
"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
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
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 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 , 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
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
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 双袖龙钟泪不干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橐馊瓷?。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 , 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
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 。
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 , 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 。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
赏析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
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 。
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 , 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 。
全词篇幅短小 , 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 。
添字丑奴儿⑴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⑵ 。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 , 舒卷有馀清⑶ 。
伤心枕上三更雨 , 点滴霖霪⑷ 。
点滴霖霪 , 愁损北人 , 不惯起来听 。
⑴添字丑奴儿:词牌名 。
一作“添字采桑子” 。
“丑奴儿”与“采桑子”同调而异名 。
添字:在此词中具体表现为——在“丑奴儿”原调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句 。
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
⑵中庭:庭院里 。
⑶舒卷:一作“舒展” , 在此可一词两用 , 舒 , 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 。
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 。
馀清:此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此首断句亦从吴著 。
“馀清”,今本多作“馀情” , “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 。
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
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 。
⑷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
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 , 遮盖了整个院落 。
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 , 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 , 点点滴滴,响个不停 。
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 。
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 。
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之后 。
根据蔡中民的观点“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百家唐宋词新话》)可知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之后 。
文学赏析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蒋哲伦先生在《读〈添字丑奴儿〉》一文中对此词作如下赏析: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 。
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 。
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 。
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 。
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 。
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 。
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 。
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 。
“叶叶心心 , 舒展有馀情” , 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 。
“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
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 。
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 。
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 , 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
名家评论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八十九(卉谱三)芭蕉 , 调为《采桑子》 , 词句亦与《采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儿》 。
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 , 阴满中庭 , 叶叶心心 , 舒展馀光分外清 。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 , 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 。
”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云:日本有元刊本) , 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 。
《花草粹编》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 。
《广群芳谱》作《采桑子》,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 。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添字或摊破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增入音节、字数后改组乐句 。
如《丑奴儿》歇拍为七言一句,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添入二字,改组为四言、五言两句 。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此篇写于南渡以后 。
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 。
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 。
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 。
此篇既抒写了词人的感受 , 也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 。
这首词篇幅虽短 , 意蕴却很深 , 语言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 。
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 。
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 , 刻画深夜枕上所闻 。
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波...
古诗中常见意象如“梧桐”等是何意?。? 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 , 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 , 只有香如故 。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 , 松柏有本性 。
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 点点滴滴 。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 , 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
从今别却江南路 , 化作啼鹃带血归 。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
例: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歇 。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9.鸿雁——思乡怀亲 , 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
鸿雁在云鱼在水 , 惆怅此情难寄 。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11.南浦 , 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
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重要意象研究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象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
可以说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
正如艾略特所说:“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 , 即一组意象、一个情境,这些诉诸感官经验的外在意象出现时 , 该特别情意也就随之给唤引出来了” 。
在作品中 , 意象是内容依托的主体,是凝聚作者情感的具体形象 , 所以了解意象的特殊寓意,是读懂、读透作品的关键 。
下面这些花草、树木、虫鸟等自然现象就常常含有不同的寓意 。
那么我们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意象呢?下面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文字:“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客观世界的具体形象,但又不是一般的客观事物 ,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再现,是以往感性或知觉经验在意识中的再造或回忆 。
”总的来说,意象是物象的一种 , 它不是普遍的、客观的形象,而是浸透了诗人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认识阅历的特殊物象 , 几乎每一首诗词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意象,意象对于诗词就像细胞对于人一样 。
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随便一首诗词都有属于自己独特但又大众的意象,为什么说是独特但又大众呢,因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可以大致的分为几种,这个稍后再做解释 。
我的认为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有它不同的意思,就算它们都表达出思乡的感情,但是再不同的诗歌中你会读出属于它本身自己的意义 。
那么现在就来看一看 , 中国古代诗词经常使用的意象:(仅列举几样)1、树木类:柳树、松柏、梧桐、竹 。
它们在平常人眼里看起来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在诗、词人的眼中它们有属于它们自己的品格和它们自己的意义;比如:柳树这个词就表达出了: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
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
而我们更为熟悉的便是松柏,在很多诗词人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松柏这一意象,甚至到后来的现代散文家的作品中也有这个词语,而它的意思似乎就从古代一直遗传下来,并没有多少的改变;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 , 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
2、花草类:花又可以大致分为,花开、花落两类,我们常见的关于花草的意象有以下这几类;桃花、牡丹、兰花、菊花、红豆 。
而草更多的寓意了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
在这一类里面,我最喜欢的意象便是红豆,不知当初王维是怎样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却给人很美好的感觉 。
在此不得不再写下一遍他的诗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
在这一类里面 , 我认为最常用的就是菊花,它隐逸、高洁、脱俗 。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 , 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
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
”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 , 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
3、动物类:猿猴、鸿鸽、鱼 。
鹰、狗、乌鸦、寒蝉、瘦马等,在这些意象中我们最熟悉或许就是瘦马了吧,因为我们很早就学过马致远先生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 。
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
而在这些意象当中 , 寒蝉使我不得不多留点笔墨,写下我对于它的理解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 , 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 。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
蝉要花很多年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 而努力后的寒蝉更是多了几分凄冷,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
”〔西陆:秋天〕以寒蝉高唱 , 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 , 对长亭晚 , 骤雨初息 。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 , “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 , 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
“寒蝉鸣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
以上三类意象只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中的很小很小一部分,从这些意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的意象在...
【梧桐在中国古诗词中常有多种意像及寓意】-- 展开阅读全文 --
推荐阅读
- 关于写“秋天读书”的诗句有什么?
- 农家田园鸡鸭诗句
- 行走在古诗词里的秋风明月
- 2022新疆最好的大学排名
- 2022最好的大学,2022湖南高校排名
- 2022吉林省最好的大学排名
- 福建2022高考250分文理科报什么大学好
- 2022女孩学理科适合报什么大学
- 2022年商丘市最好大学排名,商丘市最好的大学有哪些